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5:分封製的變化三(3 / 3)

‘他們竟然從漢洲邀請一人做皇帝?朱忠栩與朱進芏為什麼不自己做皇帝?難道是因為相爭不下,張子騫與曹克敵又擔心他們兩個之一當了皇帝會鏟除另外三人,所以邀請一個在中原毫無根基的人當皇帝,作為四人中間的平衡?’允熥這時想著。

“邀請黎藩國君繼承皇位撬動了漢洲諸國的態度。最終,在371年,帝國中央與漢洲諸國簽訂《夏威夷協議》,雙方各自建立代辦處,恢複貿易往來,同時承諾不以武力改變太平洋沿岸的秩序。最後這條主要是漢洲大陸藩國擔心帝國中央強行將位於北太平洋中間的夏威夷王國變成藩屬國。漢洲大陸實力最強的崇藩位於北漢州大陸落基山脈以東,在太平洋沿岸沒有領土,無法通過武力保證夏威夷王國的安全,隻能簽訂條約。”

“在恢複與藩國的關係後,小帝國聯邦將主要精力轉向恢複經濟,提高民眾的生活水平;進行裁軍,但維持了一支能夠保護中原與南洋東北藩國的軍隊,同時保證應天兵工廠的正常運轉,軍事科技也持續進行研究。”

“399年,理藩發生內亂。理藩是從岷藩分裂出來的一個藩國,第二次社會革命時岷藩發生分裂,前任岷王的庶長子與嫡長子分別占據孟養以北的土地與孟養以南的土地,互相攻伐。中原恢複秩序後,帝國中央決定將岷藩一分為二,全部承認為藩屬國。等到帝國中央的軍隊平定變亂,王室已經被叛軍殺光,當地的貴族請求內附。帝國中央經過反複考慮,在試探了其他藩國的態度後,接受內附,劃歸雲南省。”

“401年,西北的代藩請求內附。代藩土地極其貧瘠,但又南鄰巴基斯坦、西鄰阿富汗,軍事壓力極大,財政收入入不敷出,代藩國君甚至不得不用私房錢填補國家的缺口。當時的代王又不是一位有雄心壯誌的人,決定放棄藩國,改為帝國中央的親王。帝國中央接受了內附請求,設立塔克拉瑪幹省。”

“415年與422年,宿藩、英藩與永藩先後請求內附。不過他們的原因並不相同。宿藩是因為貴族認為變成帝國中央的貴族比繼續當蘇藩的貴族更好,所以挾持國君要求內附;英藩與永藩則是因為國內民眾見到中原民眾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比他們好得多,社會福利更是遠超藩國,所以將支持內附的人選為議員,又經過議會投票,通過內附決議。帝國中央同樣接受了這三國的內附請求,將宿藩與塔克拉瑪幹省合並,設立迪化省;調整英藩與永藩的領土分界,設立黑龍江省與吉林省。”

“但當430年宋藩請求內附時,卻被帝國中央拒絕。國會甚至通過決議,今後不再接受任何藩國的內附請求。決議的原因本節課不講,講到《帝國政治製度的變化》那三節時再講。不過即使老師不講,你們也應當都知道。”老師說道。

“之後宋藩、……,十一個藩國聯名請求廢除《移民法案》中有關限製藩國民眾自由遷移的條款,允許所有擁有帝國、藩國國籍的公民自由地在小帝國聯邦內遷徙。但被中央駁回。國會通過決議,允許擁有藩國國籍的公民在所有藩國內自由遷徙,但不準許自由來到中原。”

“424年,除代藩、宿藩之外的西北五藩國正式簽署《蘇州協議》,國君放棄大部分權力,同意設立按照帝國中央的《議會設立法》設立議會,允許帝國中央派駐總督管理封地。”

“這五國也沒有其他辦法了。當初在中原第二次社會革命時,西北五國的發展程度較低,革命對它們影響不大,仍然實行專製體製;但隨著社會發展程度越來越高,民眾要求參政議政的浪潮也越來越大,各國不得不同意設立議會。議會一直希望能夠內附,但因帝國中央已經宣布今後不再接受任何藩國的內附請求,所以將目標定為效仿南洋藩國,因為南洋藩國民眾過得比他們更好。在沉重的壓力下,五國國君不得不效仿答應民眾與議會的要求。”

“435年,帝國中央與漢洲國家聯盟簽訂《第二次夏威夷協議》。該協議規定:漢洲藩國承認帝國中央為宗主國,建立環太平洋自由貿易區,允許資本、技術自由流動,締約國不得用任何方式限製。以《第二次夏威夷協議》為標誌,代表著從經濟層麵,所有由漢人統治的國家重新歸於一體。”

“不僅如此,《第二次夏威夷協議》簽訂後,漢洲國家在政治、外交上的步伐與帝國中央日趨一致,雖然在對拂菻國家的態度上仍有分歧,但除此之外基本相同。”

“437年,日本在民間及經濟壓力下,最終向帝國中央妥協,同意由中央派出總督管理,按照帝國中央的《議會設立法》設立議會。在第一屆新式議會成立,並批準第一任總督的人選後,日本成為《蘇州協議》的簽約國,正式加入小帝國聯邦。”

“……”

“十年前471年,帝國最後一次調整對藩國的政策。共和黨在國會例行會議上提出,現在不論由漢人為主或並非漢人為主的屬國都叫做藩國,沒有區別,要求作出更改。經過討論,國會通過決議,將以漢人為主的藩國改稱藩屬地,將非漢人為主的藩國改稱屬國,並修改《憲法》相應條款。”

說到這裏,下課鈴忽然響起。曆史老師看了看表,說道:“還差一點兒沒有講完,不過剩下的也都不是考點了,曆次大考從來沒有考過,你們自己看看吧。”說完這段話,他拿起教案離開教室,結束了這堂曆史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