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思想政治課改革教學大綱(初稿)說明(2 / 3)

人生價值是人生觀的重要內容。對人生價值的種種看法。人生的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正確認識幸福和犧牲。勞動和創造是幸福的源泉。實現人生價值的條件和途徑。發揚革命英雄主義和獻身精神。

五、正確對待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問題

正確認識和處理幾個關係:感情和理智、環境和毅力、機遇和奮鬥、成功和失敗、革新和傳統等。

在進行共產主義人生觀教育的過程中,要幫助學生了解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一些基本觀點,如:

正確理解精神和物質的關係。主觀必須符合客觀。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從實際出發,按規律辦事。

聯係地、發展地看問題。分析矛盾的方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透過現象看本質。認識事物發展趨勢,把握前進方向。

理論聯係實際。投身群眾實踐。堅持真理修正錯誤。

《經濟常識》

教學目的和要求

一、通過教學,使學生初步掌握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知識,初步學會正確分析常見的經濟現象和經濟形勢。同時,使學生初步認識資本主義剝削製度的實質、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及資本主義製度的暫時性;認識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認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經濟政策的正確性以及建立充滿生機的社會主義經濟體製的重大意義。

二、通過教學,使學生更加熱愛社會主義製度,自覺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努力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處理教學內容的原則

一、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為指導,密切聯係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經濟體製改革的實際,講解常用的經濟知識。

二、要從經濟現象入手,由具體到抽象,由現象到本質,分析學生關心的一些重大經濟問題。

三、要適合高中學生的思想、知識水平。理論問題不能講得過深過細,不求理論體係上的嚴謹和完整。

教學內容要點

一、經濟製度

物質資料生產。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生產資料所有製。當前我國的多種所有製形式。經濟現象和經濟規律。

二、商品經濟

商品經濟的產生。商品的基本屬性。商品的價值量。貨幣及其基本職能。價格。價值規律及其作用。通貨膨脹。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社會主義商品經濟。

三、企業

資本主義企業及其生產目的。社會主義企業及其生產目的。我國企業的類型。社會主義企業之間的協作與競爭,經濟效益和經濟管理。

四、農業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

五、第三產業

三大產業的劃分。第三產業的內容。商業的地位和作用。服務行業的地位和作用。

六、國民收入和個人消費品的分配

國民收入。國民收入的分配,財政。稅收。積累和消費。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社會主義按勞分配及其形式。共同富裕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

七、國民經濟管理

國民經濟管理的主要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經濟杠杆——價格、稅收、信貸。國民經濟的計劃管理:指令性計劃,指導性計劃。市場調節。

八、銀行

資本主義銀行。社會主義銀行。我國銀行的種類。銀行的信貸工具。利息。

九、生活消費

生活消費在發展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國生活消費的構成。我國生活消費的特點和發展趨勢。生活消費的指導。

十、對外經濟關係

對外開放的必要性。對外貿易。利用外資和引進技術。經濟特區。

十一、當代世界經濟和我國經濟的發展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矛盾。發展中國家民族經濟的發展。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和改革。我國經濟發展的光輝前景。

《政治常識》

教學目的和要求

一、通過教學,使學生初步掌握馬克思主義政治科學的基本知識,初步掌握馬克思主義關於階級、國家、政黨、民族、宗教、國家關係等問題的科學觀點;了解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社會政治製度的本質區別,認識社會主義政治製度的優越性。

二、通過教學,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和世界的大事,樹立正確的政治觀點,逐步樹立為建設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鬥的政治責任感。

處理教學內容的原則

一、教學內容既要闡述馬克思主義政治科學的基本觀點,又要緊密聯係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聯係當代國際政治中的主要問題,聯係學生思想認識的實際。

二、對各種社會政治製度的分析,要堅持曆史的、辯證的觀點。要注意聯係國際國內政治的發展變化,引導學生正確分析和思考現實的政治問題。

三、要適合高中學生的思想、知識水平。理論問題不能講得過深過細。

教學內容要點

一、階級

資本主義社會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我國現階段的階級鬥爭。

二、國家

國家的本質。資本主義國家的本質。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性質。“一個國家,兩種製度”。資本主義國家的職能與國家機構。我國的國家職能。我國的國家機構及民主集中製原則,兩種不同性質的民主。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民主。

三、政黨

政黨的性質、地位和作用。資產階級的政黨製度。中國共產黨是我們事業的領導核心。人民政協。民主黨派。社會團體。

四、民族

民族。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原則和政策。

五、宗教

宗教的起源和本質。世界的主要宗教。資本主義國家對待宗教的基本態度和政策。我國的主要宗教。我國對待宗教的基本態度和政策。

六、國際社會(國際關係)

當代國際關係的基本狀況。和平和發展是當代國際社會的兩大課題。國際組織的產生、分類和在國際關係中的作用。主要的國際法規。外交機構。我國對外關係的基本政策,我國對外關係的發展與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

附件:各年級法律教育的內容

初中一年級:

法律是我國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行為規範。法律的主要作用。簡介我國的幾個主要法律。中學生要知法、守法。

刑法。一般違法與嚴重違法。幾類常見的犯罪行為。一般違法應受行政處罰。犯罪應受刑法製裁。公、檢、法機關及其職能。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義務教育法。贍養父母、撫養子女是法律規定的義務。

抵製不良影響,預防違法、犯罪。學會運用法律的武器和違法、犯罪行為作鬥爭。

初中三年級:

社會主義的法製建設對經濟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民主建設的重要作用。樹立自覺遵紀守法的觀念,養成遵紀守法的習慣。

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憲法的基本內容,公民的權利與義務。

幾個主要的法律:婚姻法,合同法,稅收法,繼承法等。

高二年級:

憲法總綱中有關經濟製度的條款(多種所有製。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製,社會主義企業按勞分配。對外經濟等。)

高三年級:

憲法總綱中有關國家製度和政治製度、我國現階段的階級鬥爭、國家性質、黨的領導、統一戰線、人民代表大會製、民族等。《憲法》第三章國家機構。

介紹一些主要的國際法規。

以上安排,包括了原來初中三年級《法律常識》課中講授的有關憲法和刑法的基本內容,又增加了義務教育法、經濟合同法、稅收法、繼承法、婚姻法、主要的國際法規等常識;同時還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由淺入深地加強了社會主義法製觀念的教育。總課時應不少於50課時。

中學思想政治課各科改革實驗教學大綱

(試行草案)初級中學《公民》改革實驗教學大綱

教學目的和要求

通過教學,對學生進行公民道德教育和法製教育,逐步培養他們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和良好的品質;初步樹立社會主義的民主觀念和法紀觀念。養成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具有初步的辨別是非、善惡、美醜的能力。為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礎。

處理教學內容的原則

一、《公民》課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聯係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現象,用生動的事例,闡明有關的公民權利、公民義務和公民道德,使他們初步具有社會主義國家的公民意識。

二、實踐性是《公民》課的一個突出特點。為實現教書育人的目的,必須注重思想教育和行為訓練的實效,不僅要使學生懂得為什麼要這樣做,而且懂得怎樣去做,對學生提出的行為要求,要具體、明確,切實可行,要為學生創造實踐的條件。

三、《公民》課要和小學思想品德課互相銜接,並根據循序漸進的原則有所提高。

教學內容要點

一、熱愛祖國

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熱愛祖國是一種公民道德,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

增強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維護祖國尊嚴。

立誌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二、熱愛人民

青少年健康成長,靠人民精心哺育。人民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力量源泉。

初步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

三、熱愛集體

個人成長離不開集體。在集體中,生動活潑地發展個性特長。

培養集體主義觀點。建設良好的班集體。

四、文明交往

重視交往、禮貌待人、珍惜友誼。

尊重他人(包含尊敬父母、師長),愛護他人、幫助他人。

五、遵守紀律

紀律是維護集體利益、保證事業勝利的重要條件。

正確理解自由和紀律的關係。養成自覺遵守紀律、遵守社會秩序的習慣。

六、熱愛勞動

實現人民富裕和國家富強要靠勞動。

勞動是公民的權利,也是公民的義務。

尊重勞動者。珍惜勞動成果。養成勞動習慣,努力做一個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相結合的新型勞動者。

七、熱愛科學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科學文化知識。尊重科學。反對迷信。

青少年要接受義務教育,努力學習文化科學知識。培養獨立思考,勇於創造的精神,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八、艱苦奮鬥

自強進取,堅毅勇敢,艱苦樸素,守時惜時,講求效率。

九、審美情趣

生活需要美。外在美和心靈美。

培養正當的興趣和愛好。

十、民主觀念

人民是我國家的主人。

發揚主人翁精神,做學校的主人,初步學會過民主生活。

十一、法律知識

法律是一種特殊的行為規範。

簡介初一學生需要了解的義務教育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和刑法的有關內容。

十二、法律觀念

社會生活離不開法。要知法、守法,學習運用法律武器同違法、犯罪行為作鬥爭。

初級中學《社會發展簡史》改革實驗教學大綱

教學目的和要求

通過教學使學生初步了解人類社會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的一般過程,初步認識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是支配社會發展的規律,初步懂得資本主義必然要被共產主義所代替的曆史趨勢,為逐步樹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奠定初步基礎。

社會發展簡史教學,要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所學知識來觀察與分析曆史和現實問題的能力。

處理教學內容的原則

一、以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為主線,闡述人類社會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的發展過程,注意體現生產力在社會發展中的決定作用。那種認為中國不經過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就可以越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觀點,是革命發展問題上的空想論。

二、在闡述人類社會發展一般過程時,注意不要把五種社會的依次更替絕對化,要說明某些國家或地區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可以跨越某個或某幾個社會曆史階段而向前發展,革命發展問題上的機械論觀點是不對的。對各個社會發展階段要實事求是地、全麵地、曆史地進行分析。

三、注意從曆史事實中揭示有關社會發展的基本觀點,做到史論結合,論從史出。選擇的史料要有代表性,能說明觀點。

四、本課程上冊內容以封建社會為重點,在下冊內容的教學中應該注意結合當代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實事求是地回答學生提出的新的現實思想問題。

五、正確處理好社會發展簡史同其他學科特別是曆史課、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常識課的關係。社會發展簡史課不同於曆史課,不需要全麵敘述每個國家和民族的具體發展狀況;它不同於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常識課,不需要全麵闡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狀況。社會發展簡史隻是概括地敘述五種社會的一般特點和依次更替的一般過程,幫助學生了解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編寫和使用社會發展簡史教材時,要注意同其他學科的橫向聯係,互相印證、互相促進,避免簡單重複。

教學內容要點

前言

社會發展史是講什麼的?學習社會發展史有什麼意義?

一、原始社會

1、人類社會的產生

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

人類社會是在勞動的基礎上產生的。

2、原始社會的生產

原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原始社會生產關係的特點。

3、原始社會的氏族組織和文化

原始社會的氏族組織。

原始社會的文化。

二、奴隸社會

1、奴隸社會的形成

生產力的發展與私有製的產生。

階級的出現。

國家的出現及其階級實質。

2、奴隸社會的生產和文化

奴隸製生產關係的特點。

奴隸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奴隸社會的科學文化。

3、奴隸社會的階級鬥爭

奴隸主對奴隸的統治和壓迫。

奴隸起義和平民起義及其意義。

三、封建社會

1、封建社會的形成

生產力的發展與封建製生產關係的萌芽和發展。

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建立。

2、封建社會的生產狀況和科學文化

封建製生產關係的特點。

封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指出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

封建社會的科學文化。

3、封建社會的階級鬥爭。

地主階級對農民的統治(講到封建的等級製度、特權製度和精神枷鎖)。

農民反抗地主階級的鬥爭。

4、封建社會的崩潰和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

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

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發展。

資產階級革命和資產階級政權的建立。

四、資本主義社會

1、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狀況

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特點(指出商品經濟獲得充分發展)。

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經濟危機。

2、資本主義社會的科學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