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14:大辯論下(2 / 2)

允熥能理解皇帝為什麼不行使最終決定權。現在的皇帝並不是大權獨攬的皇帝,雖然在張子騫他們幾人死後恢複了一些權力,但民主政治已經形成,皇帝絕不能隨意摻和進事件中去,尤其是移民這種兩方意見差距太大不可調和的事情;這種事情皇帝一旦表態,就會得罪另一方民眾,動搖帝製的基礎。

但允熥不太理解為什麼國會上院沒有批準廢除《移民法案》。廢除移民法案對普通人未必是好事,但對上層一定是好事。國會上院大多是貴族出身的大學生,都是上層,他們為什麼不批準這個對自己有利的議案?

允熥想了想,覺得可能是因為以下幾個原因。第一,當時中原人口10億,小帝國聯邦內的各藩國人口約4億,允許4億人口自由移居中原,會帶來包括治安問題、衛生問題等種種社會問題,而且也不好解決;第二,移民的湧入,會壓低本土工人的工資,引起社會動蕩;第三,移民大量湧入,會解決勞動力不足與養老金不足的問題,但或許會導致失業金、工傷金、醫療金開支的大幅度提高,未必會讓國家更好。

考慮了一會兒為什麼上院做出這樣的決定,允熥繼續看下去。“公投後,國會下院對是否修改《移民法案》、放寬藩國民眾移民條件又進行了投票,這次在135票的支持下通過了議案。下院又進行了長時間的議論,最終完成對《移民法案》的修改。”

“430年7月1日,修改後的《移民法案》正式生效。當天出現了一波藩國民眾移民中原的小高潮,無數人向剛剛設立的移民局遞交申請。不過實際上移民條件並沒有放寬多少,能夠成功移民的人並不多,熱潮又漸漸退卻。從429年至今,《移民法案》沒有再修改過。當然,也不需要再修改。”

“在這次事件後,議會形成了人民黨、團結黨、共和黨與工黨四黨並立的局麵,但這種局麵沒有維持多久,一個新的政黨很快出現而且迅速崛起,這就是大同黨。”

“根據現有記載,大同黨早在400年前後就已經出現,隻是當時規模很小,是一個小黨派;在一批新的黨員加入,而且對黨派宗旨進行修改後,這個黨派才壯大起來。根據對新的大同黨宗旨的分析,後來加入的黨員很可能秉持的是第二次社會革命前‘康米尼斯特’黨的思想,但因為民間對‘康米尼斯特’黨的褒貶不一,為了盡最大可能團結民眾,他們廢棄了‘康米尼斯特’這個名字,加入了大同黨。至於他們為何選擇大同黨,大同兩字出自《禮記·禮運》大同章,‘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謂大同’。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會與‘康米尼斯特’主義有相似之處,他們選擇這個黨派也就不足為奇了。

“大同黨的宗旨是天下大同,主張建立大政府,所有事關國計民生的企業都應當收歸國有,將非住宅用地收歸國有,住宅用地交易也要進行限製;提高對工人等收入相對較低的人的福利,保證糧食等商品的價格低廉;促進藩國進行改革,使之實行與中原一樣的製度,等等。”

“大同黨的宗旨對於普通民眾還是有一定吸引力的,改組後迅速超過其他小黨派,成為帝國最重要的五大政黨之一。帝國現在的政黨政治,也正式形成。如果不發生重大事情,未來也多半不會變化。”

“因為人們相信大考最公平,考上大學的都是社會精英,讓他們來當議員、高官相對來講放心一些,在投票時也更願意投給大學生。麵對這種情形,各黨紛紛招募讚同本黨宗旨的大學生入黨,而且在府縣議會選舉省議會議員、省議會選舉國會議員時讓本黨成員將票投給大學生,這導致國會與省議會下院的議員絕大多數都是大學生。”

(發現昨天發番外13的時候把時間算錯了,所以將左季高改為林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