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應給予關注(1 / 3)

對聯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應給予關注

2004年高考語文試題,全國卷四套之中,都創造性的設置了一個對聯題的考查,這是今年的試題的一個新亮點。200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語文試題,四卷均出在了第24題,賦分四分,代替了句式仿寫、句式變換、句式排序等傳統題型,以撰寫春聯形式出現,內容緊貼時代脈搏。這是一道典型的以能力命意的試題,又是傳統語文考題的一種回歸。

全國卷之一試題:第24題、下麵都是春聯的上聯,請選擇其中一題對出下聯。(4分)。第一題:春暉盈大地____。科學能致富____。第二題:國興旺家興旺國家興旺____。參考答案:24、(4分)第一題:春暉盈大地(正氣滿乾坤)。科學能致富(勤勞可興家)。第二題:國興旺家興旺國家興旺(老平安少平安老少平安)。

全國卷之二:24.下麵都是春聯的上聯,請選擇其中一題對出下聯。(4分)第一題:掃千年舊習,_______。祖國江山好,_______。第二題:冬去春來千條楊柳迎風綠綠,___。參考答案:24.(4分)第一題例①樹一代新風②大地氣象新。第二題例:民安國泰萬裏河山映日紅。

全國卷之三:24.下麵兩題都是春聯的上聯,請選擇其中一題對出下聯。4分。第一題①爆竹聲聲脆___。②滿園春色好___。第二題:爆竹聲聲舊風俗舊習慣隨舊歲離去___。參考答案:24.(4分)第一題例:①祖國日日新②神州麵貌新。第二題,例:春風習習新思想新氣象伴新春到來。

全國卷之四:24.下麵兩題都是春聯的上聯,請選擇其中一題對出下聯。(4分)。第一題:①處處春光好,___。②一代園丁樂,___。第二題:東風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_。參考答案:第一題(1)家家氣象新。(2)九州桃李榮。第二題雨露滋潤長城內外氣象新。

從公布的試卷分析來看,學生對對子的能力還相當脆弱,失分嚴重,經不起考查。或許是同學們對對聯相關知識的陌生有關係,有必要熟稔對聯的常識問題,或許平時教學活動對其關注不夠也是一個方麵。鑒此兩點,先談一下對聯的知識,然後再提出一點淺薄的關注意見。

一、關於對聯的定義:對聯雅稱楹聯,俗稱對子。它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漢語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可以說,對聯藝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對聯的種類依內容可約分為春聯、喜聯、壽聯、挽聯、裝飾聯、行業聯、交際聯和雜聯等。對聯文字長短不一,短的僅一兩個字;長的可達幾百字。對聯形式多樣,有正對、反對、流水對、諧音對、回文對、集句對等。其特點:1、要字數相等,斷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達到某種效果外,上下聯字數必須相同,不多不少。2、要平仄相合,音調和諧。傳統習慣是“仄起平落”,即上聯末句尾字用仄聲,下聯末句尾字用平聲。3、要詞性相對,位置相同。一般稱為虛對虛,實對實,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副詞對副詞,而且相對的詞必須在相同的位置上。4、要內容相關,上下銜接。上下聯的含義必須相互銜接,但又不能重覆。其實,這種句式、句法,從修辭學的角度來看,遠在殷周之前就已經出現在人們的口頭語言中了。因為駢儷之緣起,出於人心之所想,人們自有語言以來,就注意到了說話中的對偶關係。正如劉勰《文心雕龍?麗辭》所說:“造化賦形,支體必雙,神理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辭,運裁百慮,高下相須,自然成對。”劉勰這段文辭中,清晰地闡釋了人們在語言的運用中產生對偶句式、句法的必然性。這是從語辭學上對聯形式存在的必然。

二、關於對聯的起源一說為:它始於五代,盛於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過年就有懸掛桃符的習俗。所謂桃符,即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鬱壘”的名字,分別書寫在兩塊桃木板上,懸掛於左右門,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持續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對聯題於桃木板上。據《宋史蜀世家》記載,五代,後蜀主孟昶“每歲除,命學士為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末年(公元964年),學士幸寅遜撰詞,昶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是我國最早出現的一副春聯。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王安石<元日>詩中“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就是當時盛況的真實寫照。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一直到了明代,人們才始用紅紙代替桃木板,出現我們今天所見的春聯。據《簪雲樓雜話》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後,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門須加春聯一副,並親自微服出巡,挨門觀賞取樂。爾後,文人學士無不把題聯作對視為雅事。有清一代,對聯曾鼎盛一時,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

另一說為:春聯之設自明太祖朱元璋始。梁章钜在《楹聯叢話》中引用《簪雲樓雜說》雲:\\\"春聯之設,自明孝陵昉也。時太祖都金陵(1368-1398年),於除夕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太祖親微行出觀,以為笑樂。偶見一家獨無之,詢知為醃豕苗者,尚未倩耳。太祖為大書曰: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投筆徑去。嗣太祖複出,不見懸掛,因問故。答雲:知是禦書,高懸中堂,燃香祝聖,為獻歲之瑞。太祖大喜,賚銀三十兩,俾遷業焉。\\\"由此可見,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要求家家戶戶貼春聯,對形成春節貼春聯的風俗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案:由貼桃符避邪祈福到貼楹聯於寢門、楹柱等,由題詠詩詞佳句到題寫楹聯,其間經曆了十分漫長的過程。楹聯,就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是駢文和詩詞歌賦中的一大流派,如果有人從駢文和詩詞歌賦中摘取自然成對的對偶佳句,題於壁、楹柱、桃符等物之上,就成了楹聯;人們以口頭語句相對,也是對聯,隻是沒有題寫於寢門、楹柱之上罷了。而過去人們在論述楹聯之起源時,往往隻注重由貼桃符到貼楹聯於寢門、楹柱等現象,而把對聯的出現定在後蜀孟昶之時,是失之偏頗的。

三、關於對聯的形式:有正對、反對、流水對、諧音對、回文對、無情對、集句對,拆合字對等,正對、反對,在格律詩教學中已為同學們熟識,從略,姑簡談其流水對、回文對、借對、諧音對、拆合字對和無情對。流水對,在入選中學語文教材律絕中屢見。“流水對,就是兩句的意思聯貫而下,好像不是對偶。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白日,黃河,是兩句並列寫景,意思不是聯貫的。欲窮更上兩句,意思聯貫而下,好像不是對偶,實際上對得很工整,是流水對,是很好的對偶,因為對偶的好外是符合於美學上的所謂均齊,但過於求均齊又怕呆板,又怕遷就對偶這種形式而損害內容,流水對即有均齊之美,又自然而不呆板,意思聯貫而下並不損害內容,所以是很好的對偶。”(周掁甫《詩詞例話》P304)回文對,回環往複可讀者也,順讀,倒讀都成文,頗有意趣,如,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僧遊雲隱寺/寺隱雲遊僧。再如,清心也可以,五個字置於茶壺之蓋上一圈圍之,從哪個字起頭,都可成文,且文意新奇有致。借對,就是說一個詞有兩個以上的意義,詩人在詩中用的是甲義,但是同時借用它的乙義的或者丙義來與另一詞相對。例如:歧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杜甫《江南逢李龜年》)。這裏尋常是平常的意思,但是古代八尺為尋,兩尋為常,所以借來對數目。(王力《古代漢語》P1529)這種借對在對聯中廣泛使用。諧音對,其實也就是借對中的借音對,有時候不是借意義而是借聲音。明末有史可法,堅守揚州,城破,不屈而死。又崇禎時兵部尚書洪承疇,降清苟且,朝野不齒。有人撰聯曰:史鑒流傳真可法;洪恩未報反成仇。成仇,諧承疇,語帶雙關。聯嵌史可法與洪承疇之名。此聯後被擴展成為:史筆流芳,雖未成功終可法;洪恩浩蕩,不能報國反成仇。拆合字對,即借漢字獨有的字型上的特點進行組合和分析(拆解)來夠成妙趣橫生的佳對,如,1983年,馮友蘭和金嶽霖兩位著名哲學家都是88歲,也稱“米壽”。因為“米”字拆開是“八十八”,故稱“米壽”。為此,馮老特地寫一壽聯祝賀金老88歲生日。上聯:何止於米,相期以茶。下聯:論高白馬,道超青牛。上聯意思是:不能僅僅止於“米壽”(88歲),而期望你能活到“茶壽”——108歲。因為“茶”字上麵的“艸”意為“二十”,下麵的“米”也可拆為“八十八”,兩者相加即為108歲。下聯意思是:金氏在論辯方麵,比戰國時哲學家公孫龍子的“白馬非馬”論要高;在論道方麵,已超過道家的始祖、騎青牛的老子。這是對金老在邏輯和論道兩方麵的高度評價與讚揚。無情對,是對聯中最具特色的“聯種”,純形式的東西,與內容無關,近似文字遊戲。這類對聯,上下兩句,可謂風馬牛不相及,但細讀起來,則又字字相對,十分工整、巧妙,這種對聯,就叫做“無情對”。欣賞這類對聯,最能使人領略漢字的無窮妙趣。如“孫行者”對“祖衝之”。清末重臣“張之洞”對北京名勝“陶然亭”,《紅樓夢》人名“馬道婆”對唐朝牛李黨爭的主角“牛僧儒”。傳說私塾中有位姓李的先生,在一次布置課堂作業時,以“庭前花正放”為題讓學生對下聯,結果一位學生的答聯是“足下李先生”,弄得這位先生哭笑不得。還有一則關於“無情對”的故事。說民國初年的一個黃梅季節,汪精衛在一次宴會上,為助酒興,出了個聯句給眾人對:“五月黃梅天”。大家正思索間,傳來侍者上酒的吆喝聲:“三星白蘭地”,這時席中才思敏捷者率先拍手稱妙:“這不正對得天衣無縫嗎?三對五,星對月,白蘭地對黃梅天。”再如,“西班牙”對“東坡肉”。“半桶水”對“六盤山”。“愛妾換馬”對“老子騎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