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初二學年容易“塌腰”及學生的青春期心理特點,利用《集體是我們成長的園地》、《正確對待同學之間的友誼》等主題班會,對學生進行維護集體利益的教育,增強集體主義觀念和同學之間真正的友誼。
針對初三學生在升學就業問題上產生的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教育學生正確處理好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的矛盾,樹立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觀念。
10月份,正值國慶節,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效果好。
對初一學生進行國家觀念的教育,使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了解中華民族的悠久曆史和優良傳統,開展了“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中國共產黨”歌詠比賽、《祖國之最》知識競賽、《光輝的道路》、《我們是炎黃子孫》等主題班會活動,從而使學生知道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鬥爭的曆史,知道社會主義建設偉大成就,懂得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針對初二學生特點,加強了團的基礎知識教育,社會發展規律教育,通過辦“少年團校”,開展《我們和中華騰飛》、《知我們中華、愛我們中華》演講等共青團活動,同時,通過社會主義建設常識課的學習,使學生懂得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中國共產黨的一致性道理,懂得中國共產黨不僅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而且也能領導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勝利的道理,樹立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和建設社會主義的思想。
11月份,配合思想政治課教學開展教育活動,進行初步的馬克思主義常識教育。
初二結合《社會發展史》的學習及社會調查、參觀工廠、農村、市場的發展變化,撰寫調查報告進行初步的社會發展規律的教育。
初三結合《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常識》的學習,給他們做形勢任務報告、《畢業前教育》等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常識教育。
12月份,社會主義民主法製與紀律教育活動。
春節前後,社會上一般要集中地整頓社會秩序,打擊刑事犯罪分子。利用這時機進行民族、法製與紀律教育效果好。
3月份,掀起學雷鋒的高潮,進行文明禮貌道德教育更有益。
4月份,是“四月清明萬物萌”季節,開始種值花草,清理校園,開窗、開門打掃衛生,擦玻璃,以迎接“五一”國際勞動節。結合常規教育和節氣,進行勞動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
5月份,有“五四”青年節,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是好時機,開展“希望杯”、“五色花”等係列活動。
6月份,身心、衛生與個性發展教育月。針對初中學生高高興興地過最後一個“六一”兒童節,初二學生摘掉紅領巾離開少先隊開始向青春期邁進,初三麵臨升學就業,迎接升學考試 等特點,分別進行了初一的《認識我們自己》主題隊會,初二的《邁好青春第一步》主題班會,初三的《青春期心理衛生講座》和《人生能有幾次搏》班會等進行升學就業指導。
經過8個月的道德內容序列教育,假期再留德育作業,實踐證明,“一年能完成一個學年的德育教育內容,三年能達到初中階段的德育目標要求。”是可行的。
這8個內容序列活動月,不是隨意的簡單的對應,而是與常規教育和大的紀念日等多種因素相對應的。這些內容在宏觀上是獨立的,在微觀上“你中有我們,我們中有你”,相互間不可分割。比如在進行“三愛,歌詠比賽活動時,同時進行了集體主義、遵守紀律、學生的個性特長、審美情趣等各種教育。另外,由於學生年齡不同,特點不同,因此在開展同一序列教育時,雖然教育目的、內容相同,但教育目標要求、重點有所不同,體現了教育的層次性。
德育內容序列化教育,改變了過去思想政治教育的隨意性,無計劃、無目標的狀況,增強了德育工作的計劃性和科學性,使之有章可循,並同學校教育常規相結合,克服了德育內容序列遊離於常規之外的弊病,使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和道德行為水準全麵地逐步提高。
(三)德育的途徑網絡化
德育大綱實驗是一項整體工程,學校人人都要成為德育工作者,做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它也需要學校外部的支持和配合,使學校、家庭、社會形成立體的德育網絡。我們根據大綱提出的九條途徑,主要采用三線、一麵、一網的主要途徑,並分別製定了“思想政治課實驗《大綱》的工作細則”、“班主任實驗大綱的工作係列”、“團、隊、學生會實施《大綱》的工作重點”,“各科教學實驗《大綱》的工作細則”,要求各個德育途徑必須嚴格按照細則創造性地開展實驗工作,保證《大綱》實驗的整體功能。
思想政治課這條途徑有著特殊重要的地位。在實驗過程中,總結出三動(課前求主動,課上求生動,課後見行動),三性(知識性、思想性、趣味性),四環節(讀、講、議、練)和“一課一活動”的教學法。深受學生歡迎,也為《大綱》實驗提供了必要的配套材料。
班主任在實驗《大綱》過程中,按照“工作係列”開展工作,並重點加強五個方麵的工作,一是抓主題班會進行正麵教育,班班參加主題班會競賽活動。三年中全校共召開《今年我們十四歲》、《雷鋒精神在我們身邊》、《情縈胸懷》、《集體主義從這裏培養》、《我們多想……》、《憶英雄、學英雄》、《悲壯的主旋律》、《我們有一支神筆》、《談學習》等主題班會近300個,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效果。二是日常班級管理。三是對差生的轉化工作。四是溝通家庭、社會教育,督促課外活動。五是對學生的品德評定。實驗表明班主任工作是實施《大綱》的主要途徑。
團、隊、學生會在搞好組織建設的同時,積極認真參加大綱實驗。在開展各項活動中是一支最有生氣的力量。結合德育內容序列化教育開辦了“少年團校”,開展爭做獎章隊員,邁好青春第一步“希望杯”、“愛在這裏延伸”等演講、競賽、主題團隊會、展覽等係列活動。
各科教學滲透德育,是最經常、最基本的途徑。各科教學有它各自的傳授知識、培養技能、發展智力的具體任務,同時也肩負著德育的共同任務,教師的教學態度、教育思想、教學藝術、治學精神等對學生有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作用。寓德育於各科教學之中主要有三點做法:
第一,要求備課認真挖掘教材大綱的思想教育內容,並同德育大綱的教育內容相結合,不失時機地進行教育,教師要有“雙綱”意識;
第二,要把德育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使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能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習慣的形成起到促進作用;
第三,要求教師為人師表,以身作則,成為學生品德的楷模。在實踐中,有很多教師摸索出寓德育於教學的基本做法,有的寫出經驗或論文。
在實踐過程中,形成了以學校為主體,以家庭、社會為兩翼的立體教育網絡。成立了家長學校,定期請有關專家學者講課;各班都有家長委員會;學校搞活動請家長參加,假期向家長發出一封信,請家長與學校配合,督促孩子認真按時完成德育作業和學科作業。在開學初學校收德育作業時,我們發現很多家長都在孩子的德育作業材料後麵附上回信。有的還提出很好的建議。
實驗前後家長對孩子的關心程度發生了變化,對自己的孩子不聽話所持態度“打罵一頓”和“任其自然”的家長減少到零。
學校與社會配合。學校積極參加社會各界組織健康有益的活動。如參加全市組織的“雪鬆杯”影評征文大獎賽、“黨在我們心中”讀書知識大賽、卡拉OK歌曲演唱賽、鋼琴比賽、書畫、集郵、“三小”作品競賽等。通過活動培養鍛煉學生的各種能力及進行思想政治、道德品質等方麵的教育。
開展軍校共建活動。請部隊幹部、戰士來校對學生軍訓,帶領學生到軍營同幹部戰士同吃、同住、同訓練、同聯歡,學習整理內務,體驗訓練之辛苦,體驗解放軍的一日生活,通過軍營生活,規範了學生行為,激發了學生對解放軍的熱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