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治和法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隻有堅持法治與德法並舉,加強法製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才能把反腐倡廉工作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河北省委辦公廳原副主任、省國稅局局長李真經最高人民法院核準,11月13日被執行死刑。這個曾在河北政壇上紅極一時的中青年“新星”,就這樣踏上了不歸路。李真之死,當然是惡貫滿盈、罪有應得。
從專案組2000年3月1日對李真實施“雙規”直至執行死刑前期,李真經常夜不能眠,唉聲歎氣地說:“生和死原本離得這麼近,近得隻有一線之隔,而架著這條線的就是信念”,“喪失信念,就要毀滅,就是毀滅一生”。縱觀近年來揭露的一係列高官犯罪案件,我們確實可以發現,李真所說的“信念”的缺失,是高官走上犯罪道路的關鍵因素。具體而言,一些黨員領導幹部信念的缺失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
一是對社會主義的信念發生動搖。李真在向專案組交代問題,心靈徹底“放鬆”之後,對辦案人員說:“前蘇聯解體後,有些高官為養家糊口,去看大門,賣餡餅,我就錯誤地認為,與其一旦江山易手,自己萬物皆空,不如權力在握時及早作些經濟準備,以防萬無一失。可現在共產黨的江山依舊穩如磐石,我卻完了。”無獨有偶,江西省原副省長胡長清也曾對其兒子說過,共產黨的江山風雨飄搖,我們現在多撈些錢,將來到國外去過日子。這些人根本不再相信社會主義必定戰勝資本主義、共產主義一定會實現,錯誤地總結前蘇聯、東歐劇變的教訓,貪得無厭地聚斂錢財,為“變天”作準備。
二是對自己的前途產生了絕望。領導幹部中的“59”、“39”現象告訴我們,一些年屆59歲的領導幹部覺得馬上就要到站下車了,“有權不用,過期作廢”,於是就“偷食禁果”。有些年過39歲的年輕幹部感到當不上處級幹部,升遷無望了,就開始追求個人實惠,念欲膨脹,就像雪球滾到半山腰,刹也刹不住,擋也擋不住,隻有滾到澗底摔成粉末。
美國比較法學教授埃爾曼有句名言:法律不被信仰,那就徒具形式。但如果正義不被信仰,那會發生什麼呢?李真一案說明:正義不被信仰,那就不是法律徒具形式的問題,而是法律會像枷鎖一樣被人砸碎。這一切表明,《唐律疏議》所說的“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兩者猶如昏曉陰陽、相須而成;德治和法治是治國的兩把利劍,古今中外皆然。
近年來,我們黨進一步加大了反腐敗工作力度,注重發揮法治與德治的兩方麵的作用,確保了反腐倡廉工作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與此同時,始終堅持預防為主、教育為主的方針,認真開展黨風廉政教育,引導黨員領導幹部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既發揮了示範帶頭作用,又預防了違法違紀現象的發生。實踐證明,什麼時候重視了法治與德法並舉,什麼時候反腐倡廉工作就發展順利,反之顧此失彼,必受到不利影響和挫折。
李真一案再次說明:“百行德為首”,德治為法治基礎。強調法治與德治並舉,是因為一個時期以來,黨員領導幹部對法治的重要性看得清楚,力度很大,但對德治有所忽視,結果法治的效果也難盡人意。因此,新形勢下要在堅持法治與德治並舉的前提下,集中力量加強德治建設,強化黨員領導幹部思想道德教育,築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道德防線。
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法治,而且也需要德治,使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忽視其中的任何一個方麵,都不可能達到使我們的國家長治久安的目的。
知識鏈接:戚繼光治軍講法製
明朝初年,抗倭名將戚繼光,柔中有剛,剛中有柔。戚繼光從浙江隻身被調到薊門一帶任總兵官。他看到達裏的軍隊紀律鬆弛,士卒的性情又過於倔強,如果驟然用軍法約束他們,恐怕會適得其反。但是,對於一支軍隊來說,沒有嚴格的紀律,戰鬥力就不強,也就不能稱其為軍隊,這該怎麼辦呢?戚繼光不愧是一位善於治軍的名將,針對這種情況,他馬上上書請求從浙江一帶派來一支紀律嚴明的部隊,用來倡導勇敢和守紀律的精神。
朝廷批準了這一建議,給他派來了三千名“戚家軍”老兵。戚繼光命令他們在野外列隊,正趕上下大雨,雨水打在這些老兵臉上,淋得睜不開眼,渾身上下也都全部濕透,可沒有一個人去擦臉上的雨水,也沒有一個人動彈一下,仿佛忘掉了外麵的一切……老兵們的這一舉動使得原來那些紀律不甚嚴明的士兵內心受到極大的震動,認識到一支攻無不克的軍隊首先是一支紀律嚴明的軍隊,於是在後來的表現中,這些士兵各個嚴格要求自己,極大地增強了軍隊的戰鬥力,使得這些倭寇一聽到戚家軍的名字就聞風喪膽,落荒而逃。
執法必嚴,嚴必有度。適度的嚴才能達到嚴的效果;過猶不及,嚴就失去了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