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最早出現在建業年間。太祖在位時,並無類似於現代工廠的機構,隻有單個的工匠,分為官屬與平民兩種,國家需要建設工程或者需要製造器具時招募工匠幹活。昭帝即位後,創造性的設立鋼鐵廠,最早出現現代工廠。”
“鋼鐵廠最早是國有工廠,但昭帝於複興曆49年、建業8年進行改革,將大部分工廠、礦場改為私人企業。不過,這些工廠名義上是私人企業,但實際上卻是貴族企業。所有股份均屬於皇帝與貴族,且股份不能轉讓。”
“第一次社會革命後,新進崛起的大資本家入股這些企業,通過壓低工人工資、提高部分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售價的方式,撮取了巨額利潤。第二次社會革命後,為保證社會公平,讓國家擁有更多的財源能夠實行社會福利,重建帝國的領導者們又將許多企業重新變成國有,或國家控股。”
“原來如此。”看到這裏,允熥嘀咕道:“我說呢,怎麼作為統治者的大學生的晉升方式有兩種,一是議員/行政官員,二是國有企業。原來即使實行了這樣的製度,也與拂菻國家不一樣,仍然是國家主導。換一種說法,就是權力仍然控製資本,而不是像拂菻國家那樣資本控製權力。”
嘀咕完這句話,他停下來喝了一杯水,又揮舞蒼蠅拍打死了兩隻一直幹擾他看書的蒼蠅,之後才繼續看起來。
“……,介紹過帝國的政治製度後,我要再介紹一下帝國政黨政治的形成。”
“在新的選舉製度剛剛實行的時候,還沒有什麼政黨,城市的當選人都是平時名聲比較好的所謂‘善人’,而鄉下當選的都是流氓惡霸。這一時期鄉村同樣是很黑暗的,過去的封建大家族與地方貴族被一掃而空,農民又大多膽小怕事,往往被流氓惡霸嚇唬住,半是自願半是非自願將票投給他們;中央與省裏的檢查部門一時又難以監管鄉下。”
“後來,在第二次社會革命時期逃亡外地甚至海外漢洲的貴族陸續返回老家,在革命前與資本家勾結不深、在老家名聲不是太壞的人保住了貴族頭銜,他們與新分封的貴族一起掌控了鄉間,雖然自己不能競選下院議員,但鄉下的議員基本都聽他們的話。”
“不過,隨著民眾的教育程度越來越高,生活也越來越好不再在乎三瓜倆棗的,漸漸的,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真思考自己手裏選票的意義,開始思考自己到底希望政府實行什麼樣的政策,思考自己應該選什麼主張的人成為議員。”
“從這時起,候選人開始舉行大型集會,認真向選民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也開始攻擊競爭對手;議會真正變得有意義起來。當時已經年老體弱的幾位偉人看到這一幕十分高興,宣國公張子騫欣慰地說道:‘我們設立的製度,終於開始發揮作用了。’”
“候選人們的政治主張各有不同,但大概都能總結為三大類,偏向平民,偏向企業主,主張在平民與資本家中間取得平衡。漸漸的,持有同一主張的議員聯合起來,形成了政黨。”
“最早出現的政黨是工黨。革命後重建的、全國各地各行各業的工會出身的議員最早聯合起來,成立工黨。工黨的主張非常簡單,提高工人工資,提高工人福利,不能隨意開除工人。因為畢竟平民多有錢人少,當時工黨議員人數極多,聲勢浩大,提案基本都能通過。”
“很快,偏向企業主的政黨也誕生了,這就是共和黨。共和黨認為也要注意企業主的利益。不過這個主張是不能爭取到大多數人的支持的,他們自己也知道;為了對抗工黨,團結廣大民眾,共和黨舉起了民族/國家主義的大旗,提出國家間的矛盾大於同一國家內的企業主與工人之間的矛盾,國家政策要保證本國商品在海外銷售時比弗菻國家的商品更有競爭力,所以不能一味提高勞動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