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育管窺
著名教育家加裏寧說過:教育是一種艱巨的事業,優秀的教育家們認為,教育不僅是科學事業,而且是藝術事業。這裏所說的“藝術事業”就包含有很多“方法”的成份。教育部有關負責人也曾強調,一個優秀的教師就是一位教育專家,其育人的方法,可以說是行動著的教育學。因此,作為教師,育人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
如果說班級德育工作是一首無比優美的樂章,那麼教師則應是技藝高超的演奏家,要演奏好每一個音符,就必須熟諳每一根琴弦,這是掌握演奏技巧(或方法)的前提。然而,每個教育對象並不象琴弦那麼形象可感,其內心世界都是一個比天空海洋還要廣闊的宇宙,高深莫測,變化無常。因此,教師必須深入實際細心觀察,不斷探索“宇宙”的奧秘,從心理教育入手,注重方法,因勢利導,才能駕馭好這一艘艘“宇宙飛船”。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主張:要使學生的個性特點得以充分發展,就必須對不同類型、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心理進行深刻的細心分析。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了解熟悉學生,掌握其特點,這是進行教育的前提,特別是那些有心理障礙的學生,首先應了解其病情,查明病因,才能對症下藥。
對學生心理疾病的檢查診斷,不象醫生檢查病人通過化驗、透視、做CT等操作性很強的方法來得具體可感,其檢查過程是複雜而抽象的。不僅要從學生的言行、表情、神態中捕捉學生思想感情的變化,還要了解家庭因素、社會關係及其性格愛好等,研究不同的學生心理發展變化的規律,才能對症下藥。如有的同學性格活潑、好動、思維敏捷、目光炯炯有神,這些同學往往學習積極性易被調動,理解接受能力強,但是他們往往易衝動,容易犯錯誤,且在學習上缺乏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他們富於幻想,對未來有著神秘而美好的憧憬,但他們往往好高鶩遠,心比天高,今天想“上九天攬月”,明天想“下五洋捉鱉”,可這些美妙的幻想又是多變的,隨著興趣的轉移會經常更換自己的奮鬥目標和心中的理想,因此,常會出現學習不踏實,隻要有一知半解,便會驕傲自滿,目中無人。對於這樣的學生我們必須對其進行自覺性、目的性方麵的教育,加強穩定、自律方麵的心理素質訓練,培養樹立恒心和毅力的觀念,因勢利導,才能使其在規範的心理軌跡上健康運行發展。
我們對學生心理疾病的診斷治療,還應重視年齡特征。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十三、四歲的少年正進入第二生長高峰,腦發育和性機能基本形成,能量基礎代謝率高,作為生長發育的“春天”,由於心理變化引起心理行為的動蕩,也可謂是多事之“秋”。此時精力充沛,易興奮、好逞能、易變化、自立感強,想擺脫學校家庭的約束,喜歡尋找刺激,易產生反抗心理和對立情緒,但心理又處於非常複雜的矛盾之中,獨立與依賴、自覺與幼稚、自主與社會生活經驗缺乏等,特別是自理、自治和判斷能力尚弱。因此,學校(特別是班主任)就應針對這些具有個性心理症狀的學生進行剖析,講究方法,因勢利導,一方麵尊重學生的自主性,保護他們的自尊心,耐心細致,不簡單粗暴,同時也對學生進行生理、心理衛生教育,讓他們自己注意到這一時期生理、心理特點的變化,督促他們加強自控能力和意誌、毅力的鍛煉,使他們健康穩定地度過這一特殊“季節”。
要使我們對學生的心理教育低負高效,最理想的做法應是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心理教育,使學生自我認識,自我克製,這一點全國著名教育家魏書生老師堪稱我們的楷模,魏老師的自我心理教育藝術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