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實詞推斷法

“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是高考語文科《考試大綱》對文言文閱讀考查的主要要求之一,該考點要求考生能夠根據一定的語言環境來正確推斷某一實詞的含義。《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要求學生掌握120個文言實詞的意義及用法,而高考不考中學語文教材中現成句子實詞的含義,考查的是如何運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也就是說考查的是知識遷移能力。“由於文言實詞絕大部分具有多義性,因而要確定某個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究竟表示哪一個義項,也就是一種能力。”如果能掌握一些文言實詞詞義的推斷方法,對於“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是大有幫助的。

一、從字形結構入手

漢字絕大部分是形聲字,形旁大多表意,因此可以通過字形結構來推斷詞義。例如:

1、“若少屈,冀得一歸覲”(1998年全國高考題)“覲”可以借助形旁“見”推斷意思與“見”有關,再根據語境推斷為“拜見”。

2、“夫子將焉適”(2003年全國春招試題)“適”字的形旁是“辶”,它與“走”“到”“往”有關,聯係上下文,可推斷為“到”的意思。

二、從讀音入手

根據讀音,可以發現通假關係,然後根據本義推斷通假字的意思。例如:

1、“以身徇國,繼之以死”“乃是天子報爾先人之徇命也”(1995年全國高考試題)“徇”與“殉”讀音相同,“徇”是“殉”的通假字,“殉”的意思是“為了某種目的而死”,聯係上下文,可以推斷兩個“徇”屬同一義項,即“為……而死”。

2、“或至塗而反”(2001年上海春招試題)“塗”與“途”讀音相同,“塗”是“途”的通假字,“途”的意思是“路途”“道路”,聯係上下文,可以推斷“塗”的意思是“道路”。

三、從成語入手

學生對成語的意思比較熟悉,借助成語的意思可以幫助推斷實詞的意義。例如:

1、“善才繩之”(1997年全國高考試題)“繩”字的意思可以根據成語“繩之以法”中“繩”的意思“製裁”,推斷為“按法律處置”的意思。

2、“而的又為一”(2001年上海高考試題)可以根據“有的放矢”中“的”的意思推斷為“箭靶”。

四、從結構位置入手

在古代漢語中,大都數詞組和句子結構整齊(相似),處於對應位置上的詞語往往在意義上相同、相近或相反。利用這一特點,可以推斷實的含義。例如:

1、“齊人追亡逐北”(2001年全國高考試題)“追亡”“逐北”對應整齊,“亡”是“逃跑者”的意思,可以推斷“北”也是此意。

2、“選置師傅,銓簡秀士”(2002年全國春招試題)兩句結構整齊、對稱,“選置”是“選拔”的意思,可以推斷“銓簡”也是“選拔”的意思。

五、從語法入手

語法是譴詞造句的規則,借助語法,可以迅速地推斷出實詞的含義。例如:

1、“自放驢,取樵炊爨”(2000年全國高考試題)““取”為動詞,“樵”是“取”的賓語,就應該為名詞,可以推斷出“樵”的意思是“木材”。

2、“俄有吏袖空牒竊印者”(2001年北京安徽春招試題)“吏袖空牒”缺少了謂語動詞,不符合造句規則,“袖”處於謂語動詞位置,可以推斷出“袖”是名詞活用為動詞“袖藏”的意思,這樣此句才規範。

根據上下文的語境,也能幫助我們推斷出實詞的意思,這裏就不再贅言。

以上是筆者從分析高考試題入手,介紹了文言文實詞幾種常見的推斷方法,在考試過程中,如果能靈活運用這些方法,文言實詞的解釋、句子的翻譯都能很好地解決。當然方法僅僅是方法而已,如果沒有文言實詞詞義的積累,任何方法都是徒勞的。因此,要想學好文言文,必須注重詞彙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