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德育大綱》全麵實施
中學生是國家民族的未來和希望。中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如何,不僅是我國現在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而且決定著我國未來的社會風貌和民族精神,關係到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能否勝利完成以及整個國家的前途命運。德育在中學教育乃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都處於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在堅持學校的社會主義性質,促進學生的全麵發展,保證公民的良好素質和人才培養的正確方向起著主導的、決定性的作用,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奠基工程。
一、實驗的基本情況
《中學德育大綱》(試行稿)是在國家教委的統一領導下製定的。中學德育大綱是國家對中學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為進一步完善《中學德育大綱》,國家教委組織了全國24所不同類型的學校進行實驗,學校是其中之一。經過近三年的實驗研究,學校初步形成了德育工作的“六化”格局,初步驗證了《中學德育大綱》的可行性和科學性。現將實驗情況報告如下:
實驗目的:對《中學德育大綱》(試行稿)進行驗證,使其更科學、更完善、更符合我國中學德育的實際。同時,經過實驗研究,更好地加強和改進中學德育工作,促進德育的理論研究,促進德育工作科學化、序列化、規範化、製度化。
實驗的時間:1998年11月—1991年6月
實驗的內容:全麵實施驗證《中學德育大綱》,重點進行了課題“德育內容序列化”實驗研究。
實驗的對象:全校初中部全麵實驗,重點在初一(2)班、初二(1)班、初二(3)班、初三(2)班獲得實驗數據和資料。
實驗的方法:采取自然實驗法進行驗證性實驗。
實驗的步驟:
1)準備階段(1988,11—1989,2),根據大綱製定出各條途徑的實驗大綱細則,問卷調查。
2)實驗階段(1989,3—1991,3)按照可操作的實驗大綱細則開展實驗工作。
3)總結階段:(1991,3—1991,6)收集整理資料,撰寫實驗報告。
二、實驗的指導思想
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認真貫徹執行《中共中央關於改革和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通知》,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從我國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從學校的實際出發,從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出發,遵循德育規律。按照《中學德育大綱》中的德育目標,內容、途徑、品德評定,領導和管理等德育過程進行的實驗研究,繼承德育的優良傳統經驗,努力將中學德育從傳統的經驗型轉到科學型上來。
實驗過程中處理各種關係的原則。
實驗《大綱》是個係統工程,在實驗過程中如何處理好各種關係,是完成大綱實驗任務的核心問題。因此,在實驗大綱過程中製定了以下幾個原則:
教育性原則:要求學校的每項工作,都要圍繞《大綱》實驗來進行,其具體要求是:
1、學校的一切措施和方法都應具有教育作用,都要把德育放在首位。
2、全校教職工都是德育工作者,立足於自己的崗位對學生起到言傳身教的德育作用。
3、創造有教育意義的德育環境,整潔優美的校園,規範化的設施和製度,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形成健康的審美觀,培養熱愛祖國、熱愛校園、熱愛生活的優良品質。
整體性原則:德育要與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互相滲透,將五育通盤規劃,統一指揮。
1、實驗大綱有整體規劃和方案。
2、合理設置德育職能機構,做到統一指揮、分工明確、協調運轉。
3、為全體德育工作者,上至校長,下至工人,製定明確的德育崗位責任製。
4、圍繞學校的教育教學全麵安排德育工作。
協調性原則:
1、做好家長工作,爭取家長積極支持、配合,參與學校德育工作,求得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一致性。
2、爭取社會各界對學校德育工作的支持,充分發揮社會對學生的教育作用。同時,注意分析各種社會信息對學生的影響,因勢利導,抵製社會不良風氣對學生的不良影響。
3、三線(思想政治課、班主任、團、隊、學生會)一麵(各科教學)一網(學校、家庭、社會)相互協調,密切配合,各盡其職,各盡所能,以獲得最佳教育效果。
領導藝術性原則:
決策統一與實施多樣相結合;
宏觀控製與微觀放開相結合;
檢查從嚴與適當獎勵相結合;
點的實驗與麵的常規相結合;
突破一點與帶動全麵相結合;
全麵實驗與重點實驗相結合。
三、實驗的具體做法
(一)德育的目標層次化
《中學德育大綱》中提出中學德育目標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質、個性心理素質和能力等方麵,提出中學德育的整體目標和階段目標。階段目標是在整體目標的製約下,根據高初中學生的不同年齡不同特點提出的。《大綱》中對初中提出的目標是:
(1)思想政治方麵的基本要求是:熱愛祖國,熱愛家鄉,關心家鄉建設,有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懂得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主要內容,了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常識;初步具有惜時守信、重視質量、講求效益、優質服務等與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相適應的思想觀念。有基本的民主與法製的觀念,知法、守法。立誌為實現四化、振興中華而學習,正確對待升學和就業,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相信科學,反對封建迷信和陳陋習俗。
(2)道德行為方麵的基本要求是:尊重、關心他人、愛護幫助他人,熱愛班級和學校,愛護集體榮譽。積極參加勞動,初步養成勞動習慣和生活自理能力。養成自覺遵守社會公德的良好品質。
(3)個性心理素質和能力方麵的基本要求:養成誠實正直、積極向上、自尊自強的品質,具有初步的分辨是非等能力。
我們根據這三個方麵及學生在這三方麵的認識水平、年齡層次,把初中德育目標分解為三個層次,並在每個層次中確定一個目標主題。
初一目標主題是:做好銜接,立規成習,做一名合格的初中生;
初二目標主題是:遵守規範,樹立理想,邁好青春第一步;
初三目標主題是:認識國情,立誌為國,做合格的初中畢業生。
分層次確定德育目標,克服了隨意性、盲目性,增強了計劃性、針對性,從而保證了德育效果和德育整體目標的實現,也體現了《大綱》中製定的德育目標的科學性。
(二)德育的內容序列化
《大綱》中對初中德育內容提出七個序列24條款。我們認為德育的內容及其序列必須根據目標的諸方麵要求來確定和安排,隻有這樣才能保持內容的相對穩定和完整性,使德育內容規範化和製度化。同時,根據初中的年齡特點,確定不同年齡的德育內容的深廣度,使之具有層次性;當然也要考慮到社會的形勢對學生思想影響而調整和補充某些內容,使之具有現實針對性。按照這些原則,在實驗過程中,我們把集體主義教育從道德教育序列中提出來做為單獨一個序列,以期強化集體主義教育,這是符合當前中學生的思想狀態的。我們把初中德育內容分為:初步的馬克思主義常識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際主義教育;理想教育;集體主義教育;道德教育;勞動教育;社會主義民主、法製與紀律教育;身心衛生與個性發展教育等八個內容序列。這八個內容序列與同一學年中的上下兩個學期的完整教育教學八個月份相對應,每月有重點,組成相應的活動月(見附表)。
如:9月份,組建新集體,升入新學年。這個月要進行開學典禮,表彰先進,獎勵優秀等是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的好契機。
對初一學生進行入學教育的同時,進行熱愛班集體、熱愛少先隊集體、熱愛學校集體的教育,使他們懂得個人是離不開集體的。通過《我們為班級獻一計》、《集體主義從這培養》等主題班會,使學生逐步做到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體,心中有祖國,珍惜個人和集體的榮譽,熱心為集體做好事,增強集體主義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