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語文教學的生活化(1 / 1)

試論語文教學的生活化

語文教學的目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是要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文的能力,增強學生對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既然語文教學要為生活服務,那麼,將語文教學作生活化處理應該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語文教學的生活化,要求將課文學習、語文訓練同社會生活緊密聯係起來,將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同教會做人、教會生存有機統一起來。這種生活化的語文教學,實際上是一種開放式的教學,更加“有利於學生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學習,有利於學以致用和學文育人”,更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語文教學的生活化首先要求教師轉變思想觀念,樹立“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的教學思想,在課堂教學中自覺地密切同社會生活的聯係。所謂社會生活,一方麵指生活實際,包括生活事件與社會現狀;一方麵指思想實際,包括學生的誌趣、心理需求以及社會思潮等。無論是密切同生活實際的聯係,還是密切同思想實際的聯係,都是為著要激發和強化學生積極的學習內驅力,求得語文教學的優質高效。因此,這種聯係必須恰當新穎,要能夠吸引和調動學生。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擴大自己的視野,要熱愛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尤其要密切關注現實生活中的熱點問題,了解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隻有這樣,才能在日常教學中不斷注入新鮮的時代活水。

課堂教學聯係社會生活,既可以由生活實際、思想實際導入課文學習,也可以從教材分析入手,將學生的視角導向實際社會。同生活實際相聯係的課堂教學能讓學生切實認識到學語文是生活的需要,紮實的語文能力是必備的生存本領,增強對社會生活的適應力。讓學生帶著思想問題去學語文,或在語文學習中恰當地聯係學生的思想實際,則有利於解決思想問題,促成學生明是非、辨美醜,思想不斷走向成熟,從而達到讓學生“學文育人”的目的。教師既能吃透教材,能鑽出教材的深刻內涵來,善於發掘出關鍵詞句的隱含信息來,又能吃準學生,能貼近學生敏感的心靈,切準其跳動的思想脈搏。語文的鮮明的思想性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學必須承擔起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責任。因此,語文教師要能始終保持一顆年輕的心靈。

語文教學的生活化還要求語文教學要著眼於訓練和培養學生對現實社會與未來社會的適應力,積極創設小課堂大社會的寬鬆教學環境,鼓勵學生大膽演練“社會角色”,讓學生在興味盎然的“社會角色”演練中既長知識,又增才幹,既高效完成課文學習與語文訓練任務,又切實增強處事能力。為此,教師既可以創造性地將語文小課堂模擬、還原為生活大舞台,為學生提供表現與增進才幹的機會,諸如改編課本劇、即興講演、情景對話等,也可以將學生帶出課堂,深入社會,開展係列語文活動。這樣,知識的傳授與技能的訓練化成了學生內在的生存需求,因而“有利於學生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學習”。隻要教師真正善於從教材實際出發,將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引進課堂,善於融語文學習於各種語文活動中,完全能夠讓學生提高語文素質,增強對社會生活的適應力。從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高素質要求來看,語文教學的生活化是符合時代發展趨勢的。語文教育工作者應對此予以高度重視並加以切實的研究和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