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例評析》25篇

1、異彩紛呈教《背影》

——《背影》教例評析

[教例簡述]

例一(見《語文教學與研究》1982年第1期王鬆泉文)。

一、課內交流段落提綱:

回家奔喪一喪事畢,赴南京,父子同行

事雖忙,不放心,親自送行

南京送別看行李,揀座位,再三叮嚀

穿鐵道,見背影,幾度落淚

北京思父——持父信,見背影,淚光晶瑩

二、討論

1、本文人物描寫的手段有哪些?2、本文怎樣描寫父親?3、這些描寫各安排在什麼場景?4、為什麼要這樣穿插安排?

三、反複朗讀,體味作者真摯、深切的感情。

例二(見《教學月刊》1987年第8期張兆龍文)。

一、將第六段作為講析的切口,板書:

外貌——落泊潦倒

動作——一片深情兩次

背影分離時:走幾步、回頭、說:落淚

混入、再找不著

二、父親送行的地方、動作、言談。板書:

終於自己送——愛子心切我自責

看講揀囑——無微不至內疚

三、當時的家境、原因。板書:

祖母死,父親差使交卸——禍不單行

還虧空,辦喪事,賦閑——家境慘淡

四、讀首段,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

讀末段,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課文所飽含的真摯的父子之情。

例三(見《語文教學通訊》1992提第3期徐紹仲文)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語言十分相素自然的散文。他對動詞的重複使用(如兩次使用“躊躇”)同義動詞(如“囑咐”、“囑”、“囑托”)、動詞同其它動詞或助詞的聯合使用(如“看了看”、“須穿過”、“須跳下去”、“爬上去”)、動詞的照應使用(後邊的“走過去同前邊的”“穿過”、後邊的“探身下去”同前邊的“跳下去”、後邊的:“爬上”同前邊的“爬上去”)等則是非常具體的說明。通過對這些動詞的分析,就可體會到父親真誠樸素的情感。抓住了這些特點來教學,就會大提高課堂教學的精度,就必然節省許多時間。

[評析]

《背影》的教例豐富多彩,可謂智者見智。

以上三例,各具特色:

從教學思路看,例一為“順向思路”,教學是從篇首計至篇末;例二為選逆向思路,教者從重點段落講起,一步步地回溯;例三為:“點突破”思路,抓住文中“動詞”的使用規律和表達作用進行咀嚼。

從教學的著眼點看,例一重在篇的理解,例二重在段的講析,例三則重在線務的聚集。教學的“切口”越來越細小,計析和品評越來越細膩。

從講授的主要內容看,例一呈“並列式”,人物分析、場境分析、情景分析、情感分析可形成幾個板塊;例二呈“回扣式”,教師先突出中心段,以後每講析一個層次都回扣一次中心段;例三呈“聚焦式”,所有的內容都從不同角度指向“動詞”這個中心。

從板書設計看,例一可形成篇式整體性板書,例二可形成局部式分層板書,例三則可形成筆記式條文板書。

若細心咀嚼,以上三個教例還可以啟迪我們:1、如何就些設計再加以改進;2、如何就這些設計加以組合;3、我們還能設計出哪一種別致的思路?

細細地體味再加上一些“挑剔”,就可以創造新的模式。

2、板塊碰撞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例評析

[教例簡述]

這是周章軾老師的一個教例(見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與學》1994年第9期)。

步驟一,拉出“百草園”這一板塊的線條:

景物:長吟的鳴蟬

肥胖而伏的黃蜂動態

碧綠的菜畦多彩

紫紅的桑椹生機勃勃

衝向雲霄的叫天子

活動:聽油蛉低唱

翻斷磚頭

按斑蝥

拔何首烏愉悅身心

摘覆盆子樂趣無窮

聽故事

拍雪人

心態:樂在其中,十分依戀

步驟二,拉出“三味書屋”這一板書的線條:

景物:黑油的竹門

掛匾的書房靜態

有鹿和古樹的畫單調

狹窄的小園沉鬱窒息

活動:拜孔子

拜先生枯燥無味

死讀書束縛不了

偷偷地描畫

悄悄地溜玩

心態:興趣轉移,單調無聊

步驟三,將“百草園”與“三葉書層”進行對比——板塊碰撞:

兩幅畫麵不同

兩種活動不同兩相比照的結構

兩種情致不同傳旨揭要的構思

兩種心態不同

文旨:表現了熱愛生機勃勃的在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的天真童雅,客觀上反映出私塾教育的陳腐內容和落後的方式。

[評析]

這個教例,淡痰地表現出過程,鮮明地表現出結果。

這個教例,基本上不表現方法,突出地表現了思路。

教者的“三部曲”很具魅力:牢牢把握課文結構特點,先品讀一個板塊,再品讀一個板塊,然後對比施教——進行板塊碰撞,在對比之中讓學生理解課文的主旨,理解課文的構思技巧。

教者的“三部曲”令人回味:兩個板塊的“分部”教學是對教材的理解性品讀,兩件板塊的“碰撞”教學則是對教材的升華式品讀。這種整體式的板塊碰撞深化了閱讀理解的層次,使教學內容具有生動的立體感,自然也就提高了教讀的品位與質量。

由這個“板塊碰撞”,筆者聯想到比較式閱讀教學:

比較式閱讀教學,一個恢宏龐大的教學方法子係統,多少有識之士闡發了真知灼見,多少能工巧匠設計了精彩教案。人們說它是研究教材的能見度極高的“視角”,人們說它是事半功倍的好方法,人們說它是發展學生思維的必由之路……

但有非常重要的一點人們還沒有說破:

比較閱讀教學,閱讀教學中一種基本的優秀教學設計思路!

請認真地運用這種教學設計思路吧,它將讓多姿多彩的教學方案呈現在你的教學藍圖上。

3、一線以串珠

——《最後一課》教例評析

[教例簡述]

這是《最後一課》的每一個教時,學生已經預讀課文,了解過課文故事中的背景。

第一個教學環節:閱讀,思考。(15分鍾)

思考題:韓麥爾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

要求:閱讀全文。綜合全文內容,根據思考題表達見解。自讀課文15分鍾,並擬出發言要點。

(學生活動)

第二個教學環節:討論,朗讀。(30分鍾)

1、學生發言,認為韓麥爾先生:

①是一個可憐的人②是一個原先不大負責的人③是一個嚴厲的人④是一個普通的人⑤是個溫和而嚴肅的人⑥是一個有勇氣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個愛國的人⑨是一個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2、教師調控,組織討論三種“見解”。

①韓麥爾是一個普通的人②韓麥爾是一個“可憐”的人③韓麥爾是一個愛國者。

①韓麥爾先生是一個普通的人:

鎮上的一位教師。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課堂教學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時還“玩忽職守”……

②韓麥爾先生是一個“可憐”的人:

最後一次上課。明天就要永遠離開這個地方。一動也不動地瞪著眼看周圍的東西。臉色慘白,話說不下去。教了一節課又一節課……

③韓麥爾是一個愛國者:

換上禮服,紀念這最後一課。自責及對阿爾薩斯人直率的批評。讚美法語。說明語言好比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識都教給我們。內心的極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寫“法蘭西萬歲!”(課文七處點至韓麥爾先生的愛國。)

在討論中重點放在第③種“見解”。結合討論,誦讀韓麥爾先生的大段獨白,誦讀課文最後一部分,想象、描述這一精彩的特寫鏡頭,體會其中的情感,掀起課堂教學的高潮。

3、討論,點撥。

作者為什麼樣不把韓麥爾寫成一個“高大”的“英雄”,而讓他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出現?

教師點撥:

正因為普通,韓麥爾先生才能夠代表千千萬萬的法國人,他那熱烈深沉的愛國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國大眾所具有的,才能使這篇小說所表現的成為整個法蘭西民族的共同心聲……

[評析]

作為中小學教材,《最後一課》在我國已大半個世紀的曆史。

它的教學內涵,實在是太豐富了。

於是像許多名篇一樣,在設計教案時往往讓人翻來覆去,頗費躊躇。

但此教例很有個性特色。

切入的角度好。教師扣往作品“一點兩線”(“最後一課”的激情點和兩個人物的思想發展線)這一藝術構思,開課便切入到一個主要人物身上,一線以串珠,相當成功地拎起了一連串的教學內容。

講析的角度好。教師變逐段講析為選點突破,將選點突破設計成多角度透視。通過“韓麥爾”這個點,不僅立體地多側麵地透視到人物的方方麵麵,還透視到課文的人物塑造藝術、結構藝術,主題表達藝術。這又是一個角度的“一線以串珠”。

控製的角度好。教師設計的線條明晰,引導學生從三個側麵理解人物形象。對初一的孩子們來說,這叫適度。從教師把握的討論內容看,具有相當的精度,從教學內容來看,有著較大的濃度。整個教例顯得豐滿、流暢,對“韓麥爾”的討論聯結著每一個教學步驟,這也是“一線以串珠”。

從此教例看來,名篇教學的最佳意境似乎應該是:在明快單純的教學視點中激蕩出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

4、教學設計要弦外有音

——《小橘燈》教例評析

[教例簡述]

策劃用兩個課時教完。第一課時,充分熟悉課文,理解課文思路。第二課時,分析討論小姑娘形象,了解照應筆法。

現在是第一課時。

教師:《小橘燈》貴在一個“小”字。“小”字在文中一共出現了20餘個,請同學們讀課文,並圈出文中的“小”字。

師生雙邊活動,綜合出:①寫小姑娘,用了兩“小”:小姑娘、小手,表現小姑娘年齡小、個子小。這與說的是大人的話、做的是大人的事形成鮮明的對照。

②寫家庭環境,用了六“小”:小屋、小炭爐、小砂鍋、小登子、小矮桌、小刀。這些足以說明家境和生活的艱苦。

③寫製作小橘燈,用了三“小”:小橘碗、小筐。小竹棍。這些表現了一顆童心、一腔熱忱、一種溫暖。

教師:《小橘燈》貴在一個“小字”,平中見奇,“小”中見大,開掘出具有深刻意義的主題。可謂文小情深。現在我寫出下麵的關於課文三個“場麵”的提綱,然後請同學們鑽研課文,咀嚼品析,根據這種模式繼續寫下去:

“我”初見探望告別

學生讀書、歸納、寫提綱、交流,教師評點、點撥。教學過程中一步步出現:

小姑娘打電話照護媽媽製送小橘燈

描寫層次形貌家境精神

描寫角度速寫概寫特寫

主要表達方式敘述描寫抒情

作者感受憐愛敬佩讚賞激動

穿插內容背景環境描寫環境描寫

記敘要素起因發展、高潮

暗線王春林王春林王春林

情節買橘贈橘製燈贈燈

……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相機誘導,並因勢利導,重點解決上麵內容中的三點:①情節結構、②描寫表達的側重點、③家庭環境和自然環境描寫的作用。

[評析]

此教例的弦外之音動人心弦。

我們且不說每板塊教學內容是為了從“小”字身上引出第二板導教學內容,且不說每板塊的教學內容從一個小巧的角度將學生導入課文,且不說每二板塊的內容閃耀著學生積極思維的光彩,也且不說教師確立了這麼美妙的教學視點。我們單看這教學設計的弦外之音,就有無限趣味。

1、《小橘燈》貴“小”,——全文的20餘個“小”字。

教師一語既出,滿堂驚奇。這就是所謂“驚疑效應”。

教師一語既出,皆覺新鮮。於是就產生“懸念效應”。

兩種效應共振,學生在高度的“注意”中研讀課文。

2、“小”中見大,——文中三場麵的內涵。

由於教師提供了分析課文脈絡的基本思路,學生產生強烈的試探欲望,這是“共生效應”。

由於同學們一個一個問題的發現,便帶動“發現”得更多的欲望,這是“完形效應”。

由於教師設計新穎,調動活躍,學生在饒有興味之中對教師深深歎服,這是‘魅力效應’。

三種效應相互滲透,共同支撐起課學教學的框架,形成一種“整體效應”。

弦外之音輕輕秦鳴:

為教之初,就要考慮對學生學習心理的調控;要用教學設計的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情緒;要讓課堂教學產生持久的“正效應”。

5、《春》教學設計集評

——《春》教例評析

[教例簡述]

設計一(於漪)

1、理解課文層次:盼春——繪春——頌春。

2、讀析“盼春”部分中作者的心情。

3、讀析“春草圖”四個句子的描寫內容。

4、“春花圖”五個描寫句各用了什麼藝術手法?產生了怎樣的藝術效果?

5、作者借助哪些事物把春風的特點具體而形象地表現出來?

6、“春雨圖”中的正麵、側麵描寫。

7、寫春天裏的人,抓住了哪幾個方麵的特點?

8、“頌春”部分歌頌了春天的哪幾個特點?

設計二(王曼筠)

1、學生自讀課文。歸納課文提綱。

2、表情朗讀。

3、討論:作者用了哪些優美、貼切的詞、句、比喻來描寫不同的景物?你最喜歡哪些?

4、討論:你認為草、花、風、雨這四段哪段最難寫?(風景難寫)

5、重點分析“春風”的段:

①特有的性格,②特有有氣味,③特有的音響,④大自然特有的和煦。

6、借鑒此法,集體口頭創作小作文《春風》。

設計三(王鬆泉)

1、讀析第一自然段:春回大地——(寫時)

2、讀析二至六段:春色明麗——(寫景)

春草:特征、範圍、情態(教師詳講)

春雨:本身特征,雨景特征(教師詳講)

春花:多、美、甜、鬧、廣(學生分析練習)

春風:情態、氣味、聲音(學生分析練習)

3、讀析第七自然段:春早人勤——(寫人)

4、讀析第八至十段:春意催人——(寫意)

設計四(王聚元)

1、誦讀。理清結構,領會感情。

2、用“同義替換”法指導學生品味、咀嚼課文的語言。

①調換詞語。如“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改為“小草一下子從土裏鑽出來”。

②、增刪詞語。如“舒活舒活筋骨”句改為“舒活筋骨,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事去”。

③改變語序。如“野花遍地是”句忙改為“遍地的各種各樣的有名字沒名字的野花,散在草叢百像眼睛,像星星”。

④改用平實說法。如“不錯的”句改為“不錯的,春風是十分柔和的”

3、誦讀。領會文中的語言文字的精妙。

[評析]

以上四例設計,大多出自名家筆下。

從對教材的處理角度看,設計一與設計二相近,都是抓“五幅圖”的講析;設計三從寫時、寫景、寫人、寫意的角度講析課文,設計四則專從語言分析方麵著手。

從教學設計來看,設計一是語文講析課中的“工筆描繪法”,析得精,講得細,品很深。設計二線條較粗,使用了“選點突破法”,重在講析一個精段。設計三的線條也比較細膩,使用了“講析法”和“點撥法”。設計四則設置一條教學線索來帶動教學內容,主要用了“比較法”。

每一個教學設計都注意突出了郎;誦、背誦。

從教師作用看,設計一突出精美的講析,設計二突出課堂調控與組織,設計三突出講讀示範,設計四則突出練習設計與引導。

從學生的活動看,設計一重在聽、品、感愛受;設計二重在品、想、說;設計三重在聽、品、析;設計四重在比、品、練。

誦讀穿插於其中。

美文《春》,引出了多少精美實用的教學設計!

6、引進一點參讀材料

——《皇帝的新裝》教例評析、

[教例簡述]

這是盧傳福老師的一個教例(見《中學語文教學》1988年第7期)。

對《皇帝的新裝》的講析已近尾聲。教師印發給學生一個古代故事:

狂人之細布

昔狂人,令績師績錦,極令細好。績師加意,細若微塵,狂人猶恨其粗。

績師大怒,及指控示曰:“此是細縷。”狂人曰:“何以不見?”師曰:“此縷極細,我工之良匠,猶且不見,況他人耶?”

狂人大喜,以付績師。

(南朝《高僧傳(初集)》)

(注釋:績師:紡織師加意:特別用心地織恨:不滿意,嫌)

參照注釋疏通句義後,要求學生與《皇帝的新裝》進行比較。

師:我們先來看看這兩篇文章在題材和主題上有什麼相似之處。

生:《皇帝的新裝》揭露了統治階級的窮奢極欲、揮霍無度、卑劣愚蠢;《狂人之細布》表現了封建社會剝削者愛慕虛榮、貪婪愚蠢的醜態,深刻揭露了封建社會的病狀。

師:接下來我們比較兩篇文章的結構。

生:情節曲折,故事完整,結構緊湊。

生:兩篇文章都是以物為線索展開故事,安排結構。

生:兩篇文章的情節結構相似,《皇帝的新裝》中的故事,以騙開始,以騙結束:《狂人之細布》中的故事,也貫穿一個“騙”字。

師:南朝梁《高僧傳》比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早一千多年。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為什麼會產生如此類似的故事?

生:兩個類似的故事,都是從真實生活中產生出來的,都反映了當時的經濟的、政治的現實。

師:這恰恰說明了“生活是與作的源泉”。

[評析]

這個教例美點在於引進了一篇參讀資料,從教學手法講,這叫“插入式比較閱讀”,比較的角度是“求同”,比較的重點是題材、主題和結構。

比較閱讀實際上是一種“小單元教學”,對於本課教學來講,它起碼有三個優點:

第一,開闊了學生的眼界,他們對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有如此相似的內容覺得十分奇妙,覺得有元限的趣味,增強了學習課文的興趣。

第二,增加了學生思維的深度。兩篇文章放在一起,使學習的內容具有立體感,學生思考的聯係麵擴大,思索的層次增加,有助於對課文的進一步的理解。

第三,使學生有較為持久的心理亢奮,在反複的比較之中不斷延伸著自己的注意力,保持著自己的注意力,課堂教學效益增加。

從教學改革的角度來講,比較閱讀教學也具有它獨特的意義:

比如,比較閱讀是中學生必須掌握的閱讀技能之一;

比如,比較閱讀所形成的對比度、新異點,是對學生“注意”的積極強化;

比如,比較閱讀教學的普遍的實施,將大麵積提高教師的閱讀教學操作技能。

……

所以,語文的課文閱讀教學之中,要多引進一些參讀資料。

7、賽讀賽講,分層互促

——《狼》教例評析

[教例簡述]

預習要求:孰讀課文,看注釋

教讀這一節課,共分四個環節。

一、學生提問比賽。(10分鍾)

鼓勵成績差的學生提出不懂的地方,進行質疑問難。鼓勵成績好的學生踴躍解答問題。解答欠周全的,由教師補充。

若學生已提不出問題,教師可向學生提問,如“意暇甚”與“意將隧人”的兩個“意”的詞義是否相同等等。

二、學生分析比賽。(15分鍾)

學生中有好、中、差三個層次。設計三個問題供分析:

1、《狼》故事情節(差等生)

2、狼之黠(中等生)

3、《狼》的主人公是狼還是人,為什麼?(優等生)

同學們自由選擇,先筆寫五分鍾發言提綱,再討論、發言、教師小結。要鼓勵、表揚勇於向難度大的問題“進攻”的差學生。

三、學生背誦比賽。(10分鍾)

要求最多10分鍾背完全文。成績差而背誦快的,得表揚。

四、學生做練習比賽。(10分鍾)

練習形式:油印或者投影。

第一層次練習。

解釋詞義:

①一狼得骨止止有剩骨

②狼不敢前恐前後受其敵

③一狼洞其中以攻其後

第二層次練習。

①解釋詞義:

其一犬坐於前一狼洞其中意將隧人

②指出加點詞的含義:

禽獸之變詐幾何哉頃刻兩斃

第三層次練習

①寫出含加點詞的成語。

積薪其中()

並驅如故()

前狼假寐()

弛擔持刀()

②找出表現狼陰險狡詐的句子,並把它們譯成現代漢語。

綴行甚遠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將隧人,以攻其後也

兩狼之並驅如故

要求:

第一、二層次練習為必做題,第三層次練習為選做題,選得多而做得正確的,發小獎品。

[評析]

這個教例很具創造性。

教者把關切的目光投向語文差生,用分層次互相促進的方式讓差生嚐試到成功的喜悅,用激勵、鼓動、表揚的手段讓差生感受到他們在語文課堂上的地位。

教者也同樣重視成績好的學生,讓他們當小老師,對他們提高要求,鼓勵他們參與競爭,好學生也因教學標高不同而感受到老師的信任,在學習中始終有一種動力。

賽問、賽講、賽背、賽練,每一個教學環節都有競爭性、激勵性,課堂教學流程加快,流量增加,流速提高,緊湊的教學結構,有助於從根本提高學習效率。

學生在課堂上有了廣闊的空間。他們積極的心理機製被成功地誘發,集中思維能量,運足個人才思,一次次地向學習中的困難和問題發起“進攻”,意誌、自信等心理品質受到良好的培養。

賽讀賽講,分層互促,這樣的設計思想適用於語文教材中很多精美的短篇。

8、一個全新的教學設計

——《狼》教例評析

[教例簡述]

這是餘映潮老師的一個教例。

主要教學環節如下:

讀——讀懂詞意。(6分鍾左右)

1、同學們讀課文,讀注釋。

2、請同學們向老師自由提問,看還有哪些字不認識,哪些字詞的意思弄不懂。

讀——讀順句子。(6分鍾左右)

1、同學們雜然地習讀課文,要求做到不掉字,不換字,不倒字,不多字,不“哽”字。

2、教師重點輔導兩個句子的讀法。

①兩狼之並驅如故。②其一犬坐於前。

讀——讀評故事。(14分鍾左右)

1、全班同學分段朗讀課文,每讀一段之後,一個同學讀課文中的編者已寫好的評點。同學們從屠戶的角度、從情節的角度理解課文內容。

2、全班同學再分段朗讀課文,每一段之後,一個同學讀自己寫的課文評點,同學們從“狼”的角度理解課文內容。

3、同學們繼續分段朗讀課文,每讀一段之後,老師自說對課文的評點。引導同學們從“語言表達”的角度理解課文內容。

如此讀讀評評、評評讀讀,三讀三評。

讀——呂讀意味。(8分鍾左右)

1、全班同學分組朗讀課文,2、每個同學都以“……表現了……”或“……寫出了……”說一句品析課文語言的話。

3、教師就最為重要,最為精彩的內容小結,學生記錄:

課文語言簡潔生動。如開頭20字,寫出了故事的時、地、人、環境,渲染出了緊張的氣氛;又如結尾20字,點出主題,寓意深刻:中間100多字,寫出了一個波瀾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凡寫人、狼的動作神情之處,無不表現人、狼的性格特點。文章正是通過一連串簡練生動的描寫,把狼的“變詐”、屠夫的機智,表現得淋漓盡致。

讀—演讀情境。(3分鍾左右)

1、師生用讀故事的語調朗讀課文,讀出情景,讀出高潮。

2、課堂小結,完成板書:狼黠——增笑

[評析]

從文言文教學的角度看,這是一個全新的設計。

新意之一:

沒有串講,沒有翻譯,有的隻是:朗讀。

所謂“教學千法讀為本”,是指出的誦讀。“讀懂詞意——讀順句子——讀評故事——品讀意味”的教程既表現了教者思路的科學嚴密,更表現了教者是真正地用朗讀的方法讓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意蘊。

新意之二:

沒有分解,沒有切割,有的隻是:評點。

“讀讀評評、評評讀讀,三讀三評‘是本教例最有特色最有創意的閃光點。師與生融為一體,用“多角度反複”的方法評點課文,閱讀視點的變化引來了課文的三維的立體的動感。這既是優美的教法,也暗含著學法的熏陶。

新意之三:

沒有大段的講解,沒有滔滔的分析,有的隻是:品味。

每個同學以“……表現了……”或“……寫出了……”說一句品析課文語言的話——這個有力的教學問題引發出學生對課文每一個細節的咀嚼品析,學生在此時是學習的主人,學生在些時也醞釀了教學的的高潮。

這個全新的教學設計,表現出教者對所教學的內容有著多麼豐富的感受。

9、聯係歸納比較辨析

——《桃花源記》教例評析

[教例簡述]

這是《桃花源記》的第一節課,任務是介紹課文作者、寫作背景、疏通字詞,明白課文內容。

課後,教師要求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高聲誦讀課文,並以四人學習小組的形式,讓學生試講課文(每個學生講一段),然後教師簡介作者和課文寫作背景。這個環節約15分鍾。

接著教師交代這節課的主要學習任務:通過聯係、歸納、比較、辨析的方式弄通本課中的詞義。

先請同學們從一詞多義的角度進行歸納:

①便舍般屋舍儼然②忘路之遠近便扶向路③捕魚為業不足為外人道也④乃大驚乃不知有漢⑤往來種作設酒殺雞作食⑥阡陌交通才通人⑦尋向所誌尋病終⑧忘路之遠近聞之⑨屋舍儼然欣然規往⑩既出皆出酒食11隨其往延至其家12遂與外人間隔遂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