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同學們再從同義詞、近義詞的角度探尋:

①具鹹皆悉並

②問答言語雲道說

③要延④窮盡

⑤若如⑥未無

⑦欣怡⑧及詣

再請同學們從古今詞義的區別上進行辨析:

課文中古今詞義區別大的:

①阡陌②交通③妻子④絕境⑤無論⑥從來⑦間隔

課文中古今詞義區別不大的:

①遠近②鮮美③繽紛④土地⑤良田⑥往來⑦男女⑧衣著⑨水源⑩魏晉11高尚12捕魚13處處14南陽

還請同學們做兩個練習:

1、找出文中的美詞: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怡然自樂

2、找出含下列字的成語:

①窮(山窮水盡)②怡(心曠神怡)③樂(樂此不疲)④盡(無窮無盡)⑤津(無人問津)⑥複(無以複加)⑦病(無病呻吟)⑧雲(人雲亦雲)⑨迷(迷途知返)⑩若(門庭若市)

[評析]

這個教例在落實字詞上很有幾招。

一、教師把自己鑽研教材的思路變成學生學習的思路。針對課文內字詞運用的特定情況,采用綜合歸納、比較辨析的方法,引導學生在教材中遊戈逡巡,從一詞多義、同義詞、古今雙音詞詞義的區別等角度切入,整理出一組又一組、一群又一群的字詞詞義理解的“組合”,從而:①告訴了學生一種研讀文言文、理解字詞的方法;②訓練了一種基本的探索研究的能力;③積累了一批文言文的字詞卡片;④以學生自讀、發現、討論的活動為主,改變了教師串講、學生記錄的教學結構;⑤在比較辨析中加深了對詞義的理解;⑥增加了課堂教學的知識密度,使學生始終處於忙碌的探求之中。

二、教師安排的兩組練習,從教學藝術看,也是相當精彩。每一個練習意在培養學生品讀鑒賞的能力。第二個練習則更意味深長一些;①考察了對字詞的理解,訓練了學生的印證能力;②激發了學生的聯想、遷移與表達的欲望,課堂教學氣氛熱烈;③擴大了學生知識麵;④巧妙地告訴學生一種加深詞義理解的學習方法。

這樣的字詞課很有優勢,它既在傳統課型上有所改革,又在應試應考上卓有成效。

10、高效背誦

——《口技》教例評析

[教例簡述]

這是《口技》教學中的一個環節,此時課文講析的任務已經完成。教學時間還有30分鍾。

教師:《口技》一文,不到370字,根據教學要求,應當全文背誦。現在大家聚集會神、齊心合力,在老師帶領下反複朗讀、背誦。

下麵用兩分鍾快速誦讀,誦讀之中要默想:開頭——畫麵——畫麵二——畫麵三——結尾。

(學生誦讀)

教師:下麵再用兩分鍾快速誦讀。誦讀之中默想,哪兒是正麵寫聲,哪兒是人側麵寫聲。

(學生誦讀)

教師:現在咱們用“搶記法”背第一段,注意,搶記中也有規律,大家可扣住幾個動詞和幾個“一”,加快背誦速度。

(全班同學兩分鍾內背完)

教師:下麵咱們用“競爭法”背第二段,誰先背完誰舉手。競爭要講究技巧,背誦本段可以用“畫麵浮現法“可以用分層消化法”,可以用“情節線索法”,可以用“緊扣字詞法”等。下麵競賽開始。

(全玫同學爭先恐後,三分鍾背完)

教師:第三段三個句子,很簡單,一分鍾背下來。

(學生背誦)

教師:背第三段咱們用了“限時法”。下麵背高潮段第四段。此段自由背誦,以快為原則,不但要很快背下來,還要介紹你背誦的技巧和方法。

(全班四分鍾背完)

(學生介紹背誦方法:①分層消化法:按繪聲——評論——側麵烘托三個層次背;②電影鏡頭法:火起——人犬聲、風火聲,搶救聲——聽眾表情;③記憶線索法:聲音的先後順序;④表情誦讀法;⑤說書法……)

(介紹背誦方法四分鍾)

教師:第五段與第一段遙相呼應,詞句基本相同,我想同學們已經能夠背了。

下麵咱們利用下課前的幾分鍾進行“答背,即我點什麼,你們就背什麼,開始:

①背開關和結尾

②背第二段中寫“醒”的場麵描寫

③背第四段中“失火”的場麵描寫

④背出四處側麵描寫的句子。

[評析]

《口技》一文,共363字,平時教學中,一般用兩節課講析,有少數教師用三節課講析,在鬆散的教學結構中浪費好不少寶貴的時間。

此教例是用兩節課講完全文並讓全班同學能背誦全文。背誦花去30分鍾,“工作”效率很高,故稱為“高效背誦”。

背誦效率高,有如下原因:

第一,教學程序合理。教師先對學生進行心理調整,要求大家“聚精會神”然後進行三遍鋪墊性全文誦讀,其後才帶領學生進入緊張的背誦階級,最後還進行了鞏固性檢查。

第二,教學方法巧妙。教師主要的技巧在於設置了一個背誦的“激勵機製”,采用“搶記法”、“限時法”、“競爭法”、“自悟法”、“檢查法”等種種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使他們不斷嚐試到成功的喜悅,學習情緒飽滿。

第三,穿插的內容豐富。在鋪墊性誦讀階段,教師巧妙穿插對課文寫作藝術的複習、回味;在指導背誦階段,穿插了背誦方法的指導、點撥,還特別穿插了學生背誦技巧的介紹。

知識訓練和技能訓練結合進行,教學頻率高、密度大、效果當然不錯。

11、提倡課堂智能練習

——《口技》教例評析

[教例簡述]

這是餘映潮老師的一個教例。

教學基本任務:品讀、積累,並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

時間分配:教師大約15分鍾,學生大約30分鍾,以學生活動為主。

1、讀

第一次朗讀——請同學們讀得沸沸揚揚。第二次朗讀——請同學們讀得字正腔圓。第三次朗讀——請同學們讀得層次分明。第四次朗讀——請同學讀得有景有情。

2、說。

①這篇課文可用一個“善”字拎起。“善”在哪裏,怎樣寫“善”?請同學每人用“善在……它寫出了”說一句話。

②從“口技表演”的角度,形成課堂教學的簡略板書:

一字立骨—善—聲音有大小有內外有高底有動靜有遠近有分合有疏密有點麵有張弛有明暗

3、做—討論、完成課堂智能練習:

①指出用法特別詞的意思。

善()宴()

乳()一()嗚()

②你一定能找出課文中表示時間的詞語。

③下麵的詞古今詞義區別較大,試說說看。

但()覺()是()畢()目()

意()少()雖()名()色()

股()走()

④解釋詞義之後,你認為下麵五個詞屬於()

妙:眾妙()畢備以為妙()絕

絕:以為妙絕()群響畢絕()

指: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坐:稍稍正坐()滿坐()賓客

起:大呼火起()夫起()大呼

⑤瞧,課文中還可以找出不少的近義詞呢。

群響畢絕——()滿坐寂然——()

變色離席——()大啼——()

一時齊發——()中間……之聲——()

撤屏視之——()驚覺欠伸——()

⑥現在,該輪到你獨立地進行發現了!你該積累一個怎樣的詞語板快呢?

[評析]

這節課是文言文教學中一節典型的“誦讀,品析,積累”課。“讀、說、做”三步既表現一種教法,也點示了對文言課文的一種學法。

最有新意的是這一份《課堂智能練習》——我們在觀察課中還是第一次見到這項的練習。它充滿了創造性,真是匠心獨運。

這份“智能練習”可能表現了教者這樣一種思考;大麵積上的閱讀教學,存在著兩個比較嚴重的問題。一個是課堂積累太少,學生的課堂學習筆記主要被圖形板書所覆蓋,從語言理解、語言品析、語言運用的角度來看,它們的價值有限。二是技能訓練力度不夠,學法指導、思辨訓練、聯想遷移訓練和語言文字處理能力的訓練都比較薄弱。而設計得比較好的課堂練習就能解決一些這兩上方麵的的問題。

從上麵的“智能練習”可見,學生們不僅僅隻是“做”練習;他們要“做”,還要分析、歸類、聯想、概括、發現。這樣,“練習”的層次就高了——它訓練了“知”,也訓練了“智”與“能”!

這咱“翻新”給我們以啟示:原來,在有心人的眼中,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細節內,都有廣闊的創造空間。

我們提倡這種價值的課堂智能練習。

12、發現

——《故鄉》教例評析

[教例簡術]

《故鄉》的教學已進行了兩個課時。這是第三節課。

教師:前兩節課我們對《故鄉》進行了深入理解。現在我們再上一節“發現”課。

我給大家一個“研究”題目:《故鄉》中的人物外貌描寫。大家細讀課文,看能夠從中發現什麼。

學生興致勃勃,各自讀讀畫畫。

學生一:我發現課文對中年閏土的外貌描寫。

學生二:我發現對少年閏土的外貌描寫。

學生三:我發現對楊二嫂的外貌描寫。

教師:這些內容前麵已經學習了過了。這種發現的層次不高。請大家再去“發現”。

學生一:我發現對少年閏土的外貌描寫有虛有實,還有自然環境烘托。

學生二:我發現對楊二嫂的外貌描寫特別誇張。

學生三:我發現對中年閏土的外貌描寫特別細膩。

學生四:我發現對以上這些人物的外貌描寫者是反複出現。每一次筆法都有變化。

學生五:我發現兩個閏土、兩楊二嫂的外貌描寫構成鮮明的對比。

學生六:我發出這些外貌描寫如同老師所計的,都緊扣小說的主題,都表現了一個“變”字。

教師:好極了!下麵我們再進一層,同學位分組討論,給各種描寫的筆法合一個名字。

同學位熱烈討論、發言:

同學一:對兩個閏土用了對比描寫法。

同學二:對中年閏土用了細筆描繪法。

同學三:對少年閏土用了簡筆勾勤法。

同學四:對楊二嫂用了誇張描寫法。

同學五:對中年閏土用了比喻描寫法。

同學六:對少年閏土還用環境烘托法。

……

教師:同學們的發言相當精彩。讀課文、讀文章,都應力圖有點發現,發現之後還應該提練、概括、歸納、總結出一點規律,這就是實實在在的收獲。讀一般的文章這樣,讀名著更應這樣……

教師:發現,是一種能力,一種技巧,可以舉一反三,經常運用。就拿《故鄉》來說,還有許多內容可以被“發現”:如:動作與語態,自然環境描寫,閏土家族幾代人的對照,閏土,“我”楊二嫂三種生活的對照,還有用語特點,還有標點符號……

[評析]

這個教例“主題”鮮明,“題材”豐富,“立意”高雅,結構靈巧,就像一篇秀美雋永的散文。

從教學角度取舍看,方向上“挖掘一個點”。

從學習過程的成果看,收獲是“聯成一個片”。

“人物外貌描寫”這根線索,將《故鄉》中人物描寫的技巧盡擷無遺。

教師教學的技能表現在:

一、“趣”的激發

知識點本身點本身能夠激趣,教學法過程的不斷深化能夠激趣,課的開頭設置了懸念,課的收束吊起了學生的胃口,學生始終在興趣盎然中學習、思考。

二、“能”的訓練。

教師的教學“立意”之所以稱得上高雅,是因為他配合“外貌描寫”這個知識點,訓練學生“發現”的能力。“發現”是探索研究的基本技能之一,其切取角度、確定方向、深化認識的每一步驟都對提高學習質量有重要作用。

三、“法”的點撥。

首先,“發現”就是一個“法”;其次“發現”過程中運用了橫向聯係法、概括法,還有讀書的方法、思維的方式告示,都在教師的點撥、點示之中。

13、層層推進美讀美析

——《愛蓮說》教例評析

[教例簡述]

課前預習中,要求熟讀課文,並閱讀文注釋及練習。

課始,教師檢查對詞義理解。“之”、“焉”、“者也”、“噫”、“唉”等虛詞和若幹實詞在檢查之列。

然後分四個層次向前推進教學。

一、朗讀

要求暢讀五分鍾,每個人都必須講出這篇文章之所以朗朗上口的一個原因。

學生盡情朗讀,然後課堂發言。對於這篇課文讀起來上口的原因,同學們體會到的有:散句與駢句的交錯運用,長句短語的錯落有致,敘述、描寫、議論句的熔為一爐,疑問句、感歎句的穿插使用。全文言簡意豐,文筆搖多姿,誦讀起來格外舒暢。

二、析讀

學生繼續誦讀課文,教師出示如下閱讀思考題,要求根據思考題自己析讀課文,並寫下閱讀筆記。

1、全文的主體形象和陪襯形象。

2、作者從哪幾個方麵描繪了蓮的形象。

3、文章怎樣表現了蓮的品質。

教師綜合同學們的閱讀分析所得;

1、全文的主體形象是蓮,陪襯形象是菊和牡丹。

2、作者從生長環境方麵,描繪了蓮的高潔和質樸;從體態香氣方麵,寫了蓮的正直和芳香;從風度方麵,寫了蓮的清高。

3、文章表現蓮的高潔品質,從三個方麵入手:直接描寫形美,菊和牡丹烘托,作者抒情議論。

三、講讀

教師對課文需要著重理解的地方進行講解,主要內容有:

1、直接寫蓮花的句子,句句寫景,又句句抒情,句句讚蓮花,又是句句讚君子,既是描寫,又表現了作者潔身自好的情趣和清高思想。

2、第一段文字是猶物,第二段文字是言誌。關物意在先頌君子的品德,言誌則表達了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抄讀和背讀

課末留幾分鍾時間,學生自行完成。

[評析]

《愛蓮說》,百來字的曆久傳誦不衰的佳作。

但日常教學中常以串講為主,結果詩味蕩然無存。

此教例以讀為主,讀、析、講、背的手法綜合運用,很有個性特點。教者明白,好詩好文,其優美意境、深摯感情,都是通過語言來表現的。教學詩文而不讀,詩文哪裏還有光彩。

但此教例設計的秘訣還不在此。

它的精彩在於:有鮮明的但又不易讓人發現的的教學層次。請看:

第一步:朗讀——這是讓學生反複品味、孰讀成誦,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品味精粹的語音之美。

第二步:析讀——這是指點學生明確全文的主體形象是如何得到反複點染刻畫的。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理解文章精妙的形象之美。

第三步:講讀——向學生講析作品的章法、情感、表現手法和意境。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領略文章雋永的意境之美。

第四步:鞏固教學效果。

音美—形美—意美,層層鋪墊,順利推進,水到渠成。教學過程流暢、自然、輕快!

百來字的短文尚且如此講究教學層次,長文章的教學就更應細心琢磨了。

14、邊環問頂針問

——《陋室銘》教例評析

[教例簡述]

這是王學東教師的一個教例(詳見《中學語文教學》1991年6期)。

此教例的提問設計如行雲流水,別具一格。

第一組提問:

1、粗讀課文生,同學們對陋室總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陋室”為什麼“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這八個字中哪兩個字最為關鍵?(德馨)

第二組提問:

4、作者的“德馨”表現在何處?(“苔痕上階綠”至“無案牘之勞形”五句)

5、(講析“苔痕”兩句的環境,兩個用得好的動詞、寫景的順序之後)到這裏來的人多嗎?(不多。從“苔痕上階綠”可以看出)

6、到陋室來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麼人呢?(鴻儒)

7、作者為什麼要寫自己的朋友是些什麼呢?(寫自己的朋友是博學之士、高雅之士,以顯現自己“德馨”)

8、朋友走了之後做些什麼呢?(調素琴、閱金經)

9、可以看出室主人的誌趣如何?(高雅)

(教學中順勢板書:景、友、趣)

第三組提問:

10、作者明明在頌自己的陋室,為什麼又寫“諸葛廬”、“子雲亭”?(以“廬”、“亭”比“陋室”,以“諸葛、子雲”自此)

11、作者自叱“諸葛”、“子雲”的目的何在?(表明作者想從政治上和文學上都幹出一番事業)

12、那麼,可以看出作者是個什麼樣的人?(有遠大的抱負)

13、由此看來,這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還是更進一層?(更進一層,是“德馨”的深化)

14、全文結局照應了文中哪一句?(惟吾德馨)

(講析中穿插誦讀、背誦訓練)

第四組提問:

15、同學們能交流一下自己的座右銘嗎?

16、同學們願意欣賞仿銘新作嗎?

……

[評析]

這個教例的學術價值在於它提供了一個“提問鏈”或一個“問題群”。

這個教例的學術價值在於它提供了一個頗有個性特點的提問設計的典型。

很多的研究提問藝術的文章都隻是用列舉的形式組合一些提問的樣式。類型、技巧和方法,我們無法窺見某一個提問在全篇課文教學過程的真切麵貌。分析某一個教例提問的文章平時十分罕見。

現在我們可以試析一下此教例的提問藝術。

一、四組提問在布局上的藝術:

第一組的提問意在“切入”,開講便觸及到課文主旨;第二組提問意在“順承”;第三組提問意在“深化”;第四組提問意在“引申”,四組提問似“起承轉合”,有一氣嗬成之美。

二、16個問題的聯接藝術:

這就是肥市本文的文題所點示的,“連環問”,“頂計問”的設計藝術,16個問題就像“成語接龍”似的一個銜著一個,形成一種形式美妙的“追問”,把全篇課文的講析內容全部帶了出來。

三、個體的提問的設計藝術:

有的提問起鋪墊作用,有的提問起過渡作用,有的提問起引思作用,有的提問起活躍氣氛作用。此中最具有藝術的,是不少的“曲問或“逆問”,例如第5、6、7問,帶著學生深深地進入課文。它們一反文言文教學中的串講,讓學生在每一句課文的理解中都綻放出思維的火花。

……

15、課堂活動的深層含義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例評析

[教例簡述]

這是寧鴻彬老師的一個教例(見《中學語文》1997年第9期)。

全課的教學大致分為兩塊。

第一板塊的教學內容如下:

1、讀課文。

2、請同學們用三種方式把課文的內容表達出來:①用一句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②用一段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③用幾段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

3、學生們發表自己的意見,教師組織討論,認為:①“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一句話說出了課文的內容;②課文開頭第一、二句話簡明準確的說出了全文的內容;③課文中關於中路軍、本路軍、東路軍三個層次的內容說出課文的內容。

4、教師順勢講析:新聞要有標題、要有導語、要有主體。用一個語句單獨介紹新聞的內容叫標題:用一段話在開頭介紹新聞的內容叫導語;用幾段話具體地介紹新聞的內容叫主體。另外,課文開關括號部分叫電頭。新聞的結構,包括標題、電頭、導語、主體。

第二板塊的教學內容如下:

1、教師組織討論:標題中的“橫渡長江”改為“勝利渡江”行不行?通過討論,同學們認為不行。教師順勢講析新聞的特點之一新聞必須具有真實性。

2、教師組織討論:這則新聞寫完了不發表,等待渡江役勝利之後再發表,不就可以改為“勝利渡江了嗎?同學位認為不可以,因為這樣的好消息必須及時告訴給全國人民。教師順勢講析新聞的特點之二:新聞必須具有及時性。

[評析]

這個教例簡潔生動、樸實無華而又令人回味,表現出巧妙的教學設計藝術。

這種巧妙的藝術就是:課堂活動既有表象,也有深層次的含義。

這一節課的教學活動生動而熱烈。在第一個教學板塊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之下暢所欲言,紛紛說出他們對課文內容的概括和理解,真正成為學習和思考的主人。在第二個教學板塊中,除了教師講析,點示有關新聞的知識之外,學生同樣也占有大量的課堂時間,正是由於這樣的安排和處理,從學生角度來說,這一節課可以說是”活動充公,積累豐富”。

然而從教師的角度來看,其課堂活動有著含蓄而又明確的目的性。第一個教學板塊從表象看,是對課文內容進行“再表達”——要求學生“分別用一句話、一段話、幾段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其深層含義呢,則是水到渠成地引出關於新聞結構的知識。第二個教學板塊從表象看,是對於字詞和內容的理解,而教師的意圖則時順理成章地告訴學生關於新聞的兩個特點。

教者這樣的教學藝術設計真有點兒像高明的棋手:第一步棋的落子。正是為了醞釀第二步棋有力搏殺的良機。

實際上這就是教學設計中的立意問題。從教師的主導作用看,正是因為教者“生平多閱曆,胸中有丘壑”,才有了這樣立意高遠的好課。這也告訴我們:在教材相同的情況下,教師的素質是多麼的重要。

16、妙在這一“問”

——《誰是最可愛的人》教例評析

[教例簡述]

這時寧鴻彬教師的一個教例(見《語文教學之友》1996年第9期朱家林的文章)。

師:魏巍同誌告訴我們,《誰是最可愛的人》中的三個事例,是從大量的生動事例中精選出來的,是最有代表性和。那麼,魏巍同誌為什麼選擇這三個事例呢?這三個事例有哪些方麵的代表性呢?請同學們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麵思考。

學生活動,討論:

①學生一:我認為這三個事例的時間不同。鬆骨峰戰鬥寫的是打仗時的事,馬玉祥救兒童寫的是打完仗從陣地上下來的事,而“談話”寫的是休息時的事。三個事例發生在三個不同的時間,包括了戰士們的一切活動,這三個事例是有代表性的。

②學生二:我認為這三個事例所在的地點也不同,鬆骨戰鬥寫的是戰場的上事,馬玉祥救兒童,寫的是路上和朝鮮老鄉家裏的事,防空洞談話寫的是防空洞裏的事。這三個事例代表戰士們各種活動的主要場所,這樣寫是有代表性的。

③學生三:我覺得這三個事例人與事也不一樣。第一個事例寫的是與敵人打仗,第二個事全寫的是救朝鮮兒童,第三個事例寫的是一個戰士的心裏話。三個事例寫了集體,也寫了個人;寫了打仗,也寫的打仗以外的事;寫了戰士的行動,也寫了戰士的思想。所以這三具事例是有代表性的。

④學生四:我認為這三個事例表現了誌願軍戰士的三種不販思想感情。鬆骨峰戰鬥表現了對敵人的恨,馬玉祥救兒童表現了對朝鮮人民的愛,防空洞談話表現了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忠誠。這三個事例把誌願軍戰士對敵人、對朋友、對祖國的感情寫出來了,是有代表性的。

⑤學生五:我認為三個事例表現了誌願軍戰士三個方麵的崇高品質。鬆骨峰戰鬥表現了誌願戰士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馬玉祥救兒童表現了誌願軍戰士的國際主義精神,防空洞談話表現了誌願軍戰士的愛國主義精神。

……

[評析]

這是一個開放的教學設計,教師把學生深深地引入對課文的品析之中,又很好地拓展了學生思維的空間。

設計的妙點就在那有力的“問”:這三個事例有哪些方麵的代表性呢?

它妙在帶動了對課文進行整體閱讀教學。

它妙在充分體現了教學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及課堂的訓練作用。

它妙在既突出了課文教學的重點,又充分展現了思維的訓練的魅力。

它妙在教給了學生品味同類結構作品的方法。

它妙在嚴密地串起了一係列的課堂教學活動。

真是“妙在這一問”。

那麼,這究章竟是怎樣的一“問”呢?

這個“問”,叫做課堂教學的“主問題”。它是在課文教學中起主導作用、起支撐作用的問題,它“一問能抵許多問”,運用得好,能有效地避免課堂上淺層次的“碎問碎答:”的教學過程,而代之以讓學生在牽動全篇課文的提問下深層次思考。一般來講,它在課堂教學中有如下方麵的運用:

1、在課文預習階段,往往用一兩個問題牽動對全篇課文的深刻理解,提高預讀的質量,加深思維的層次。

2、在課文教學進行階段,往往用最為精粹的問題形成課堂教學的主要結構,拉出課文教學明晰線條。

3、在課文教學的深化階段,往往用一兩個重要問題引發討論,深化理解,形成波瀾。

“妙在這一問”——多以美妙的教學現象!

17談談孔乙已的偷

——《孔乙已》教例評析

[教例簡述]

這是徐開質老師的一個教例(詳見《語文教學通訊》1988年第1期)。

教法設計:讀讀、寫寫、講講、改改。

教學程序:寫後講,講後改。

教學過程:

一、學生自學課文。

二、教師出示作文題:談談孔乙已的偷。

(提示:①孔乙已偷了什麼。為什麼要偷?②孔乙已偷的結果怎樣?③作者寫孔乙已偷的意圖在哪裏?④孔乙已的偷到底值不值得同情?)

三、就上述作文內容組織討論。討論的重點內容是:作者寫孔乙已偷的意圖在哪裏,即“偷”在小說中的作用是什麼,教師從中發現學生認識上的薄弱環節和偏差,為針對性的講析作準備。

四、教師重點講析。

1、是“偷”引出“酒”,表現孔乙已好吃懶做的性格。

2、由“偷”引出“笑”,表現社會環境的冷漠。

3、由“偷”引出“打”,表現封建社會的罪惡。

4、由“偷”引出“情”,表現作者對孔乙已又怒又哀的態度。

可見,作者描寫的目的在於,用一個“偷”字貫穿全文,從而更廣範圍,更深程度地從以上四個方麵揭示作品的思想內容。

五、學生在聽了講析之後,修改作文。

[評析]

在《孔乙已》的教例中,此為“議‘偷’課”,此外還有“議‘笑’課”、“議‘手’課”、“議‘打’課”等等,教者抓全課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