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德育大綱》實驗報告(2 / 3)

六、實驗研究方法

唯物辯證法認為,要從事物的內部,從一事物與其他事物的關係上去研究事物的發展。在《中學德育大綱》的實驗研究過程中,不論在實施《中學德育大綱》或在專項課題研究中,我們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用聯係的、發展的、本質的觀點去觀察、分析、評價德育現象。在實驗工作中,注重貫徹了“實事求是,理論聯係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注意在實驗研究過程中收集德育資料,運用調查和統計技術,分析和比較、剖析典型的德育事例,進而把握德育問題的實質和規律性。各實驗學校實驗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在學校的自然狀態中的循環實驗法,並且多用重複實驗的方法對實驗結果的準確性進行檢驗和驗證。有的實驗研究采用了單組或對比組實驗的方法並用實驗係數進行檢驗。

德育是複雜的係統工程,必須在弄清構成這一工程眾多的、多維度、多水平的基本事實的前提下,才能找出其中規律性的東西。這就要求實驗研究首先需要有大量的確鑿的材料,特別是第一手材料。各實驗學校普遍采用觀察法、調查法、文獻法、曆史法、比較法、經驗法、總結法以及測量法和統計法等技術性很強的方法,借以取得可靠的材料和數據。各實驗學校對取得的零散的、孤立的材料,進行了較係統的、有條理的分析,進行了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分析、整理工作,對分析、概括出的原則或結論,對實驗研究的結果還要進行檢驗,對發現的問題,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隨時進行修正,並在實驗工作中及時推廣成功的經驗,不斷提高實驗研究的效果。

七、實驗研究的過程及特點

本實驗研究自1988年1月至1992年1月共4年的時間,曆經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自1988年1月至1988年10月為實驗研究的準備階段。1988年1月成立“三結合”(行政、科研、教師)的《中學德育大綱》實驗研究課題組。同時確定了實驗研究的目的,選定了實驗研究對象,組織實驗隊伍,製定實驗研究方案。於1988年3月製定出供實驗用的《中學德育大綱》(草案),即實驗的理論假設。各地落實實驗任務,並作調查,全麵深入了解實驗研究對象的情況;各地製定實驗方案,同時開始實驗研究工作。

第二階段自1988年10月至1991年9月為實驗階段。根據調查的情況和實驗目的、實施實驗方案,進行全麵實施驗證《中學德育大綱》,在此基礎上進行專項課題(即子課題)的實驗研究,積累實驗研究資料,定期檢查,定期小結。在此期間召開了三次全國實驗工作會。

第三階段自1990年9月至1992年1月為實驗的總結階段。在這階段邊總結邊實驗,重點是三年實驗的全過程方案履行的情況,檢測實驗效果,總結經驗教訓,撰寫全麵實施《中學德育大綱》的實驗研究報告,專項課題(子課題)實驗報告,鑒定實驗成果。在此期間召開了第四次全國《中學德育大綱》實驗工作會議,會上有23所實驗學校送交實驗研究成果104件,實驗報告和論文73份,附件34份。

本實驗屬於教育實驗,但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教育實驗,而是有特定內涵的教育實驗。第一,提出了驗證《中學德育大綱》的設想;第二,實驗過程中,根據實驗假設中提出的條件,采取了適當的控製手段,學生、教師、設計等不變使整個實驗工作能夠有條理、較嚴密地沿著設想的各個環節全麵地進行;第三,在適當條件下實現了實驗的重複性,使每步實驗,實驗的實踐能夠得到實際的效果。因此,本實驗研究具有如下的特點:

1、全麵實驗、全麵驗證、注重整體效益

對《中學德育大綱》進行全麵的實驗驗證,這是實驗整體設計的基本要求。各實驗學校基本做到了全麵學習《中學德育大綱》,全麵動員全校教職工參加實驗研究工作,做到忠實於《中學德育大綱》(試行稿),按照所規定的各部分內容分別作出實驗性計劃安排,將各部分實驗內容落實到學校的德育實踐中,使《中學德育大綱》的內容得到全麵的實驗和驗證。

在全部的實驗過程中,采取了點麵結合,學校工作與德育實驗工作、德育工作與德育實驗工作緊密結合的辦法開展《中學德育大綱》的實驗研究工作,不是簡單地、孤立地進行實驗。點麵結合,就是把點上的24所實驗學校的實驗研究與全國麵上普遍試行《中學德育大綱》的工作結合起來,研究總結《中學德育大綱》的科學性和可行性的成果;學校工作與德育實驗工作相結合,就是把《中學德育大綱》的實驗工作放到學校工作的整體中去進行,使學校中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幾方麵形成整體,而不是離開學校工作的全局去孤立地搞實驗。把學校德育工作與《中學德育大綱》的實驗結合起來,就是要以《中學德育大綱》為依據,通過實驗研究,推動學校內部德育工作的改革,使中學德育工作與《中學德育大綱》中規定的內容與要求相一致,從而增強學校德育工作的整體效益。

2、全麵實驗,取得經驗,為在全國各中學施行《中學德育大綱》提供依據

全麵實施《中學德育大綱》,這是本實驗的目的所決定的,在實驗目的中明確規定,本實驗要為將來在全國全麵實施《中學德育大綱》提供經驗。各實驗學校都做了全麵實施的工作。同時,實驗本身也要求,驗證《中學德育大綱》的科學性、可行性時,必須全麵實施《中學德育大綱》,這樣做才是全麵的驗證,隻有全麵的驗證,才能得出整體的科學性和可行性的結論,而不是哪一部分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3、定向選題,發揮優勢,探索德育改革中的難題

定向選題,指專項課題實驗研究的選題是根據《中學德育大綱》實驗研究的需要,選擇學校德育工作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和考慮實驗學校優勢條件來確定研究課題的。各實驗學校在專項課題實驗研究過程與學校教育過程是密切聯係的。實驗研究的結果直接應用於本校的德育實踐,指導本校的德育工作。

各實驗學校在實驗研究過程中,注意從本校的實際情況出發,做到充分發揮學校的優勢和特長,選題時考慮到學校以往德育工作的基礎和經驗,實驗過程中充分發揮和利用學校的一切可能利用的科研條件,根據最佳陣容組合科研隊伍,有些學校還根據需要和可能,聘請有關專家指導實驗工作,從而提高了實驗的信度和效度。

科學研究的主要任務是向未知進軍。實驗驗證《中學德育大綱》及其實施本身在我國是一次開創性的工作,許多實驗學校的領導和教師,知難而進,勇於探索,對德育目標、內容序列化等問題,進行了艱苦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諸如對學校德育與家庭、社會的關係問題,各科教學滲透德育問題,班主任工作係列化問題,《中學德育大綱》的實施問題,德育管理科學化等問題,也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許多實驗學校就培養高中學生的政治信念問題、愛國主義教育問題、理想教育問題、勞動教育問題、個性培養等問題進行了有效的實驗研究,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還有些學校對難度較高的學生品德考評問題進行了實驗研究並取得了初步成果。

4、重視實驗的教育性

實驗促進了經常的德育工作。實驗要突出教育性,這是實驗驗證《中學德育大綱》這一科學實驗的性質所決定的。在實驗過程中把實驗因素與教育因素統一起來,使實驗因素具有教育性。既要使被試者在實驗過程中受到應有的教育,又要在教育中驗證實驗因素的德育功能,使實驗的內容和結果有助於促進學校經常的德育工作,這樣,才能實現實驗和德育雙豐收。

5、“三結合”的實驗隊伍,保證了實驗的成功

《中學德育大綱》的實驗研究,在組織領導和實驗隊伍的組成方麵采取了“三結合”的方式。即組成由教育行政部門負責牽頭,教育科學研究工作者提供業務指導,廣大學校幹部和教師具體組織實施的實驗研究隊伍。在實驗的設計,分析、評價上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多種學科的科學成果,共同解決德育實驗研究過程中的複雜問題。實踐證明,“三結合”的實驗隊伍,實驗手段的綜合運用,對我們《中學德育大綱》實驗研究的成功,起到了重要的保證作用。

八、實驗研究的成效

《中學德育大綱》的實驗研究持續了三年,完成了初中一年級到初中三年級;高中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的一個循環。使靜態的穩定的實驗因素在動態變化的環境中受到檢驗。學生從初中一年級到初中三年級,從高中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受到了《中學德育大綱》中規定的初中、高中階段的全部德育目標、內容的係統教育。所以《中學德育大綱》實驗研究的成效,一方麵體現在實驗研究的工作中,另一方麵也體現在學校德育工作的實踐中。

四年的實驗研究工作,各實驗學校共寫出實驗方案29份,階段性實驗報告及論文73篇,其中全麵實施驗證報告9份,專項課題實驗研究報告64篇。這些可喜成果,是各實驗學校和參加實驗研究工作的同誌的艱苦探索的具體體現。

實驗研究獲得了顯著的成效。全麵實驗所取得的成效主要是:

(一)建立了校長負責德育工作,黨組織發揮政治核心保證了監督作用,校內各職能部門統籌協調分工負責的德育工作的體係。實驗研究證明,這樣的德育工作體係是適合我國中等學校的實際情況的,它是落實德育在學校工作中首要地位,進行德育整體改革的保證。應該加以穩定和完善。

(二)確立了明確、合理、有層次的中學德育目標。通過實驗明確了德育目標在《中學德育大綱》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它的指導和調控作用,總結出製定德育目標的依據、目標具體化的原則,形成了德育目標序列化模式。黑龍江省青崗縣中和鎮一中,廣東省南雄職業高中,分別製定出中學德育目標、內容層次係列表和實施《中學德育大綱》各年級目標係列表。

(三)德育內容序列化的實驗研究,使學校德育工作更加有目的、有計劃、有係統地進行,促進了德育內容配置的科學化。在實驗研究中,各實驗學校根據德育目標、任務決定德育內容的性質,學生年齡特征製約德育內容的深度和廣度,社會生活實際和學生思想品德實際製約德育內容針對性理論,運用螺旋式排列,安排德育內容,使各年齡階段(各年級段)的德育內容由淺入深,由低到高,形成完整的序列。陝西西安一中、廣東南雄職業高中、黑龍江省克山縣一中、佳木斯實驗學校,根據實驗要求做了這項工作。實驗證明,德育過程是有目的地形成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心理內容、心理形式和心理能力的完整品德結構的過程。《中學德育大綱》中,中學德育內容的科學序列,總結、繼承了我國優秀德育工作者長期積累的經驗,並在實驗研究過程中有所發展,它符合德育過程的規律性,因而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四)研究和利用德育的基本途徑,做到統一規劃、經常地、有組織、有計劃地協調各途徑之間的關係,充分發揮各條途徑的獨特功能,把家庭、學校、社會的德育功能,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形成合力。要寓德育於各種教學之中,把德育與智育緊密地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正確的政治思想觀點和良好的道德品質,要寓德育於學校各項活動之中,根據青少年學生愛學習、好活動的特點,積極組織學生參加讀書活動、科技活動、文娛活動,體育活動以及團、隊開展的各種活動等,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是德育的好形成。要寓德育於日常生活活動之中,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麵貌、道德風尚、趣味、情感、情操等是千差萬別的,抓住他們的具體表現進行生動的切實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不斷提高學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質,實驗證明,是必要的、有效的。特別是學校、家庭、社會的教育力量的統一,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形成整體,是德育的最有利的途徑,上海本學校德育一體化網絡的形成,就是最好的證明。

(五)政教(教導)處主任、政治課教師、班主任、團隊專職幹部、德育工作的專職教研員、科研人員是德育工作隊伍的骨幹力量。《中學德育大綱》的實驗研究有效地促進了這支隊伍的建設,當務之急是培養和提高德育工作隊伍政治思想素質和業務能力。如,廣州市執信中學在全體教職工中反複進行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教育,並將全校抓德育工作做了分工,形成製度。通過《中學德育大綱》實驗,教職工的德育意識,實驗意識普遍增強,全校形成人人抓德育、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局麵,鍛煉了一大批德育骨幹教師,使德育工作有了組織保證。

(六)重視和加強青少年德育基地和活動場所的建設。這是搞好學校德育工作,使德育獲得實效的必要條件。實驗學校普遍重視德育基地建設,積極主動爭取當地黨委和政府領導的支持,使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協調一致,促使了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勞動教育和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廣泛開展,收到了很好的德育效果。

專項課題(子課題)實驗研究在以下方麵取得一些成效

1、愛國主義教育的實驗研究。安徽省蕪湖二十四中學進行了“培養學生國家意識、愛國情感的實驗研究”,西安一中進行了“愛祖國係列化教育實驗研究”,上海高橋中學進行的“愛和愛國係列化教育實驗研究”,紅透山銅礦紅透山中學進行的“以公民課為中心的公民意識教育”等課題的實驗研究。他們在實驗報告中說:“愛國主義教育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愛黨、愛人民、愛集體的情感,極大地提高了學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質;促進了良好班風和校風的形成。(三年前與三年後的測試結果和突出的變化充分說明了實驗的效果)。“愛國主義教育內容係列化的方法,是對我國中學德育工作新方法、新路子的探索。”

2、高中學生政治信念教育問題的實驗研究獲得成效。上海建平中學的實驗報告中說:德育應放在學校一切工作的首位,然而至今高中學生的基本政治觀點的教育還是一個比較薄弱的環節,我們的教育到底在多大程度上真正為學生所內化而有效,不能隻停留在定性描述上,還需定量的分析。該實驗研究就“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信念問題從定性、定量的角度加以分析,探索如何對學生進行政治信念教育最有效。報告中說:“通過思想動員,解除顧慮,調查研究,摸準起點,有的放矢地組織活動的途徑是可以取得實效的。對高中學生進行政治信念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學生大多數是能接受教育的,教育者本身對自己的宣傳應堅信不移,政治觀念的教育要有針對性,形式要活潑多樣。同時,報告也指出:學生的政治信念的形成和提高,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需要教育者堅持不懈地努力。

3、理想教育的實驗研究。根據《中學德育大綱》內容的要求,廣東南雄縣職業高中對《開放地區山區城鎮中學生社會理想的形成與教育》,黑龍江省青崗縣中和鎮一中對《農村高中學生的理想特點與教育》,廣東華南師大附屬中學對《立誌成才的理想》等課題進行了實驗研究。他們的實驗報告強調了當前對中學生進行理想教育的必要性,指出思想教育應從愛國主義教育入手,從實際出發,按照理想的結構,有層次地對中學生進行教育。教育中要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通過生動現實的教育,不斷堅定學生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信念。教育中要重視榜樣的作用,特別是用具體生動形象事例的啟發性教育對中學生更有效。在理想教育的實踐中,廣東南雄職業高中、黑龍江青崗中和鎮一中都研製了理想教育目標、內容、活動係列,建立理想教育的基地;編寫了理想教育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