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實詞推斷五法

“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是2004年版《考試說明》保留內容,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歸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據上下文的語境推斷重要實詞的詞義,同時“理解並翻譯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終也要落實到實詞的推斷上,因而掌握推斷的技巧至關重要,本文擬結合近幾年高考相關試題具體闡述。

一、因文定義法

由於任何一個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隻可能有一個意義,因此考生可因文來定義,即根據具體的上下文語境來判斷某個實詞的具體意項。如2004年春季高考北京、安徽卷B項“乃皆易十二躡”,根據上文“舊綾機五十綜者五十躡,先生患其喪功費日”可知,此處“易”應為“改變”,而題幹中將其解為“交換”,顯然脫離了語境,是錯誤的。再如2003年春季高考安徽、內蒙古卷第11題C項:“以中益怒,曰:‘丞慢我。’慢,詆毀。”,此處的“慢”,是否作“詆毀”解呢?上文講“知縣周以中巡視田野,為部民所詈。捕之不獲,怒,盡縶(拘禁,我們注)其鄉鄰”,吳履到任後,察之冤情,在未通知周以中的情況下,“立釋之”,在周以中看來,是對自己的“大不敬”,是傲慢之舉,這樣分析後可知,此處的“慢”顯然應該解為“傲慢,不敬”,而非“詆毀”。由如2004年高考江蘇卷第11題B項“績力爭不變,使者不能奪”,題幹解作“強迫”顯然也是望文生義,由上文不難推斷應為“強行改變(他的主張)”,天津卷第11題C項“一日一夜與虜相及”,題幹解為“達到”,據原文“遂上馬,令軍中:‘後出者斬。’一日一夜與虜相及,擊,大破之”可知,此處應為“追趕”意。

二、聯想遷移法

近幾年文言文考查都堅持“課外材料課內考”這一原則,即考查的語段和內容是學生陌生的,但知識點卻是課內的,可從學過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語典故中找到相關依據。因此考生拿到考題時要運用聯想,充分調動大腦中的儲存信息,進行靈活遷移。如2003年高考全國卷第11題C項:“恐為身禍,每遇人盡禮遇,優待”,中學教材中出現過的“遇”的義項有:相遇(及滑,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遇之)、際遇(斯固百世之遇也)、接觸(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待遇(蓋追先帝之殊遇)、對待(不如因而善遇之),語文讀本中有“遇人恭謹”(《漢書·季布傳》),也作“對待”解,根據上下文語境,不難發現此處“遇”應該解作“對待”,而不是“優待”。

由於不少成語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詞多義現象,因此解題時將聯想的觸角指向自己熟悉的成語典故,也是解答文言實詞題的方法之一。如2003年春季高考北京卷第7題D項:晏子見疑於景公,出奔。成語有“東奔西竄”“狼奔豕突”,都作“逃跑、逃亡”講,根據上文語境,此處的“奔”也應作“逃亡”解,與現代漢語中的“奔走”顯然不同。再如2004年高考遼寧卷第11題A項“韓軌遂投城遁走”,句中“投”是否作“投奔”解呢?據上文“敵見,驚退。逐至東門,左右稍集,合戰破之”,再聯想到成語“投筆從戎”,可知此處“投”應為“扔掉,舍棄”。

三、語法推斷法

古漢語有其特殊的句法結構,任何一個實詞與其前後的詞構成特定的語法關係,因此考生也可從句法結構入手“破題”。如2002年春季高考全國卷第12題D項:(孫)登辭疾不受(急速)。從句法關係來看,“辭疾”即“辭以疾”,是“以疾辭”的倒裝,全句猶言“登以疾辭而不受”,即“以有病為借口推辭不接受孫權的賞官”,題幹中解釋為“急速”顯然不對。又如2002年高考北京卷第17題,要求翻譯“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一句,其中關鍵是對“多”的解釋,從句法來看,“管仲之賢”是一個名詞性的偏正短語,整個句子的謂語隻能由“多”擔當,可見“多”隻能是動詞,聯想到學過的“夫古之讓天下者,是去監門之養而離臣虜之勞也,故傳天下而不足多也”(《五蠹》)中的“多”為“稱讚、讚美”,以此代入本句中剛好相符,因此全句意為:人們不讚美管仲的賢明卻讚美鮑叔能夠識別人才。不少考生將其譯成“天下像管仲這樣賢明的人不多”是錯誤的。再如2004年湖北卷第11題C項,“昌期少年,不閑吏事”題幹中將其解作“空閑”是否正確呢?根據語法知識可知顯然是錯誤的,這裏的“閑”在句中應為謂語動詞,而“空閑”是形容詞,根據上下文語境可知應該解作“熟習”,古語有“閑於兵甲,習於戰攻”(《戰國策·燕策二》),可資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