話題作文的表述篇?發表議論
[策略解讀]
首先,要展開議論。所謂展開議論,就是要在提煉出一個中心論點之後,從關鍵處入手,將中心論點分解為兩三個分論點。一是並列法。對中心論點進行條分縷析,分解出幾個分論點,以顯示出思維的全麵性。如《梅花香自苦寒來》可以分解為這三個分論點:①苦可以激發進取心;②苦可以培養堅強的意誌;③苦可以培養創造精神。很明顯,這幾點之間是並列關係。於是,一點一段,分點排列,議論就展開了。二是遞進法。對事理作縱深剖析,以顯示出思維的深刻性。如《在困難麵前》可以分解成這樣的幾個分論點:①要承認困難,因為困難無處不在,無時不有;②要不怕困難,因為困難像彈簧,你強它就弱;③要分析研究困難,千方百計地戰勝困難。這三個分論點一層一段,分層推進,議論也就展開了。三是對照法。將事理分解成正反兩個方麵,以顯示出思維的鮮明性。如《學貴多問》可以分解成這兩個分論點:①多問可以相互參照,便於釋疑;②孤陋寡聞導致學業荒廢。像這一類論題的中心論點句,一時看不出可用並列法還是可用層進法,就可采用正反對照法展開議論。
其次,要材料豐富。①采用不同分類標準選擇論據(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時間上從古到今,或從今到古;地域上從中到外,或從外到中;偉人如何說,科學家如何論,平凡人怎樣看;正麵論據有哪些,反麵論據是什麼。這樣一排列,行文有序,論據分別從不同角度證明觀點,材料不是非常豐富嗎?②采用點麵組合方式交代材料。論據材料要豐富,涵蓋麵要寬,又不能羅列怎麼辦?點麵組合方式是通常采用的最佳方案。點上詳細交代主要材料,麵上概述次要材料,一般來說是由“點”到“麵”。作“點”的論據避免了材料的空泛,具有典型可感性;作“麵”的材料擴充了論據的容量,濃縮了文章的篇幅。如果將麵上的一係列材料用一個排比句表達,效果會更好。
再次,《考試大綱》在作文的發展等級中規定: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問題產生的原因,觀點具有啟發作用。為將這一要求落實到自己所寫的議論文中,應該做到以下幾點:①提出疑問。質疑通常是創新的先導。隨著時代的發展,重新評價那些傳統觀念,重新審視一些過去約定俗成的事物,你會發現有些觀點是片而的,甚至是錯誤的。②變換角度。多數同學都習慣於從某個固定的角度去觀察、思考問題,時間長了,老話連篇,如果換個角度去思考,就可能出新意。③限定範圍。不少道理隻有在一定範圍內、一定領域裏才說得通。如果你把某些觀點、某些現象限定在另一個特定的範圍內去分析,就可能出新意。④縱橫推進。縱,就是深入地想。如果要你談創新,你得首先肯定創新很重要,但必須指出創新很不容易。為什麼不容易?有哪些障礙?如果你能結合實際往深處想,就能出新意。橫,就是擴展去想。
[請你試試]
閱讀下麵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在中央電視台的“動物世界”節目裏,曾有這樣的鏡頭:窩裏的幼鳥嗷嗷待哺,它們的父母卻遠走高飛了。
請以“挫折”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體自選;③題目自擬;④不少於800字;⑤不得抄襲。
[佳作示例]
為“挫折教育”叫好
幼鳥嗷嗷待哺而它的父母卻遠走高飛了;發現了走散的孩子而其父隻是在後麵悄悄地跟著;自行車被放了氣,中學生一時竟驚慌失措;應聘的日本大學生因聽到訛傳的未被錄取的消息居然去自殺。前兩例其父母似乎“殘酷無情”,然而“道是無情卻有情”;後兩例結果雖有輕重之分,然而原因恐怕有相同之處。以上從正反兩方麵給人以深刻啟示:讓青少年健康成長,從小接受點“挫折教育”很有必要。
人是社會的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來自各方麵的磕磕絆絆,不可能一帆風順。為此,一個人要立足於社會,有益於社會,對社會有所貢獻,從小就得有經受挫折的心理準備,有意識地接受一些這方麵的教育和鍛煉,重視意誌和能力的培養。正如俄國物理學家別捷列夫所說:“平靜的湖麵,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選不出時代的偉人。”隻有順應社會和自然的客觀規律,主動應戰,勇敢磨礪,才能在各種困難和災禍來臨時從容鎮定,堅韌不拔,使人生的航船永不後退,在社會上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