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5:分封製的變化三(2 / 3)

“中原的秩序恢複後,經過反複商議,將蒙古、朝鮮、青藏高原喇嘛教政權收歸帝國中央管轄,設立蒙古省、朝鮮省、青海省、西藏省與西康省,但治理方式與藩國類似;恢複瑪拉、不丹、哲孟雄的藩屬國身份,允許他們成為《蘇州協議》的簽約國;接受了日本誠惶誠恐的求和請求,也同意恢複這一國的藩屬國身份,但不允許日本成為《蘇州協議》的簽約國。”

“實際上,這個時候日本已經完全漢化,和人與漢人毫無區別,與中原貴族的通婚很多,隻是國君不姓朱而已。忠毅公認為應當按照對待南洋東北藩國的方式對待日本,但遭到了肅靖王與蜀克王的反對;而且當時日本仍然擁有一定力量,難以設立總督剝奪國君的權力,所以采用了限製的方針。”

“與印度、巴基斯坦兩國建立了平等的外交關係。巴基斯坦是從原印度地區分離出來的一個國家,國名由印度西部四個以天方教徒為主的邦的首字母加‘斯坦’,這個波斯語中‘地區’含義的尾綴組成,音譯為巴基斯坦。這兩國是大帝國聯邦時代最重要的商品銷售地之一,帝國中央不附帶任何條件就承認這兩國獨立並且建立外交關係,目的就是盡快恢複這片大市場。”

“最後是與斡羅斯國的外交關係。斡羅斯國在大明建立初期是金帳汗國的一個屬國,後來逐漸強大起來,滅亡金帳汗國,而且逐漸向東擴張。在複興曆292年(西元1659年)至295年帝國曾與這一國打過仗,將他們趕到謙河(葉尼塞河)以西。中原內亂的時候,這一國因為社會發展程度較低,反而沒有發生社會革命,趁機向東占領了貝加爾湖一帶的土地。”

“麵對這一國,帝國中央的態度非常明確:必須退出侵占的土地。在外交失敗後,忠毅公親自帶兵北上,將謙河以東的斡羅斯軍隊全部消滅,俘虜的士兵在謙河東岸處死,平民驅逐回國,軍官則握在手裏作為談判籌碼。斡羅斯不承認失敗,……,再次戰敗後不得不簽訂《尼布楚條約》,承認兩國邊境為謙河,而且為俘虜的平民支付贖回費用。隨後帝國與斡羅斯國建立外交關係,在謙河兩岸設立海關,進行貿易。因兩國出口的商品完全不同,所以互相之間得以維持10%的低關稅。”

“《尼布楚條約》簽訂後,為穩固對鮮卑利亞的統治,帝國在這裏設立了兩個省,分別是西至謙河東至勒拿河下遊、瓦爾喀河(奧廖克馬河)的鮮卑利亞省,與西至勒拿河下遊、瓦爾喀河(奧廖克馬河)東至北海(鄂霍茨克海)、北靜海峽(白令海峽)的北海省。”

“在恢複與鄰國關係的同時,帝國中央也在考慮恢複與西北藩國、漢洲藩國的關係。在363年剛剛恢複秩序後不久,帝國中央就派出使者出使這些國家,向這些國家宣稱:之前帝國中央與它們的關係惡化甚至戰爭都是當時掌權貴族的錯誤,現在他們已經被鏟除,帝國中央願意以平等的姿態與它們恢複外交關係,它們隻需要在名義上承認帝國中央為宗主國。可以用簽訂公開協議的方式約定帝國中央與西北藩國、漢洲藩國之間的關係,以打消它們的顧慮。”

“西北藩國經過考慮,答應了帝國中央的要求。以秦藩為主的七個西北藩國在中原的第二次社會革命期間也發生內亂,拂菻與天方的國家趁機侵擾七國,原屬於秦藩的土庫曼被波斯人奪走,原屬於羅藩的蔥嶺南部被阿富汗人奪走,原屬於欽藩的欽察草原北部、西鮮卑利亞南部被斡羅斯人奪走,斡羅斯人與突厥人一直試圖奪取秦藩在高加索地區的領土,雖然守住了裏海沿海的領土,但黑海沿岸的土地被斡羅斯人奪走。這代表著秦藩失去了唯一的出海口,對經濟影響很大。”

“秦藩也想過遠交近攻,向拂菻國家求援。但拂菻國家要求秦藩等七藩簽訂許多不平等條約,比如片麵最惠國待遇,比如領事裁判權,嚴重危急秦藩等藩國的主權。”

“在這種情況下,西北藩國答應帝國中央的要求,而且希望重新加入帝國聯邦。經過激烈的討價還價,369年(西元1736年)5月5日帝國中央在宿藩的首府迪化與西北七藩國簽訂《迪化協議》,協議規定:西北七藩國重新承認帝國中央為宗主國,但帝國中央不得幹涉七國內政;西北七藩國與《蘇州協議》簽約國互相保證平均稅率不高於10%,但各自擁有調整關稅保護本國支柱產業的權利;帝國中央有義務在西北七藩國遭到侵略時出兵支援,保證七藩國現在的領土完整,等等條款。”

“與西北藩國簽訂《迪化協議》後,帝國中央最後的任務,就是恢複與漢洲大陸藩國的關係了。這個任務的難度非常大。經過近百年的獨自發展,漢洲諸國已經建立起了獨立的經濟體係,沒有與小帝國聯邦進行貿易的迫切需求,也不需要帝國中央的幫助,雖然願意建立外交關係,但拒絕承認帝國中央為宗主國。”

“不過功夫不負有心人,被帝國中央找到了突破口。早在徹底恢複中原秩序前,忠毅公張子騫與忠肅公曹克敵就在思考如何恢複與漢洲諸國的關係。在收服應天府後,四位王爺經過短暫討論,於363年8月派人出使漢洲,邀請黎藩的國君,也就是後來的宣帝陛下做中原的皇帝。宣帝是章皇帝嫡三子的後裔,封在南漢洲大陸北部。宣帝當時得知此事後,又驚又喜,不敢置信,反複詢問,還派出使者來到中原。確認帝國中央真的是邀請他做皇帝後,將黎藩國君之位讓給弟弟,於364年返回中原,繼承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