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法製(2)(1 / 2)

學法用法是黨員領導幹部的處事準則。每一位黨員領導幹部必須在思想上牢固樹立法律至上的意識,做懂法、守法的表率,真正做到依法用權、理性用權、謹慎用權;要把法律意識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決策之中,做任何事情特別是重大決策都要從法律的角度去分析、思考、解決問題,不僅考慮經濟效果、社會效果,還需要考慮法律效果;要把學法、用法、守法與依法辦事實踐緊密結合,在經濟和社會事務的管理工作中,不斷運用法律手段來解決改革、發展、穩定中出現的新情況、新矛盾、新問題,不斷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要自覺在受監督的環境下掌權、用權,自覺依法行使手中的權力,努力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侵權須賠償,違法要追究。

吃草根淡中有味,守王法夢裏無驚。黨員導幹部必須人人學法、人人守法、人人用法,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自覺在憲法和法律範圍內活動,才能不斷提高依法決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水平,才能使民主法治理念深深紮根於廣大群眾心中,這樣,法治建設才真正找到歸宿和落腳點。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語·子路》

【釋義】:當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時,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會跟著行動起來;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縱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會服從的。

在唐家山堰塞湖排險過程中,溫總理不畏艱險,三次飛抵現場,指揮排險,彰顯了一個“平民總理”的公仆之心、民本情懷和不避艱險、英勇無畏的非凡氣概。由此筆者想起了溫總理曾經引用的林則徐的兩句詩:“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是民族英雄林則徐著名詩篇《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中的兩句話,大意是,隻要對國家有利,即使犧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願,絕不會因為自己可能受到禍害而躲開。這正是對溫總理舍身忘我的獻身精神的最好寫照。

自從汶川大地震發生以來,溫總理嘔心瀝血,運籌帷幄,奮不顧身,臨危不懼,深入震中,靠前指揮,其巨大的人格魅力,感人肺腑,催人淚下,化為凝聚人心、引領幹部、感召群眾、團結奮鬥、攻堅克難的巨大力量,為奪取抗震救災的勝利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不但感動中國,也讓世界為之動容!

美國《僑報》題為《震中深處溫總理》的時評文章曾經這樣評說:“這位66歲的‘平民總理’,又一次受命前驅充任抗震救災‘急先鋒’。”“緊鎖的眉頭、微顫的唇角、花白的鬢角、沙啞的聲音、弓形的身子……像今年初衝鋒在抗擊雪災前線一樣,還是那個瘦削而睿智的身影,還是那個熟悉且堅定的聲音,讓受災民眾處變不驚,讓救援人員舍身忘我,也讓海內外華人動情落淚。”“擔架上的死傷者、大批的解放軍、排隊的捐助者……滾動的畫麵不斷提示著最新的悲劇和進展。憂心忡忡卻又是堅毅溫情的總理在前方爭分奪秒地指揮救援,更激起了後方的人們的大愛和無私――網友們寫下‘總理多久沒合眼了’,真令人感動。”“溫家寶躬親一線也讓海內外同胞看到:麵對災難的沉重考驗,榜樣、勇氣和信心是何等重要: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就是在這些磨難中走向成熟、走向偉大嗎?”

《論語·子路》中,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意思是,當領導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時,不用下命令,被領導者也就會跟著行動起來;相反,如果領導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領導者端正,那未,縱然三令五申,被領導者也不會服從的。溫總理臨危不懼、躬親一線彰顯榜樣力量。抗震老救災的實踐再次證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治國理政,願各級領導從中受到啟迪!

“德治”可先行,“法治”須殿後

——俗語

“德治”可先行,“法治”須殿後。德治和法治作為治黨治政的基本手段,各有其特定的優勢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德治主要是依靠教育、勸諫、引導等方式,使人們接受正確的理想信念、道德規範,進而內化為一種自我約束力量。這種內在的道德力量一旦形成,往往能夠長期地發揮自律作用,即使有時製度全、無人監督,也能使人做到修身正已,自我完善。我們加強德治,就可以充分發揮其所獨具的自律性、預防性和長效性的優勢,為實現源頭治腐奠定堅實的思想道德基礎。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因其地位特殊,他們的德治搞好了,就會在社會群體中產生“放大”效應,帶動廣大幹部群眾見賢思齊,修身立德。

法治則是運用法律、通過國家強製力保證實施的,帶有強製性的特點,對人的行為來說,是一種外在的硬約束。法治的這種強身性作用對遏製腐敗、震懾腐敗分子是不可或缺的。特別是當前違法違紀案件還居高不下的情況下,更是需要充分發揮法治的強製和震懾作用。否則就會助長腐敗的蔓延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