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成語備考:成語故事彙編(四)
前倨後恭
蘇秦是戰國時期的人。開始蘇秦來到秦國,向秦王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但是秦王對此沒有興趣,最後旅費用完了,衣服也破了,蘇秦隻得回到洛陽家中。見蘇秦這樣狼狽,父母懶得同他講話,妻子隻顧織布,也不看他一眼,他要求嫂子給他弄點吃的,嫂子不但不給,還數落了他一頓。蘇秦很難過,於是立誌苦讀,研究兵法。有時看書看瞌睡了,他就用錐子猛刺大腿,讓自己繼續讀下去。
後來,蘇秦學問有成了,遊說燕國、趙國,使燕、趙、齊、楚、韓、魏6國結成同盟,自己統領了6國的軍隊。有一次,他路過洛陽老家。蘇秦的父母,拄著拐杖,早早在大路口等候。回到家裏,妻子不敢正眼看他。蘇秦的嫂子對他畢恭畢敬。蘇秦笑道:“嫂子,你以前瞧不起我,現在為什麼卻這樣謙卑?”嫂子說:“如今叔叔做了大官,發了大財,我哪敢象從前一樣。”
“前倨後恭”指待人接物態度前後不一。
(出自《史記?蘇秦列傳》)
捉襟見肘
曾子在衛國的時候,常常三天也做不了一次飯,十年也沒做一件衣服,整一整帽子帽帶就會斷,整一整衣襟胳臂肘就會露出來,可他高唱《商頌》的聲音充塞天地之間,象敲響的鍾磬。
魯國國君派人去給他贈送采邑,對他說:“請用采邑的收入做件衣服吧。”曾子不接受,使者又去了,曾子還不接受。使者說:“這不是先生您向國君要求的,而是國君要奉送您的,為什麼不接受呢?”曾子說:“接受的人往往害怕贈送的人,贈送的人往往對接受的人表現出驕縱,能不能使國君贈給我采邑而對我不驕縱,我很擔心這一點啊!”
“捉襟見肘”形容衣衫襤褸,引申為處境困難。
(《莊子?讓王》和《說苑?立節》)
車載鬥量
三國時代,有一次西蜀大軍攻打東吳,東吳孫權派趙谘向魏國求救。魏主曹丕問:“你們吳主是個什麼樣的人?”。趙谘說:“吳王是位仁義智慧、有雄才大略的人:活捉魏將於禁而不殺說明了他的仁義,取荊州而兵不血刃說明了他的智慧;據三州虎視四方說明了他的雄才,向陛下求救說明了他很懂得策略。”曹丕問:“東吳有多少象先生這樣有才能的人?”趙谘說;“聰明而有突出才能的,不下八、九十人,至於象我這樣的,那簡直可以用車裝、用鬥量,數也數不清!”
“車載鬥量”形容多得數不清。
(《三國誌?吳主傳二》)
的盧馬
三國時,劉備得到一匹好馬。有人對劉備說:“快別騎它了!這種馬眼下有淚槽,額上有白點,名字叫的盧,騎它會妨主。”劉備說:“謝謝你的好意。不過人的生死是由上天來定的,豈是馬能阻礙的了的嗎?”
後來有人想暗害劉備,被劉備發現,急忙逃出,可是卻被一條幾丈寬水流湍急的大溪擋住,這時追兵到了。劉備隻好躍馬下溪,結果連馬帶人陷在泥水裏,劉備加鞭歎到:“的盧!的盧!今天妨礙我了!”不想那馬忽的從水中躍起三丈,飛上了對岸。劉備脫身了。
“的盧馬”形容好馬。
(《三國演義》第三十四回)
言過其實
馬謖才器過人,喜歡討論軍計,諸葛亮很喜歡他,劉備臨死的時候對諸葛亮說:“馬謖說話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希望先生注意。”
六年後,諸葛亮出兵祁山,派馬謖作了先鋒。在街亭(今甘肅莊浪縣東南)戰役中,馬謖被魏國打得大敗,部隊潰散。諸葛亮失去了依據地,隻好撤軍,最後不得不依軍法斬了馬謖,後悔忘了劉備的話。
“言過其實”指言詞浮誇,超出他的實際能力。
(《三國誌?蜀誌?馬良傳》)
起死回生
戰國時,有一次扁鵲來到虢國行醫,聽說虢國太子早上染急病身亡,於是請求進宮察看。扁鵲來到太子床前,仔細的檢查了一遍,發現太子大腿內側還有微溫,耳朵裏還有鳴音,於是說:“太子隻是嚴重昏迷,還可以救活!”扁鵲用針灸的方法使太子回過氣來,又在太子身上熱敷一會兒,終於使他蘇醒過來。扁鵲又開了藥方,太子服了二十天藥後,便完全康複了。
虢國國君再三向扁鵲道謝,扁鵲說:“我不是能起死回生,隻是太子未曾真死,我才能救活他。”
“起死回生”形容醫術高超,也比喻能力挽狂瀾,把失敗的局麵挽救過來。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司馬昭之心
司馬懿殺了曹爽,掌握了魏國實權。他死後,他兒子司馬師又掌了權。司馬師對反對他的大臣大開殺戒,廢除了魏少帝曹芳,改立曹髦。對不服從的地方勢力東征西討。司馬師死後,他弟弟司馬昭做了大將軍。司馬氏父子三人,一個比一個厲害,一個比一個專橫。魏帝曹髦忍耐不住了。
有一天,曹髦對三個近臣說:“司馬昭的野心,過路人都知道了,我不能再忍受了。今天和你們一起去討伐他。”從懷裏掏出一道寫好的詔書,扔在地上,說:“我已經下了決心,就是拚個死也不怕。”說完他進宮去了。這三個近臣當中,有兩個人馬上溜出去向司馬昭報信。當二十歲的曹髦集合了宮內的禁衛軍和侍從太監,吵吵嚷嚷的從宮裏殺出來,就被司馬昭的人馬保圍。曹髦最後被殺。
“司馬昭之心”指篡權的野心。
(出自《三國誌》)
解鈴還須係鈴人
南北朝的泰欽和尚自小悟性過人。有一天,金陵清涼寺方丈法眼和尚開壇講法,問眾人:“老虎脖子上係了一個金鈴,誰能把它解下來?”眾人都回答不出來。
這時,恰好小泰欽來了。法眼便問泰欽,泰欽說:“大家為什麼不回答:‘係鈴的人能夠解下來呢?’”
“解鈴還須係鈴人”比喻誰惹的麻煩仍須由誰去解決。
(出自宋惠洪《林間集》)
望梅止渴
曹操小的時候不好好讀書,喜歡遊蕩,他的叔父把這事告訴了曹操的父親,曹操被父親狠狠的責備了一頓。曹操想了一個辦法:一次看見叔父來了,曹操假裝倒地,象是中風的症狀。叔父忙去告訴曹操的父親,等他父親趕來,見曹操安然無恙,問他,他說:“我從來都沒有這個病,叔父不喜歡我,所以瞎說。”以後叔父再說曹操的過失,他父親就不聽了。
後來,有一次曹操率軍出征,天氣酷熱,部隊沒有水喝,行軍速度很慢。曹操對士兵們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麵有一大片梅林,那裏的梅子又酸又甜,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了!”士兵們聽了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出自《三國演義》和《世說新語?假譎》)
夜郎自大
夜郎是漢朝時西南地區的小國家(今貴州省桐梓縣),它國土小,它隻有漢朝一個縣大,人口也少,沒有什麼物產。有一次,漢朝使者來到夜郎。因為道路不通,夜郎國國王不知道漢朝的廣大,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哪個大?”
“夜郎自大”比喻人無知而又狂妄自大。
(出自《史記?西南夷列傳》)
狐假虎威
戰國時期,楚國是南方一個強大的國家。一天,楚宣王問大臣們說:“我聽說北方諸國都害怕我們的昭奚恤將軍,真是這樣嗎?”群大臣們無人回答。江乙說:“老虎捕捉獵物來吃,結果捉到一隻狐狸。狐狸對老虎說:‘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來做群獸的領導,如果您吃了我,就違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話,請讓我在前麵走,您跟在我的後麵,看看群獸見了我,有哪一個不害怕的?’老虎就和狐狸同行,野獸們見了它們,都紛紛逃走了,老虎不明白野獸們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卻以為是狐狸的原因。現在楚國方圓五千裏,大軍百萬,昭奚恤將軍掌管著楚國的軍政大權。所以,北方諸國害怕昭奚恤,其實是害怕我們楚國,這就像野獸們害怕老虎一樣啊。”
“狐假虎威”比喻依仗別人的勢力欺壓人。
(出自《戰國策?楚策一》)
饑寒交迫
隋末唐初,由於多年戰亂,天下盜賊很多。唐高祖李淵有一次審問犯人:“你為什麼要做賊?”犯人說:“饑寒交迫,沒辦法隻好做賊”。李淵歎息說:“我作為你們的國君,讓你們貧窮,這是我的罪過啊。”就把那人放了。唐太宗和大臣們議論防盜的事。有人建議用嚴刑來禁止。太宗說:“老百姓所以做盜賊,是因為勞役賦稅繁重、官吏貪婪盤剝,使得老百姓無法活下去,因此顧不得廉恥了。我們應當去掉奢侈浪費、減輕勞役和賦稅、選拔清廉的官吏,使老百姓衣食有餘,這樣他們自然就不會去做盜賊了。哪裏用得著重刑呀?”
經過幾年的治理,天下太平,東西掉在路上沒有人撿,晚上大門用不著關,商人在野外露宿。杜甫寫道:“九州道路無豹虎,遠行不勞吉日出。”(普天之下的道路上,都沒有攔路搶劫的強盜;那些出遠門的人,也用不著求神問卜,選個“出門大吉”的好日子)。
“饑寒交迫”形容生活極端貧困。
(出自宋?王讜《唐語林》和《資治通鑒》和杜甫《憶昔》)
防微杜漸
漢和帝即位後,竇太後專權,竇憲兄弟把持了國家的軍政大權,朝政混亂不堪。竇氏家族仗勢橫行鄉裏,魚肉百姓,人們敢怒不敢言。
有一年發生日食。司馬丁鴻上書漢和帝說:“太陽是君王的象征,月亮是代表臣子的。日食現象象征君王的權力被臣子侵奪,陛下千萬要小心。在曆史上,日蝕出現過三十六次,國君被臣子殺死的有三十二人,都是因為臣子的權力太大了!”“日蝕的出現,是上天在警告我們,我們應該引起重視啊。穿透岩石的水,開始時都是涓涓細流,參天的大樹,也是由剛發芽的小樹長成的。人們常常忽略了微小的事情,而造成禍患。如果陛下能親自處理朝政,從小地方著手,在禍患剛露頭的時候防止它,這樣國家就能夠長治久安了。”
“防微杜漸”在不良事物剛露頭時就加以防止,杜絕其發展。
(出自《後漢書?丁鴻傳》)
安身之地
劉備投奔荊州劉表,劉表派劉備駐守新野。在新野,劉備諸葛亮巧用火攻,打敗了不可一世的曹將夏侯惇。劉備擔心曹操會來報複,諸葛亮說:“新野是個小縣,不能久居,最近聽說劉表病在旦夕,可乘此機會,奪取荊州作為安身之地,也許可以抵抗曹操。”劉備說:“你說得很好,但是我受劉表的恩,怎能忍心呢?”諸葛亮說:“你今天不取,過後一定會後悔的!”劉備說:“我寧可死,也不忍心作忘恩負義的事情。”
“安身之處”喻指建立事業的根基。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回)
大旱望雲霓
夏朝末年,夏桀王暴虐無道,荒淫無恥,稅收繁重,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大臣關龍逢因為勸諫也被夏桀王殺了,夏桀王說:“我擁有老百姓就像天上有太陽一樣。什麼時候太陽滅亡了,我才會滅亡。”
而這時黃河下遊的商湯部落由於任用賢才、重視生產,迅速崛起,商湯經過十一次出征,占領了葛、韋、顧、昆吾等地,最後一舉推翻了夏朝。當商湯的部隊東征時,西方的部落有意見,他們說:“為什麼不先來救我們呢?”當商湯的部隊向南進軍時,北方的部落又抱怨說:“為什麼不先打到我們這兒來呢?”人們急切盼望得救,就像久逢幹旱盼望下雨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