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監督(1)(1 / 3)

監察製度淵源己久,傳說黃帝時己有之。春秋戰國到秦漢兩代,監察製度經過不斷的完善和發展,逐漸走向正規,中央和地方監察製度也相應設立起來。

在古代,封建王朝設立的監察機構,對於維護統治秩序,保證國家機器正常運轉,懲治職務犯罪起到了一定威懾作用,成效顯著。

近代監察製度的確立,打破了延續數千年的傳統中國監察體製和格局,對於發揮近代監察體係建立、維護社會公正正義具有重要意義。

新中國監察製度的確立和發展經曆了一個曲折的過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政治體製改革的日益深化,我國的行政監察製度必然會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和更快的發展。

麵對當今形勢,不斷強化對黨員領導幹部的監督力度,是從嚴治黨,加強黨的建設的客觀要求。同時它也是保證我們黨同人民群眾血肉相連的一條紐帶,是保證我們黨肌體健康,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增強黨的凝聚力和戰鬥力的重要手段。正如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紀委第六次全會上的重要講話時指出:堅持從嚴治黨,進一步嚴明黨的紀律,強化製約監督。黨組織必須嚴格執行和維護黨的紀律,共產黨員必須自覺接受黨的紀律的約束。監督,監察督促。黨員領導幹部一方麵要檢查督促自己,要廉潔奉公,執政為民,另一方麵還要監督下屬和同僚。監督機製,是為了更好地保持為官隊伍的廉潔性,更好地維持黨員的黨性,監督機製可以打造出一批執政為民、廉潔奉公的好官員,好公仆。

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陳毅元帥《七古·手莫伸》

“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其實這是簡單而又易見的,不屬於自己的,怎能將其聚為己有呢。每一個、每一個身處要職或是重要崗位的人員,都應當牢記。

1954年陳毅元帥寫下《七古·手莫伸》詩詞:“手莫伸,伸手必被捉。黨和人民在監督,萬目睽睽難逃脫。汝言懼捉手不伸,他道不伸能自覺,其實想伸不敢伸,人民咫尺手自縮。豈不愛權位,權位高高聳山嶽。豈不愛粉黛,愛河飲盡猶饑渴。豈不愛推戴,頌歌盈耳神仙樂。第一想到不忘本,來自人民莫作惡。第二想到黨培養,無黨豈能有所作?第三想到衣食住,若無人民豈能活?第四想到雖有功,豈無過失應慚怍。籲嗟乎,九牛一毫莫自誇,驕傲自滿必翻車。曆覽古今多少事,成由謙遜敗由奢”。每當讀著這一詩詞,都感到是一種告誡、一種警示、一種責任,幾十年來一直是教育我們共產黨人的警句名言。

安徽巢湖原市委書記周光全涉嫌受賄,巨額財產來源不明一案公開審理;深圳原市委副書記,市長許宗衡涉嫌嚴重違紀,正在接受審查;公安部原部長助理鄭少東涉嫌嚴重違紀,接受審查;天津原市委常委、濱海新區工委書記兼管委會主任皮黔生嚴重違紀被開除黨籍、公職;浙江溫州市舊城改建指揮部原黨委書記、副指揮吳權書被溫州市人民檢察院依法逮捕;浙江省政協原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委原主任戴備軍在其任省技監局局長、環保局局長期間以權謀利,非法收受他人財物被開除黨籍、公職。這一係列的腐敗大案正是應了陳毅元帥那句千古絕唱:“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權”、“錢”、“色”是從政道路上的三大陷阱。但總有人明知有陷阱,偏向陷阱行。這裏所說的“權”、“錢”、“色”,特指濫用職權、貪得無厭、尋歡作樂。而三者之首是“權”,因為“權”可生錢,亦可攬“色”。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前些年有人為了權利而雇凶殺人;也不難理解為什麼官場上總有一些阿諛逢迎者。有位老幹部躺在病榻上深有感觸地說:要警惕那些吹喇叭抬轎子的,今天把你吹得昏昏沉沉,明天可能把你摔得半死不活。而貪官大多是吹喇叭抬轎子出身的。

鄭板橋的一首《道情》,很值得那些功名利祿思想重、尚未成為貪官的人讀一讀:“老書生,白屋中,說黃虞,道古風;許多後輩高科中。門前仆從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龍。一朝勢落成春夢,倒不如蓬門僻巷,教幾個小小蒙童。”《紅樓夢》中跛足道人的“好了歌”也值得一讀,前兩句是:“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隻有金銀忘不了!終朝隻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當然,對古人、古書中的這些話,要從積極的意義去理解。至少它告誡你:不要追逐名利,不要貪。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這是千古以來許多人告誡自己不要占小便宜、或心存僥幸的警語。現在有些人總存僥幸,認為占點小便宜不會被抓住,實質上是一種自欺欺人的不健康心理。僥幸心理常常使人作出一種不正確的判斷,從而迷失方向,誤入歧途。黨員特別是領導幹部要自覺排除僥幸心理上,否則,一失足,成千古恨,悔之晚矣!

德不孤,必有鄰

——《論語·裏仁》

【釋義】: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單的,一定會有願意同他親近的人。

《裏仁》篇主要講的是仁德的自我修養與運用,強調了“仁”是做人的最高,也是最基本的境界。指出了品德高尚的人,一定會有人來和他親近這一千古不變的真理。反過來,是說當一個人發現自己越來越被孤立的時候,首先當檢討自己,而不是去責備那些對自己不友善的人。這是中國人理性、內斂、大氣的處事哲學和道德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