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一個“藏”字了得——記敘文情節快餐
富有吸引力是評判記敘文情節安排的重要標準。如何增強情節的吸引力?我具體濃縮為二個詞——藏頭、藏尾。用一個“藏”字來概括諸多作文書中的講解。從實際效果來看,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認識有了很快的提高。
一件事無非是由“起因——發展——結局”三個部份構成。何為頭?起因即為頭;何為尾?結局即是尾。
一、藏頭。在敘事時,不要將起因輕易告訴讀者,謂之“藏頭”。“起因”是讀者感興趣的,抓住讀者的心理期待,將起因藏一藏,往往能收到增強文章吸引力的效果。為了便於學生操作,我將“藏頭”具體分為4種形式:
①發展中的某一個突出片斷——起因——發展——結局
②發展——結局——起因
③結局——起因——發展
④結局——發展中的某個突出片斷——起因——發展。
假設這樣一個情節:一位名叫李娜的鄉村小姑娘,因為從小爸爸媽媽離異,隻得選擇與外婆一起生活——爸媽都不要她了。原本成績一直優秀的她,一下子成績下降。同學們為了趕走她內心的憂鬱,挽回她那健康活潑的心靈。在她生日那天,一起相聚到她外婆家,為她過生日。同學們的友情,終於使她重新振作起來,揚起了生活的風帆。
按第一種形式,可以先寫同學為她過生日的熱鬧場麵然後再交待原因和結局;按第二種形式,可以先寫同學為其準備過生日,以及她的重新振作,最後再交待原因;按第三種形式,可以先寫李娜振作起來,成績上升了,再交待起因及發展過程;按第四種形式,即是將第一種與第三種形式進行了綜合。
同樣一件事情,同樣的起因,同樣的發展過程,同樣的結局,隻要稍作變化,略作調整,文章給人的感覺就完全不同,這就是“藏頭”的魅力所在。
二、藏尾。“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曲折的故事情節才能吸引讀者。這個“折”如何來?我認為關鍵在於“藏尾”。將情節的發展往結局的反方向推,這就是“藏尾”之法。“看”要在“不看”上做文章,“見麵”要在“不見麵”上做文章,“理解”要在“不理解”上做文章,“揚”要在“抑”上做文童,“抑”要在“揚”上做文童。文章的吸引力、故事的戲劇性有時就在“藏尾”二字。這就好比球場上直到最後時刻才決出勝負的比賽,這樣的比賽往往最有價值,最令人難忘,給觀眾的心理振動也最大。
看過《鴻門宴》的人,都會為《史記》中這一段經典的故事所感染。故事的成功是與其曲折的情節安排分不開的。細細分析一下,故事的結局是項羽與劉邦這二個農民起義的領袖之間的矛盾暫時得到了緩解,但在整個故事的發展中,司馬遷“藏”了三次“尾”:第一次,項王聽曹無傷之言,大怒,稱“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加上範增一番說詞,氣氛一下子緊張起來,衝突看來難以避免;第二次,鴻門宴上,範增設計,項莊舞劍,欲殺沛公,衝突又一次開始;第三次,樊噲闖賬,義責項羽,雙方劍拔弩張,一觸即發。整個故事可謂扣人心弦,驚心動魄,波詭雲譎,起伏跌宕。何哉?藏尾也。
習作《離家時刻》的江蘇小作者江洋可謂深諳此道。遠洋船上當海員的哥哥近半年沒有歸家,“我”和嫂嫂希望快一歲的小侄女叫“爸爸”。第一次,當哥哥下船,到了跟前,嫂嫂讓小侄女叫爸爸時,她卻哇地一聲哭了。第二次,小侄女喝豆漿碰翻了碗,豆漿灑了一身,我告訴小侄女要爸爸擦擦,小侄女眨巴眨巴眼,仿佛要開口,然而卻喊出了一聲“媽媽”。第三次,哥哥出海準備上船了,小侄女抿抿嘴,似乎要叫了,但還是沒有開口。就在哥哥登上船板回過頭來向我們招手時,小侄女突然伸出兩隻小手,哭著喊著:“爸爸,爸爸……”這個尾藏得可謂深矣!這個“爸爸”真可謂層層疾轉,“千呼萬喚始出來”。
一篇文章可以單用“藏頭”法,也可以單用“藏尾”法;可以既用“藏頭”也用“藏尾”法。“文無定法”,但並不是無法。願我們的同學們能在“藏”中體味到為文的更多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