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企業主外,共和黨的主張也爭取到了一些白領階層的支持。因為共和黨的主張與代表工人的工黨的主張完全相反,根本沒有調和的餘地,兩黨議員經常在會議中唇槍舌戰,甚至互相開罵、砸東西。國會上院不得不幾次修改議會議事規則,以防他們打起來。”
“隨後又誕生了中間派的政黨,團結黨。團結黨主張在工人與企業主的利益中間取得平衡。團結黨的支持者主要是一些小店主、小商販,要麼不雇傭員工要麼雇傭很少的人,也就是所謂的小資產階級。即使小資產階級也是資產階級,當然不會支持工黨;但他們在與雇工的議價中又占不到便宜,也不會支持共和黨,隻能支持團結黨了。”
“從390年團結黨誕生後很多年,雖然也有其他一些小黨派,但都不成氣候,議員極少,形成了三黨並立的局麵。有時候工黨占優,有時候共和黨占優,有時候團結黨占優,輪番組閣。”
“黨報也在這一階段誕生。報紙最早出現在第一次社會革命前夕,前身是揭帖,有人發現售賣印有消息的紙張可以賺錢,於是創辦了報紙。後來大資本家與政客發現報紙能夠用來宣傳自己的理念,開始大規模發行報紙。第二次社會革命後,民眾一度對於報紙十分厭惡,即使向著普通民眾說話的報紙銷量也很低,要不是政府與企業輸血,都得關門倒閉。”
“黨報的出現讓報業重新煥發出生機。隨著全國性政黨的出現,為了向潛在支持者宣傳自己的主張,各黨派開始發行黨報,許多支持者都會購買,對某黨的主張感興趣的人也會買;眾多勉強維持的報紙見此紛紛選擇黨派站隊,用最大號的字與頭版頭條表明自己的傾向。通過這種方式,許多報紙銷量大增,報業也成功複活。”
“三黨並立的局麵延續了很長時間,但終究結束了。導致政黨政治發生巨大變化的,就是著名的‘移民辯論’。”
“這件事的起因是這樣的。在第二次社會革命後,由於懼怕再次發生革命,國家開始實行社會福利製度,一開始要求企業必須為員工繳納失業保險,後來逐漸出現養老保險、醫療保險;隨著經濟的恢複,還實行了最低生活保障製度,為殘疾人、年輕時還沒有實行保險製度的老年人、失去父母的孩子、因丈夫忽然去世無法養活許多孩子的女人等提供生活費用,保證他們有飯吃、有衣穿。”
“這當然是好事,但在實行了社會福利製度後,出現了現在習以為常、但當時的政府官員頗為驚訝的情形,那就是生育率越來越低。”
“現在研究這一問題的書籍汗牛充棟,我們都知道這是因為:1、隨著封建殘餘的鏟除以及工業社會的建立,父母失去了對孩子的所有權,父母越來越難以從孩子哪裏得到什麼好處;2、封建傳統觀念的消減,使得人們對於‘傳宗接代’看的越來越淡;3、社會福利製度的建立,則使得父母也不用再依靠孩子養老。總而言之,生孩子對父母的用處越來越小。與此同時:4、養育孩子的成本卻大幅度提高,為了養育孩子許多父母不得不降低自己的生活質量。”
“所以,人們生育欲望大幅降低。很多人隻選擇生一個或兩個孩子。‘能在我死後安排葬禮,買個墳墓下葬就行了,也用不著孩子幹別的,生一個就夠了,最多兩個,生那麼多幹嘛?你替我養啊!’當時有人這樣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