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保證文垣安全,除安排侍衛保護,允熥又撥了一個千戶的將士隨駕,以曹行的長子曹友為統兵將領。曹行當然很感激允熥。太子雖然兩年多前就出來做事了,但是在理番院辦差,與武將八竿子打不著,武將們也不敢擅自去接觸太子,即使是曹家這樣的大明頂級勳貴,也沒與太子說過幾次話。
而曹行這批勳貴是怎麼崛起的?還不是從當今聖上十五歲為太孫後就跟在太孫身旁,又在太孫的帶領下於北邊與蒙古人打了一仗,得了當今陛下的信任和重用,這才崛起或者保持了父祖傳下來的威勢?像曹國公家裏,雖然李景隆還活著,但他們家沒有人做過東宮官、參加過卡廷之戰,雖然仍是國公之爵,但已經隱隱露出頹勢來了。
所以家族中是否有人跟在太子身邊就很要緊了。可當今陛下卻又不為太子設立東宮屬官,他們幹著急也沒法子;可陛下忽然命太子前往天津,又派人帶兵護送,這就是一個極好的機會,一個極好的讓自家子弟親近太子、維持威勢的機會。允熥將這個機會給了曹行之子,曹行怎會不感謝陛下?‘陛下果然十分顧念舊情,不僅最近又賞賜了當初在卡廷戰死之人,還讓我的兒子做了統兵將領。’曹行心想。
不過,允熥之所以命曹友為統兵護送的將領,並不是曹行想的這樣。他這樣做的原因很簡單,曹行之子是現下這幾個他最重用的勳貴家的子弟中最有出息的。曹友三年前憑借自己的本事被選入講武堂,這樣的人當然要重用。允熥又特意告訴文垣籠絡曹友,十分直白的與他說,即使以後大明不再南征北討奪取土地分封藩王,但朝廷也要有幾個能打仗的將領,用以對付不服大明的蠻夷和造反的百姓;而曹友是現在勳貴中最有本事之人,所以要籠絡他。文垣雖然偏向文官,但也明白父親的話是對的,當場答應。
文垣三月下旬從京城出發,沿著有軌馬車的軌道一路北上,過了二十餘日抵達鳳陽,祭拜高祖父、叔曾祖父的陵寢,接見當地鄉老,體察一番民情後,繼續向北趕路。
過了鳳陽沒多久就到了山東。此時原本禍害山東的齊王早已被廢,繼任的王爺也改封到了南洋;原本封在東平州的魯王也去了南漢洲,山東少了兩個藩王,就少了許多依仗藩王的勢力作惡之人,百姓的生活比洪武末年好許少。
在青州府,文垣通過與當地鄉老交談,終於明白父親為什麼要把藩王都封到海外了。確實有好藩王,但如果出了像齊王這樣的壞藩王,對當地民生的影響太大,在文垣看來,朱榑在洪武末年的所作所為已經快要將當地的百姓逼反了,即使不發生路謝之亂也早晚會有人造反。雖然最後反賊定然會被剿滅,但失去的民心卻不知多少時候才能挽回。等鄉老們退下後,文垣自言自語道:“等將來我的孩子出世後,除嫡長子之外的兒子也一定都打發到海外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