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初中生國家意識、愛國情感”(3 / 3)

我們調整校外教育委員會,同區政府、武裝部、公安分局、居委會、文化部門、廠礦、商店等單位掛鉤,並爭取上級支持,同省市的老幹部局文化館、紀念館、少年活動中心、革命遺址、烈士陵園、名勝古跡等單位,取得聯係,建立較為固定的校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兩年來,我們組織全校學生參觀了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園展覽、南京“大屠殺展覽”以及涇縣“新四軍軍部”、“皖南事跡紀念館”等,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教育。三、實驗的初步成效

1、學生的國家意識和愛國情感明顯增強,現將實驗前後兩次測試的對比調查中的有關情況。

2、激發了學生愛國愛黨愛人民愛集體的情感,提高了學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質。

通過實驗,學生理解了:中國共產黨是偉大光榮正確的黨,隻有黨才能領導人民取得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勝利。1990年底,我們對全校學生執行《規範》情況作了一次全麵調查。調查表明,執行《規範》有明顯進步的,實驗班學生占47%,對比班學生占29%。

近年來,學校保持學生無違法犯罪行為。

3、促進了良好校風的形成,提高了學校教育質量。

實驗促進了良好班集體的形成,近兩年每學期均有6個以上班級榮獲“文明班級”(占總數的50%以上),現已有7個班榮獲“市規範合格班”光榮稱號(總數在全市名列前茅)。實驗促使全校師生向良好“三風”積極邁進:校風——理想、勤奮、守紀、文明;教風——愛生、實幹、嚴謹、創新;學風——尊師、刻苦、勤思、自覺。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連續三年榮獲市教委頒發的教育質量“八率”評比先進質量獎。學校自1985年被市政府命名為“市文明單位”。後經多次複查保持榮譽至今。1990年學校又被市委評為“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師生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為由國家教委命名的“全國德育先進校”增添光彩。

4、初步探索到初中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子,初中愛國主義教育科學化的實驗目標正在逐步實現。

“前測”、“後測”對比調查有關情況統計表

調查時間:實驗前測1988年10月,實驗後測1990年7月。

調查對象:實驗班(102、201、301三個班)150名學生,

對比班(101、204、303三個班)150名學生。

兩年多來,我們在全麵實施《大綱》和專題實驗過程中,初步形成了學校、家庭、社會德育一體化網絡,形成教育合力,取得較好效果;已經形成《初中愛國主義教育序列表》,包括分層次的各年級內容、目標要求和可操作的教育活動設計(詳見前表);《初中愛國主義教育製度》和《關於學生品德評定的初步意見》業已形成;《初中各學科滲透德育內容綱要、教育方法建議》正在編寫中;我們總結了《初中德育工作常規》,目前在作進一步的修定完善工作。

四、實驗的結論和建議

1、學校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線的全麵實施《大綱》和專題實驗的整個情況以及所取得的初步成效表明,既定的實驗目的已基本實現;《大綱》得到初步驗證。從總體上說,《大綱》在理論上是科學的,實踐上是可行的,是一部切合實際的好“綱”。我們深深體會到,有“綱”與無“綱”大不一樣。用我們教師的話來說就是:有了“綱”心中就有了底,就有章可循了。《大綱》真正是“中學德育工作的依據”,確實起到了“對學校德育實行科學管理的指南”作用。兩年多來,學校正是根據《大綱》全麵展開德育工作,才改變了過去“大轟大嗡一陣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形式單調,隨意無序”的狀況,從而使學校的德育工作逐步走上了科學化、序列化、製度化健康發展的道路。

2、初中階段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及其他各種專題教育必須考慮學生主體層次性的實際,堅持由近及遠,由具體到抽象,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原則,幫助學生從低層次的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高層次的理性認識;同時要堅持以情感教育為基本手段,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煉之以誌,導之以行,這樣才能收到較好的教育效果。我們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實驗的初期,教育內容、活動和要求,往往是不分年級,全校一個樣,“一鍋煮”、“一刀切”,這樣就出現了收效不大的問題,甚至出現零效果,負效果情況。後來我們根據《大綱》規定的內容,目標要求,並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思想基礎的實際,按照“由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愛班級、愛學校、愛家鄉逐步升華到愛祖國”這樣的思路,設計了《初中各年級愛國主義教育序列表》並將集體主義教育作為各年級愛國主義教育基礎,依此而開展實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通過實驗,我們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活動就沒有教育。(當然,這並不是說活動可以代替一切,衝擊一切)光是一味地空洞地“成人化”說教,灌輸,初中生是接受不了的。長期以來,我們注重用活動啟發,引導學生,係列化的豐富多彩的專題教育活動,猶如點點甘露,不斷地滋潤著學生的心田,使學生的素質在潛移默化中逐步提高。

4、通過實驗,我們感到,增強全校教職工德育為首的意識,提高全員德育素質能力是抓好學校德育工作,提高學校德育質量的前提。實驗中,有的教師認為,社會環境不改變,學校教育就無能為力,針對這一思想問題,我們組織教工進一步學習有關德育文件、深入分析,統一認識。應該說,社會大環境對學生成長的影響起了重大作用(我們在學校調查中發現有59%的學生認為對自己影響最大的是來自社會和家庭),優化家庭,社會環境,充分發揮其各自的教育功能作用,形成學校、家庭、社會德育合力的新格局,是提高德育效果的關鍵。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學校德育所具有的優勢,隻要我們全校教職員工真正具備了德育為首的意識,真正盡到各人的德育職責,加強自身修養,處處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形成齊抓共管的有效機製,就一定能減少或免受社會消極因素對學生成長的不良影響,使學校德育取得更好的效果。我們在實驗過程中,建立了教工德育工作崗位責任製,對校內各類工作人員分別提出具體要求,並按《大綱》規定,以此作為評價考核教師職工工作成績的重要標準。這項製度的實行有力地促進了校內良好德育小環境的形成。為促使各校德育工作崗位責任製的落實到位,我們建議,《大綱》在修改時要增強有關文字的力度,寫明:教職工德育工作的情況,並作為考核教師和職務評聘,工資晉升的一項必備條件。

5、為使《大綱》更科學、更完善,我們還提出如下建議:

(1)關於德育目標方麵。社會主義的現實性和共產主義的方向性相結合的德育原則,決定了我們中學德育目標應該有共同要求和較高要求兩個層次。具體目標可根據中共中央(1988)14號文件中規定的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務來製定。

(2)關於德育的基本內容方麵。

初中愛國主義教育,應明確列出“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教育,熱愛社會主義的教育”。這兩者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內涵中的重要因素。另外,還應將國情教育列入其中。

通過實驗,我們認為,集體主義教育是中學(特別是初中)愛國主義教育的基礎。兩年來,我們投入了較大的精力抓了集體主義教育。從愛班校、愛集體引導學生愛祖國。理論與實踐證明,這樣的認識和做法是正確的。隨著中學獨生子女的比例增大,隨著社會的發展,加強集體主義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建議要強調這一教育,把它列為一項大的教育內容。

根據初中生模仿性強的特點,建立將“榜樣教育”專列一項。

在實驗中,我們覺察到不少學生在小學養成了諸多壞習慣,想通過初中的《規範》教育來改掉它,難度大。我們建議小學德育應特別注重《規範》養成教育,初中在這方麵做的主要工作應是鞏固、提高、強化的工作。

為便於《大綱》貫徹、實施,應在總結各地實驗成果的基礎上定出各個年級的目標和內容,如果全國範圍不宜統一,可按照政治課教材,“一綱多本”的思路,製定若幹個適合不同地區的《中學各年級德育目標內容序列表》。

(3)關於德育大綱的實施途徑方麵。實驗中,我們遇到勞動與社會實踐的基地難於建立的問題。為促使這一問題的解決,建議:強調社會各界應進一步提供這方麵條件,並積極爭取政府的支持,單獨開辟有關教育基地。

(4)關於學生品德的評定方麵。為使德育真正“硬”起來,建議在修改《大綱》時,要強調切實做好“評定結果的兌現”工作,操行等級評為不及格者不予畢業;連續三年操行優秀的初中生可取得免試保送高中的資格等條文,各校都應真正落實到位。

(5)《大綱》應增加“中學德育的基本方法”和“附件”部分,以充分發揮《大綱》的指導作用。

在實驗中,我們體會到,能否運用恰當的德育方法是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的關鍵因素之一。為此,應單獨列項,列出說理教育法,實踐鍛煉法、榜樣法、訓練法、陶冶法、修養法、激勵法、谘詢法、評價法等中學德育的基本方法,簡要介紹各自的特點和功能,並提出運用這些方法的原則要求。

《大綱》還應另列附件,列出與《大綱》相配套的、較成熟的、便於基層學校操作的德育教材、教參和德育有關材料,如“家長教育係列講座”教材,教師所需的《各學科教學滲透德育的綱要及方法建議》,學生必讀的書籍、必唱的歌曲、必看的影視片目錄和必參加的活動以及有關專題教育製度等等。這樣必將有力地推動《大綱》的全麵貫徹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