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做好組織和引導工作,落實合作和網狀學習
要保證學習活動不流於形式,保證課堂學習交流的效率,教師的組織和引導工作非常重要。一要合理分工,以實現合作,尤其是學習內容較豐富的學習活動。如中考字詞複習課,三四節課(三四天內)要完成搜集整理工作,必要講分工合作。經分析,六冊課本三十六個單元,一個班五十個學生,可安排指定一人歸納整理一個單元的生難字詞、詞語,然後拿到班上來合作交流,進而形成每個學生的初中語文生難字詞庫。二是活動安排要有層次。傳統課堂也有師生交流,課堂上教師也提問了大約五、七個或八、九個學生,參與交流的學生太少了,原因是活動層次少,不能讓每一個學生參與,滿足不了每一個學生的交流需求,因此新課程小組學習的學習形式應運而生。從小組學習的層次看,第一層次為若幹人(四人組可能最為實用),保證每一個學生的交流;第二層次為小組推出的代表向全班交流,目的是糾正交流中的偏頗,強化正確的信息,及激勵學生成長;第三層次視情況需要與否安排教師的講評,進一步強化正確的信息。有這三個梯度,交流基本實現了“網狀”式的覆蓋,既保證了每一個學生的交流學習,又保證了這種交流學習的效果。因而在備課中,教師一要在分工學習和分組合作學習的組織上精心安排,還要在激勵每一個學生完成分工的任務、在傾聽和選拔優秀學生參與第二層次的交流上下功夫。
四、課前預案與課中記錄、調適及課後反思相結合
傳統的備課是施教前的精心設計,一旦物化為教案,就一勞永逸,反複使用。按新課程標準來看,完整的備課應該是教學前的預案加教學中的記錄、調適加教學後的反思。預案設計宜粗不宜細,隻需設計話題、設計活動板塊、設計主問題,隻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提供平台。備課的精華在教學中的記錄、調適,教學中,有時候學生的行為並沒有按教師的設計意圖來進行,教師要觀察、傾聽,了解學生的原始理解,發現富有創意的閃光點,從而調整教學目標、教學問題、教學流程,完成第二次備課。如教學《唐睢不辱使命》進入質疑環節,學生提出了許多始料未及的問題:唐睢可能帶劍見秦王嗎?唐睢的行為是恐怖行為嗎?秦王圖安陵的真正目的何在?安陵君用對話消除國與國之間的隔閡具有現實意義嗎?學生鮮活的體驗大量湧現,開放目標不期而至。此時,不能讓活人圍繞死的教案轉,要在調整中獲得新的發展,在超越預定目標中獲得創新。所以備課不能是定案,隻能是預案。預案調適的原則,不是老師牽著學生走,而是學生思維推著老師走,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自由發展。老師既不扼製學生的看法,又不擱置學生的問題,而是順著學生的思維探究下去,時時刻刻都體現“心中有人”的教學理念。教學後的反思,是對課堂教學過程及結果的理性分析。可反思諸如如何解決學生主動學習、如何最大限度增加每個學生活動的機會、如何擴大交流、如何對待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如何擴大教師間學科間的交流合作、如何控製課堂秩序等較宏觀的問題,也可反思教學設計的得失、課堂上突發事情的處理機智、某個學生會心一笑的緣由、知識儲備不足而引起的尷尬等等微觀問題。這種反思,可以指導以後的教學行為,可以使教學經驗升華為理論,促進教師自身的成長,因而是非常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