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教例的突出特點是:
選擇一個內涵豐富的點,切入課文。
變這個切入點為線索,牽動著學生閱讀和思考。
以作文的形式表達閱讀和思考的結果,“逼”著學生動手動腦。
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課文的講析。
此教例的突出優點是:
學生首先帶著明確的問題,懷著探求的興趣進入課文,圈點勾畫,品評咀嚼,思考表達,深化認識,修改作文。整篇課文的教學可以說是讀、寫、聽、說、思融為一堂,能力提高和技巧訓練合為一體,學生的活動和教師的點撥相映輝。
此教例的教改意義是:
第一,探求了小說教學的別具一格的教學角度。第二,真正把培養學生的能力放在課堂教學的首位。第三,切實可行地進行了課堂教學結構的改革,有利於形成生動活潑的立體式雙向交流的課堂教學結構。
18、準確掌握分析的“入射角”
——《愚公移山》教例評析
[教例簡述]
課型設計:分析、討論課。課時一節。
教學線條設計:抓住“平險”這個短詞引發教學內容,重點分析討論課文寫作技巧和主要人物的藝術形象。
教學的警示語:注意,《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
教學過程如下:
預備動作:同學們,《愚公移山》這個故事有其發生的原因,請大家想想並找一找,文中哪個詞能起引發故事的作用:(“平險”——愚公的一個想法和舉措,引發了一個動人的故事。)
步驟一:分析討論故事的寫作技巧。
1、愚公要“平險”,“險”在哪裏?(找出故事的背景)。為什麼要“平險”?(故事的開端)“平險”是如何進行的?(這是故事的結局)。圍繞著“平險”表現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他們是(故事的人物;進行分類。)
2、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主要手段是:(人物對話。)有兩次對話顯現了故事的曲折和波瀾,能否找出來?(順勢分析愚公妻和智叟對愚公“平險”的態度是否相同以及這兩個人物的故事情節中的作用,穿插表情背誦愚公與智叟的對話。)
3、故事中還有一個生動的細節。(順勢分析“遺男”在故事中的作用。)
步驟二:分析討論愚公的人物形象:課文是怎樣表現愚公這個人物的?
(1)正確描寫——語言、行動(愚公確知平險之利,有遠大的抱負。)
(2)鮮明對比——智叟(重點分析愚公與智叟的對話。認識:愚公深明查以“平險”之理,有正確的認識。)
(3)側麵烘托——山高、路遠,操蛇之神懼、帝感其誠(愚公有萬難不屈的“平險”精神。)
學生概括愚公形象的特點。
再概括《愚公移山》的主題。教師點示: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也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的道理。
[評析]
這個教案的設計是很細心的。
它首先注意到了力避教學的誤區,甚至寫了一條“教學警示語”。
原來,不少的人忽略了“寓言”特點,淡漠了寓言常用誇張的手法描寫人物或其它生物,將深奧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訓寄寓於故事中的特點,不帶領學生去正確的捕捉《愚公移山》的寓意,反而設置一些“是不是蠻幹”、“決策是否正確”、“為什麼不考慮搬家”、“要不要科學辦事”之類“化虛為實”的問題引發課堂討論,結果偏移了教學與教育的線條,無謂地花費了課堂教學時間。
其次,教學主線飽滿而且清晰。
教師創造性地抓住“平險”這個短語,成功地串起了課文的藝術特點分析和人物形象分析,兩次分析的“活動”量很足但又不失之過難,問題雖然不多然而卻很講究問題出現的層次性,特別是對愚公形象的分析,不僅僅隻是注意到細膩,而且更注意到準確——從人與自然鬥爭的角度表現“人定勝天”的思想,從所做事情的公益性正義性表現人物的精神風貌。
綜合上述兩方麵的特點,我們說此教例很準確地掌握了分析的“入射角”。
此教例也引起我們一個有趣的回味:為什麼在《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黔之驢》、《愚公移山》等諸多寓言的教學中,我們往往隻忽視《愚公移山》的寓言特點呢?
19、課堂教學的組合美
——《嶽陽樓記》教例評析
[教例簡述]
這是方伯榮老師的一個教例(詳見《語文教學之友》1985年第12期)
教學過程如下。
一、導入
以一篇時文作為課文教學的導言。教師先請一位同學朗誦這篇文章。文章點明了《嶽陽樓記》的三大優點:寫景好、政論好、人生觀好。教師順此帶領學生進入課文。
二、讀講
把課文立意新(政論好、人生觀好)與語言美(寫景好)作為重點。采用反複朗誦課文並當堂背誦的方法,在不斷吟誦中深化對重點問題的理解。
第一節:了解寫作的時代背景及原因。
第二節:欣賞洞庭湖全景。體會轉折句的作用。
第三節、第四節:把握景與情的關係,落實對字詞、表現手法的理解。
第五節:理解全文的主旨。
以上教學過程中,朗讀形式多樣,背誦則結合講析逐步進行;以讀為主,讀讀講講。
三、辨異
羅列一些意見不一的解釋性內容,讓學生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去判斷,去決定取舍。
如“而或長煙一空”有兩種解釋:①大片的煙霧完全消散;②;霧氣充滿天空。
要求學生對比著結合課文分析。
四、歸納
著重從語言方麵去探究,分別從詞語、句式、修辭、節奏等方麵去概括、歸納:
1、詞語——爐火純青,如“銜遠山,吞長江”。
2、句子——精練形象,如四字句式中,有成語、對偶句、排比句等。
3、修辭——巧妙運用,如對偶,對比、排比、借代等。
4、節奏——抑揚頓挫,具有音樂美。
五、補析
教師還強調了文章開頭及結尾容易被忽略的地方。開頭似乎平淡,其實包含了作者對滕子京的讚頌,對當時政治的不滿,結尾既是對古仁人的愛慕稱讚,又是作者政治理想的表白,也是對朋友的勸勉,情在意中,意在言外。
[評析]
此教例樸實、淡雅,似乎平淡無奇。
實際上它很講究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組合藝術。教者注意了如下方麵的“組合”。
一、內容的組合。教學中以教材內容為主、適當引進課外內容;教材內容中以單純性理解為主,適當插入思辯性內容。
二、方法的組合。教學中以誦讀為主,配合以討論法、問答法、講析法。新課的導入別具一格,實際上是運用了鋪墊式的先入為主法(起定向作用)。
三、程序的組合。教學中以循序漸進的推進為主——導入、讀講、辯異歸納、解析等步驟環環相扣,同時注意適當重複和迂回——“歸納、中的內容就是“讀講”內容的深化和條理化。
四、節奏的組合,主旋律是學生的誦讀、反複出現並且不斷變化方式,中間插入其他各類教學活動,從而形成疏密相間、跌宕有致的和諧共振。
所以,此教例看似乎淡平淡卻含有豐富的“潛台詞”。
課堂教學中的組合藝術是語文教師策劃水平的體現。恰當的組合不僅能使教師完滿地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而且能有益於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能力因素的健康發展,日常教學中的隻講不讀、教師單邊活動、教學程序雜亂、教學無法深入等等現象,都與組合不當有關。教師中真正從理性的角度來思考教學的“布局謀篇”的,似乎還為數不多。從這個意義來講,此教例提醒著我們:
請注意課堂教學的組合美!
20、美妙的“線條”課
——《醉翁亭記》教例評析
[教例簡述]
課始,教師定向:這節課的任務是進一步理解課文寫法和內容,並背誦全文:方法是師生一起,從不同的角度歸納段意,明寫法,在此中穿插背誦訓練。
教例實施:
教師:大家能不能從描寫、記敘的角度梳理課文脈絡?在紙上寫一寫,試一試。
(亭外山水風光——山中朝暮四時——亭下官民同樂——宴後太守醉歸)
(點出亭——亭外景——亭中宴——離亭歸)
大家剛才議論的第二種說法的每一層中都含有“亭”字,能不能都含有“樂”字呢?
(總寫樂——山水之樂——宴酣之樂——醉歸之樂)
(總寫山水之樂——賞景之樂——與民同樂——自知其樂)
能不能都含有“醉”字呢?
(醉翁之意在山水——醉於山間朝暮四時——醉於升平之樂——醉在內心深知的樂趣)
有不能都含有“醉翁”、“樂”呢?
(醉翁喜山水之樂——醉翁愛賞景之樂——醉翁樂與民同樂——醉翁自知醉翁之樂)
咱們換個說法。能不能從記敘的順序上突破一下?
(空間順序——時間順序——事件順序-敘議結合順序)
教師:我還從影視拍攝的角度賞析了課文,現在也讓你們欣賞一下。
課文的脈絡是:
一個大遠景鏡頭———組空鏡關——一個長鏡關——一個全景鏡頭
(學生極有興趣地傾聽)
教師:請你各自選出以一種說法,並根據它來協助自己背誦課文,用時6—10分鍾。(學生背誦)
教師:下麵我們研究每一段落的內部層次。把它們清理出來,指導背誦就更有依據。我先說第一段,你們分組介紹第二、三、四段。
(一、山—水—亭—名—太守)
(二、朝—暮—春—夏—秋—冬)
(三、滁人遊—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
(四、太守歸—遊人去—禽鳥樂,從人樂,太守樂)
教師:請大家根據以上線條再背誦課文,用時8分鍾。
教師:下麵再布置一個探索題,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試做:結合課後練習一以及我們對課文一、三兩段的分析,談談文中的照應。
[評析]
這是一節美妙的“線條”課。
課中設計了那麼多的興奮點:從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要求,讓同學們反複地梳理課文的脈絡。
眾多的興奮點之中有著一事實上的邏輯聯係:從“亭”到“樂”到“醉”到“醉翁之樂”,重點突出而又能讓學生理解透徹。
嚴密的邏輯性中又點綴有趣味性:教師空插進來的“大遠景”“特寫”、“空鏡頭”、“長鏡頭”、“全景鏡頭”、“蒙太奇”無疑地會使每個孩子全神貫注。
邏輯性再現了教師清晰的思路,趣味性表現了教師的豐富知識,然而這節課中還突現出教師課堂教學設計的優良技藝——科學性。豐富的立體的多側麵的分層次的理解訓練,在理解訓練中完成了背誦任務,都生動地表明了這一點。
像一篇好的散文有著豐富的內蘊一樣,除開“教學”這個表象,這節課在“教學設計”上能給我們不少的啟迪,這其中的“隱含信息”,就留給大家咀嚼吧。
21、先蓄勢,再縱向深入
——《競選州長》教例評析
[教例簡述]
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學習重點之一:運用大量引文推動情節發展的寫法。
二、為順利透徹地解決主問題,需進行有力的鋪墊,蓄足了勢之後再讓學生自求其解。
以上是備課的總體思路。
下麵是兩節課中的四大板塊。
第一板塊:根據學習重點和課後思考題各自認真閱讀課文。(15分鍾)
第二板塊:討論三個問題(20分鍾)
1、擬出全文的情節線縈。
(受到提名—參加競選——祖母忠告——遭到誣陷的攻擊——放棄競選)
2、羅織在“我”身上的,有幾條“罪狀”?
(十大罪狀:偽證、小偷、盜屍、酗酒、舞弊、訛詐、縱火、殺人、搜刮棄嬰、流氓。)
3、課文中有哪些詞語能表示出“我”的心理活動發展的線索?
(暗自得意、心理煩亂、無法撒手、詫異、不知所措、有了戒心、擔心吊膽、深感羞辱、恐慌、嚇得要發瘋、甘拜下風、滿懷懊惱)
第三板塊:再討論三個問題。(10分鍾)
1、小說摘引材料的方法。
(直接引用與轉述相結合。)
2、小說摘引材料的形式。
(詳引和略摘相結合)
3、小說引文的內部聯係。
(按時間發展的順序,順承式發展,逐步升級)
第四板塊:探討“運用大量引文”在小說中的作用,完成如下內容:
1、寫發言稿,討論上述主問題。(25分鍾)
(“運用大量引文”在小說中的作用是:①表現了明暗兩條線索的交織;②構成小說的基本情節;③推動情節的發展;④為人物心理活動的發展設置了恰切的情景;⑤逐步顯露資產階級政客的無恥與狠毒;⑥在矛盾雙方勝敗強烈的反差中揭示資產階級“競選民主”、“言論自由”的虛偽……)
2、以《哈哈鏡中的變形世界》為題寫小作文,字數300字左右,要求結合課文的“運用大量引文”的寫作特點,結合人物和主題談自己的一點見解。時間15分鍾。然後交流、評議15分鍾。
[評析]
如果從“聽課”的角度看,這兩節課恐怕會使聽課者坐冷板凳。瞧,一上課,學生要自讀課文15分鍾,再瞧,學生要寫討論稿,還要寫15分鍾的小作文。除了討論的幾個環節之外,一點兒也不熱鬧。
然而從“看課”的角度來品評,就會覺得這個教例的設計是很講究科學性的。
第一,課堂教學的大量時間留給了學生。教師的作用就是牽、引、導、點撥,想出各種方法把學生思維的觸角引入課文的深處。
第二,為了讓學生對教學主問題有透徹的理解,教師先用自讀,擬出情節線索、概括“罪狀”、“清理”“心理活動”發展的線索,討論摘引材料的方法等各種手段讓反複研讀課文並在理解課文內容上達到較高的認識層次,然後再集中力量討論。這種先蓄勢再向縱深挖掘的方法在教學上具有很大的爆發力和持續的後勁。
第三、教學的層次非常清楚,提問要言不煩且牽動的知識麵很寬,各個教學的板塊聯係緊密。小作文題《哈哈鏡中的變形世界》表述美妙,不僅激發著學生的寫作衝動,而且滲透著思想教育的因素。
22、意在筆先
——《我的叔叔於勤》教例評析
[教例簡述]
備課思路:
全課計劃用兩課時教讀。第一節完成訓練重點2:巧妙的構思,曲折的情節;第二節完成訓練重點1:通過人物語言、行動、表情,提示人物心理,刻畫人物性格。
現在是第一課時。
一、教師導入:
契訶夫的小說《變色龍》,以一隻“狗”的“地位”的變化,引出主人的公奧楚蔑洛夫態度的變化,以此來刻畫其見風使舵、趨炎附勢、媚上欺下的性格特征。莫泊桑的小說《我的叔叔於勤》,以一個“人”的地位、身份來變化,來表現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兩篇小說都是通過人物前後不同態度的變化來刻畫人物,表現主題。下麵,請大家自讀課文《我的叔於勤》,並結合課後練習二來理解小說情節。
二、學生自讀課文,思考課文練習二。
三、教師講解欣賞小說的幾個要點:
1、理解小說的要素;2、分析小說的情節;3、揣摩其塑造人物的方法;4、體會小說中人物的性格特點。此為較低層次的要求。
1、理解小說中環境描寫的作用;2、分析小說的線索;3、品評小說的細節;4、評價作者的風格。此為較高層次的要求。
四、請同學們結合練習二,口故事情節,擬出課文的情節結構提綱。
從全文層次看,提綱為:盼於勤——讚於勤——遇於勤——避於勤。
從全文情節看,提綱為:趕於勤——盼於勤——讚於勤——遇於勤——避於勤。
就上述提綱讓同學們初步體會《我的叔叔於勤》巧妙構思、情節曲折的特點。
五、同學們再讀課文,就課文“巧妙的構思,曲折的情節”進行體會,發表一點兒看法。
同不會發言,教師修正:
1、小說運用了插敘,使全文情節曲折動人。2、小說將懸念設置於情節之中,好像連結尾都是一個縣念。3、“於勤”是結構小說情節的線索人物。4、對於勤,是先揚後抑,先虛後實,抬高跌重。5、課文著重表現了菲利普夫婦的極度盼望、讚美與驚恐、咒罵的對比,情節大起大落。6、小說圍繞於勤的命運構成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
六、教師小結:
這節課解決了訓練重點二,並初步了解和實踐了欣賞小說的方法。
[評析]
這節課步驟簡單,手段平常,為什麼說教者“意在筆先”?
我們可以這樣看:
1、本課所在的單元是文學欣賞單元,這一節課的設計具有文學欣賞課型的基本特點,教師引導學生品評鑒賞課文“”構思巧妙,情節曲折的物特點,教眼沒在“理解、鑒賞”之上。
2、本課所在的單元是小說單元,教師在教學設計中突出了小說教學的特點,突出了情節分析和人物分析。
3、本課是教讀課文,教師設計了讀中之“教”的內容,讓學生初步知道了一點欣賞小說的角度、方法。
4、本課是教學名篇,但教師不企圖鋪展出許多內容,隻根據教材規定的重點組織教學。
看來,教師在設計教學之前已對教材的“身份”、“地位”進行了認真的研究,相當出色地把握和突現了這篇課文的教學價值。這就是“運籌帷幄之中”,這就是“意在筆先”。
“意在筆先”,成如容易卻艱辛。
“意在筆先”,教師必須具備的優秀的教學素質。
23、換一個角度分析
——《曹劌論戰》教例評析
[教例簡述]
字詞教學已經進行,記敘的線索已經點明,課文已經讀午很孰,課文教學進入第二課時,教師設計了三個教學環節。
一、討論本文的詳略。
(詳寫“論”,略寫“戰”詳寫人物的“言”,略寫人物的“行”;詳寫事物的因,略寫事物的課;詳寫曹劌,略寫莊公;詳寫魯,略寫齊。)
二、分析課文內容和曹劌的人物性格。在講析中如下板書:
課文內容故事情節曹劌活動曹劌性格
開頭……乃人見發生請求入見愛國熱情(有德)
何以……請從發展論何以戰政治遠見(有識)
公與……齊師高潮從戰指揮軍事才能(有才)
既克……逐之結局論何以勝謀略過人(有學問)
三、請同學們依照老師分析曹劌的方法和過程,分析一個魯莊公這個人物形象。
通過激烈的討論,同學們認識趨於統一,教師歸納學生的討論要點,形成如下板書:
故事內容課文內容人物性格
莊公備戰見劌三問三答實事求是答問
虛心聽取意見
莊公作戰用劌公與之乘大膽任用人才
戰於長勺自己親自參戰
不因勝而自喜
莊公戰後問劌一問一答為真知而求教
[評析]
這個教例的最大優點是進行了課文分析,不僅僅是單向的分析,而且是雙向的分析。
從文言文教學來看,往往字詞句的講析比較認真,而課文內容的分析則比較馬虎。
此教例的課文分析卻相當細膩,教師不因為這是一篇文言文而淡化分析,也不因其隻有220來字而輕率處理——認真把握分析這個環節,就對提高學生閱讀能大有幫助。
從記敘文的教學分析看,很多課堂教學隻濟意了單向分析,簡化了對課文理解的層次。如教《狠》,隻分析屠夫,不分析狼;如教學《競選州長》,隻分析馬克·吐溫,不涉及霍夫曼之流;如教學《背影》,隻分析父親買桔的深情,不理睬“我”的“四看”更烘托了父親的深情,等等。
此教例不僅僅分析了劌,也分析了魯莊公並未如教參上所說的那麼“鄙陋”(他的三答是很有內容的),而且貫注給學生一個意識:在閱讀中,要善於從多角度、多側麵,善於從不同的視點來分析閱讀內容,從而獲得對知識的全麵的辨證的理解。
這個教例的另一個優點是板書設計精致。兩則板書的歸納提練相當精練準確,其中第一則板書關於故事情節的劃分顯示出教師獨到的見解,頗有新意,第二則板書則因為以魯莊公為對象,在《曹劌論戰》眾多的板書中獨樹一幟。
24、誦讀,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環節
——《捕蛇者說》教例評析
[教例簡述]
這是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步驟。
一、認知性默讀,要求:
1、全班同學認真閱讀全文,閱讀中注意讀課文注釋。
2、粗知全文大意。
二、激情誦讀,要求:
1、全班同學大聲、自由地誦讀全文。
2、每人至少誦讀二遍。
3、力爭讀得順口,上口。
三、質疑性朗讀。要求:
1、從課文第一段起,同學們提出自己不懂的內容,請老師解答,同學們做好課文旁批。
2、教師答疑,每解決一段,同學們便朗讀一段。
四、鞏固性複讀。要求:
1、學生分為四人學習小組。
2、每組同學從課文第一段起複述課文,複述一段,誦讀一段。
3、每個同學都必須參加複述。
五、比賽性競讀。要求:
1、全班同學齊讀課文第四段。
2、請同學們自告奮勇起來朗讀第四,看誰讀順暢,有情感。
3、在“競讀”過程中,其他同學要小聲地跟讀。
六、體驗性背讀
1、教師介紹文言文快速、準確背誦的方法:如分層背譯法、語言標誌法、嚐試搶記法、誦聽背誦法、整體反複法等等。告訴學生不管用哪種方法背誦,都要理解文意,理解文路,都要抓住文章表達的突出特征。
2、學生試背課文第四、五兩段。
[評析]
這一節課的教學線條清淅,教學層次分明,教學容量飽滿,學生活動充分,這是顯而易見的優點,可以不作深入的評析。
問題是我們要思考一下,教者為什麼要如此這般地安排“誦讀”。
原來,教師是在準確地按照教材的標高進行教學。
義務教材把誦讀放在突出地位,作為首要的教學方法、教學環節和一項主要的教學要求,貫穿文言文教學的訓練體係,並對文言文的誦讀要求作了有層次、有係統的安排,提高了誦讀要求,加強了誦讀指導。教材中編者有文言文31課,含短文27篇,詩詞曲33首,其中有28課的21篇短文和33首詩詞曲要求背誦,特別是五、六冊的文言教讀課文都把背誦作為訓練重點的首項要求,是訓練中的重中之重,並在練習中把文言課文的誦讀作為訓練的第一個層次,義務教材還授之以法,就如何掌握停頓、重音、語調、語氣等進行朗讀指導,並就如何“利用修辭特點”、“分段記誦”、“抓內容層次”、“抓關鍵性語句”、“抓文脈”、“抓思路”等進行背誦指導。課文裏麵有一些更細的線條,如:①對文言文虛詞語氣的辨別體味;②文言句子節奏的處理③文言長句的連讀與讀斷④甚至於修辭語氣(如《馬說》要求讀出排比語氣,感歎語氣,反問語氣及推斷的語氣)等等,都需要我們進行認真而又細致的理解,在教學中作出相應的安排。
誦讀,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環節,這是教材規定了的。
教學的標高是一條路,這個教例告訴我們,教學中先要“抬頭看路”然後才能“埋頭拉車”。
25、整體賞析
——《小石潭記》教例評析
[教例簡述]
這是高永祥老師的一個教例(詳見《語文教學之友》1993年第8期)。
教師的發現:文中所描繪或明或暗的景物與“小石潭”的“石”相關聯,特別是人的心境與“石”為聯係得更緊。
教學設計的策劃:以“石”為線,串起對課文的閱讀理解。
教案實施:
教師:文中哪些句子寫了“石”?請說明理由。
學生甲:“全石以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這些句子寫了“石”。
學生乙:甲同學講的是明寫“石”的句子。我覺得“其岸勢犬牙差互”這句是暗寫“石”。句子中的“犬牙差互”不僅摹出了兩岸的形,而且描繪出了兩岸的神。
學生丙:“聞水聲,如鳴佩環”也寫了石。如果“潭”不是“石潭”,它能發出這麼悅耳的聲音嗎?
學生丁:“淒神賽骨”也寫了“石”。我看文中的“寒骨”除了寒氣刺骨的意思處,還應有“石”冰涼刺骨的意思。
……
師:文中描繪的景物無不浸透著“石”的氣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說明這個“潭”的確是個“石潭”。“如鳴佩環”形容聲音嘹亮,說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優美形態。“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魚影表現水的清澈透明。“淒神寒骨”不盡是石的冰涼,不容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優傷、悲涼的心境。
[評析]
嚴格地講,上述的內容隻是一個教學的片段,若以以此來處理《小石潭記》的教學,顯得比較單薄。
但教者的這種發現,這種教學設計可以引發我們深層次的聯想。
聯想之一:
教者在此教例中使用的,是一種“整體賞析”的導讀法。
此法適用於精美的短篇。其特點是或從點,或從線,或從麵的角度發現課文中能夠構成一個“集合”的知識板塊,然後巧妙設計教學題,引導學生進行咀嚼、體味,從整體上去感受課文的美點及思想內容。
比如《小石潭記》,還可以牽出很多線條,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整體賞析。
①《小石潭記》中的“水”。
②《小石潭記》中的“動”與“靜”。
③《小石潭記》中的“對比”與“烘托”。
④《小石潭記》中的“景”與“情”。
⑤《小石潭記》中的“鏡頭”與“畫麵”。
⑥《小石潭記》中的寫景短句。
⑦《小石潭記》中的“樂”與“淒”。
⑧《小石潭記》中的“清”。
聯想之二:
教師對教材有獨到的發現,是一種境界;教師在教學中若能點撥學生建立“發現”的意識,積聚“發現”的勇氣,學到“發現”的技能,則又是一種境界。教師除了引讀、講讀,還應特別注意“教讀”,特別注意教給學生學習的本領。
比如前述教例,教師若能利用些許時間,告訴學生這“一‘石’激起‘千層浪’”的讀法叫做“整體賞析”法,且點撥給學生一些整體閱讀賞析的角度和方法,那麼,這個教例就可以稱之為“具有畫龍點晴之妙”的好教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