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德育大綱》實驗報告
一、實驗研究的背景與緣由
《中學德育大綱》是包括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德育途徑、德育評估、德育領導與管理的中學德育總綱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科學體係。是學校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依據,也是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德育工作實行科學化管理的指南。在我國從1963年開始研製德育大綱,由於各種原因,未研製成功。在“六、五”期間,一些學校和地區又開始研製德育大綱,但未形成全國統一的大綱。1987年中學德育大綱實驗研究課題組建立後,開始研製全國統一的大綱。1988年3月課題組提出了第一份全國通用的《中學德育大綱》初稿,提交當年六月召開的全國中小學德育工作會議討論並得到代表們的好評。1988年8月國家教委正式印發了經修改的《中學德育大綱》(試行稿),課題組便在全國選定24所中學作為《中學德育大綱》的實驗學校,開展了有目標、有設計、有領導、有組織的、《中學德育大綱》的實驗研究工作。
《中學德育大綱》的實驗研究是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發展的要求。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四中全會就明確提出了“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任務。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確認“社會主義必須有高度的精神文明”。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又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第一次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任務作為黨中央的一個專門決議,確定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在中國的特殊重要戰略地位。《決議》指出“精神文明建設,包括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兩個方麵,滲透在整個物質文明建設之中,體現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中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要為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服務,要為提高中華民族素質服務。完成上述任務,離開了學校教育中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任何一個方麵都是不行的。據此,在本研究項目申請書中寫道:“本課題是適應改革、開放形勢的需要,是貫徹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培養“四有”人才而進行的一項中小學德育整體改革的應用研究,同時該項研究需要德育理論指導。因此,它將是發展德育理論,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德育科學的科研過程。”
《中學德育大綱》的實驗研究,反映了我國教育事業深化改革和發展的要求。建國四十多年來,我國教育工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但是,我國教育在總體上還不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特別在辦學指導思想上,重視智育而輕視德育的問題還比較突出,政治思想教育薄弱,管理不夠嚴格,學校中程度不同地受到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的侵蝕。教育工作中失誤和存在的問題,需要在教育的發展和改革中加以糾正和解決,尤其應當看到的是,雖然階級鬥爭已經不是我國的主要矛盾,但階級鬥爭仍然在一定範圍內存在,而且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能激化,國內外敵對勢力也並沒有放棄“和平演變”的圖謀。因此,在學校教育中,堅持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導下,在共產主義思想體係教育學生,為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基礎,不僅是學校德育的根本任務,而且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區別於資本主義教育的本質特征。基於我國社會主義教育這些特點和情況,如何把中學德育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如何根據青少年思想品德工作的任務和要求,建立科學的德育目標體係、內容序列、途徑網絡、評價標準、管理體製的德育係統,使德育工作科學化,序列化、製度化,使德育任務真正落到實處,保證培養人才的正確政治方向已成為提高教育質量、深化改革、發展教育事業的重要一環。
因此,研製包括上述各項要求的《中學德育大綱》作為我國中學德育工作的宏觀指導提上了日程,作為驗證《中學德育大綱》的科學性和可行性的實驗研究工作也就勢在必行。研製《中學德育大綱》和驗證它的科學性、可行性的工作的開展也就成為深化中學德育整體改革的重要措施和步驟。
研製和實驗驗證《中學德育大綱》的工作是我國建國以來第一次,是進行中學德育整體改革的一次有意義的嚐試。《中學德育大綱》的實驗成果,全麵地反映了中學德育整體改革的麵貌,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
二、實驗研究的依據
(一)實驗研究的理論依據
1、唯物辯證法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具有科學性、實踐性和階級性,它不僅是指導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社會的理論基礎,也是我們做好各項工作和德育工作的指南。在《中學德育大綱》的實驗過程中,我們堅持和運用了馬克思主義的主觀和客觀相統一的觀點、實踐的觀點、聯係、發展的觀點和辯證地觀察問題的方法,並借鑒現代係統論的方法。在實驗研究過程中堅持整體性的原則,注重德育目標、德育內容的結構和層次的研究,製定了初中階段和高中階段的階段性德育目標要求,並保持兩個階段性德育目標結構上的一致。根據德育目標的要求,規定了初中階段和高中階段兩個層次上的德育內容,做到德育內容的結構與德育目標的結構相對應,注重了德育整體的開放性,把德育研究放在社會大背景中,以及整個教育改革的形勢下,從德育與社會、與教育的聯係中研究德育及德育工作的規律,從而使德育整體改革和《中學德育大綱》的實驗研究獲得重要的收獲和特色。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
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在教育科學研究方麵,不論是宏觀的或微觀的研究,都要堅持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這是惟一正確的方向。德育科學研究是教育科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應該堅持這一正確方向。因此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就成為我們進行德育科學研究和實驗的另一重要依據。偏離開這一方向,就失去了德育實驗研究的生命力和衡量德育科學研究成果社會價值的標準。在《中學德育大綱》的實驗研究中,我們以黨的基本路線為指針,在德育目標中反映了社會主義理想和社會主義道德的培養要求,並把培養教育學生“懂得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主要內容,了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常識”,“擁護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具有社會主義信念”列入初、高中階段的德育目標。在德育內容中要求進行“初步的社會主義建設常識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教育”。在實驗研究過程中強調研究我國現實條件下中學德育發展和改革過程中的理論和重大問題,結合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要求,積極促進我國德育科學研究的發展。
3、馬克思主義德育理論
馬克思主義的德育理論,是馬克思、恩格斯教育學說的組成部分。馬克思、恩格斯在論述德育問題時,總是同當時的社會曆史條件和無產階級的鬥爭任務緊密聯係。雖然沒有談到現代化意義上的德育,但就其本質來說,馬克思和恩格斯所揭示的德育原理,對我們今天學校的德育和德育實驗研究,仍然具有現實的指導作用,並成為我國德育理論體係的基石。在《中學德育大綱》實驗研究過程中,我們運用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本質的理論,人的全麵發展的理論,人與環境的關係的理論,關於道德和道德教育、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道德基本原則的理論等,在德育目標中提出了集體主義的培養要求並且突出了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價值觀導向。
4、心理學理論
心理學是專門研究人的心理現象及其活動規律的科學。德育的對象是人,德育同人的心理活動有著密切關係。德育必須按照人的心理活動規律去影響人,塑造人的品德。根據心理學揭示的關於青少年兒童身心發展具有一定的順序性和階段性的規律、關於身心發展的不均衡性,關於身心發展的穩定性和變動性以及具有個別差異的規律,在《中學德育大綱》實驗研究中重視德育目標要求的層次性和德育內容的循序漸進,並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的特點選擇適當的德育方法和途徑,以克服德育工作中的隨意性、成人化的弊端,增強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實驗研究的實踐基礎
《中學德育大綱》的研製,不但經過了長期的理論性探討,而且是在經過了“六、五”、“七、五”以及“文革”前較長時間的實驗研究的基礎上才發展到現在的規模和水平的,成果的得來是很不容易的。其中,就中學德育目標和德育內容的分層次要求,也是經過了反複的實驗才形成的。在“六、五”期間的德育課題的研究中,華東師大在上海14所中學,華南師大在廣東8所中學,在北京2所中學,黑龍江省在全省20個市、縣和10所中學進行實驗。“七、五”期間上海擴大到200所,黑龍江全省鋪開,廣州則擴大到19所中學進一步開展了《中學德育大綱》的試行和實驗工作,與此同時,全國還有近20個省、市、自治區的部分中學也開展實驗和試行工作。在實驗過程中,各地區均對《中學德育大綱》中設計的德育目標及內容的分層次要求進行了序列化的安排,反複地驗證,並廣泛聽取了中學校長、教師、班主任及學生的意見。《中學德育大綱》實驗研究課題組依照實驗工作的進程,根據實驗工作任務的要求,先後召開了四次全國《中學德育大綱》實驗工作會議。第一次實驗工作會議於1988年10月16日在安徽省馬鞍山市召開,會議的主要內容是研究落實各實驗學校的實驗方案和培訓實驗工作人員。第二次實驗工作會議於1989年12月7日在北京清華大學召開,會議主要內容是彙報實驗情況,補充完善《中學德育大綱》,探討德育首要地位理論問題。第三次實驗工作會議於1990年11月2日在上海建平中學召開,會議主要內容是交流實驗工作經驗,討論撰寫實驗報告問題。第四次實驗工作會議於1991年9月22日在北京中央電視大學培訓中心召開,會議主要內容是進一步修改《中學德育大綱》(修改稿),討論總實驗報告撰寫提綱。課題組還根據實驗工作的進展情況,先後召開了4次會議。第一次課題會議於1988年1月18日在北京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舉行,會議研究決定了《中學德育大綱》實驗的總體設計。第二次課題組工作會議是於1988年3月11日在廣州華南師大召開,會議在“六、五”期間各地研製中學德育大綱的初步成果的基礎上,設計了全國性的《中學德育大綱》(草案)。第三次課題組工作會議是於1988年8月9日在呼和浩特市召開,會上討論了《中學德育大綱》(試行稿)和研製《中學德育大綱》過程中的理論問題。進一步明確《中學德育大綱》實驗研究的指導思想。第四次課題組工作會議是於1989年4月7日在北京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召開,會上總結了第一次實驗工作會議以來實驗工作開展的情況,進一步明確了實驗工作的指導思想,調整了實驗研究的課題,落實了實驗任務,討論了實驗工作中的有關理論問題。
三、實驗研究的目的
在實驗和實施《中學德育大綱》的過程中,驗證《中學德育大綱》的科學性、可行性,修改、完善《中學德育大綱》,努力探索中學德育工作的規律,總結實驗實施《中學德育大綱》和德育專題研究的經驗,為在全國實施《中學德育大綱》提供科學依據和有效的辦法,指導中學德育工作,加強中學德育工作,深化中學德育整體改革,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四、實驗研究的內容
《中學德育大綱》是按德育整體結構而設計的體係。它是一個由多項因素組成的綜合體。必須對其每一項因素進行綜合實驗研究,得到驗證後,才能看出《中學德育大綱》的理論上的科學性和實踐上的可行性。從德育與學校教育中的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關係上看,它們之間是既有區別又有密切聯係的,必須將德育放到學校全部工作的關係中去考察,才能真正驗證德育體係的可行性,從中找到其本質的關係和聯係,探索德育工作的規律。在學校教育中,首要的任務是育人,德育中的各項因素隻有結合教育對象的特點,德育的目標和內容被受教育者所接受,才是有效的德育。在實驗研究過程中,我們始終把全麵實驗《中學德育大綱》放在突出的位置,提出“驗證性與實施性相結合,在全麵實施驗證的基礎上進行德育的專項課題(子課題)的實驗研究”的實驗原則。全麵實施驗證《中學德育大綱》的實驗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德育內涵的界定;德育地位的確定;德育目標的確立;德育目標的結構、層次及其具體化,德育內容的體係和序列;德育途徑的網絡;各德育途徑間的協調,學生品德評定的標準、原則、方法和體係;德育領導體製、管理體係、原則、方法。上述德育整體內容的全麵實施和實驗分別在華東、華南、華北和黑龍江省四個地區的市、縣、鄉三級,包括重點中學、普通中學和職業中學三種類型共24所實驗學校中進行。
在全麵實施《中學德育大綱》基礎上專項課題的內容有:黑龍江省青崗縣中和鎮一中的“德育目標、內容序列的實驗研究”,黑龍江省佳木斯實驗學校的“中學德育內容的層次化和結構的實驗研究”,上海市建平中學的“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政治信念教育的實驗”,華南師大附中的“新時期中學生立誌成才教育的實驗研究”,廣東省南雄職業高中的“開放地區山區城鎮中學生社會理想形成與教育的實驗”,安徽蕪湖24中的“培養初中學生國家意識、愛國情感的實驗”,西安一中的“愛祖國係列化教育的實驗”,上海高橋中學的“愛的係列化教育的實驗”,紅透山銅礦紅透山中學的“以公民課為中心的公民意識教育的研究”,四川省成都七中的“勞動教育綱要的實驗研究”,甘肅金川五中的“初中勞動教育的實驗”,安徽馬鞍山二中的“初中學生個性品德能力的培養的實驗研究”,武漢中學的“主體——能力的實驗研究”,上海建青中學的“實施個體、社會化教育的實驗研究”,安徽蕪湖一中的“中學生操行評定,自我目標評定法實驗研究”,上海本學校的“學校、家庭、社會德育一體化的實驗”,廣州執信中學的“各年級實驗《中學德育大綱》教育係列活動的研究”,黑龍江省哈爾濱三十二中學的“班主任工作係列化的實驗”,馬鞍山鋼鐵公司紅星中學的“德育途徑網絡化的實驗”,黑龍江省克山縣第一中學的“中學德育管理科學化的研究”,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的“中學德育內容結構和層次化研究”,北京四十三中學的“加強校風建設的研究”,廣州創新中學的“開放地區初中如何實施德育大綱的實驗”等課題,都是圍繞實驗驗證《中學德育大綱》的科學性和可行性問題進行的專項課題研究。它們從不同的側麵補充和豐富了《中學德育大綱》的內容。有的專題研究直接論證了《中學德育大綱》的科學性、可信性,並為進一步實驗《中學德育大綱》的可行性提供了有益經驗。
五、實驗研究的對象
實驗學校在全國三個地區(沿海、內地、邊疆)選擇,華南地區4所,華東地區4所、華北地區4所、黑龍省4所,其他地區8所,共24所中學。選擇的學校均由各地教育行政部門推薦,課題組認定。實驗學校有重點中學、普通中學、職業中學三種類型。各實驗學校按年級分別設實驗班、普通班(對比班)。實驗班的學生一般要經過基礎測定和效果測定。實驗班不改變原班級的建製,以使實驗班能經常處在自然狀態下,但要求實驗班的條件在三年實驗期內保持相對穩定。參加實驗的學生總計26649人,其中初中學生16303人,高中學生10346人。實驗班總數為414個,參加實驗的教職工總數為2000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