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你不可不知的能源生態雙重危機(2)(1 / 3)

困難時期頂著氣包過日子

由於帝國主義國家的封鎖,新中國建立初期石油供應十分困難,一些大中城市公共汽車用的汽油供應不足,不得已改燒煤氣。許多公共汽車頂著一隻橡膠做的煤氣包。運輸卡車更是奇特,用鋼板焊一座一人高的鍋爐,用木柴不完全燃燒生成的一氧化碳來開動。盡管這些汽車形狀怪異,不斷發出“嘭嘭”的噪音,總算在短期內解決了運輸問題。

科學決策中國摘掉貧油帽子

1955年,中央政府及國家領導人聽了科學家李四光等專家的意見,決定立足國內勘探開發中國自己的石油。這次具有戰略意義的科學決策,使中國的石油工業走上蓬勃發展的道路,為新中國成立初期工業穩定發展提供了保證。

這次具有戰略意義的決策,來源於國家領導人對科學知識和科學家的尊重,來源於虛心向科學家李四光等人請教,在掌握石油勘探開發的基本知識後,用科學發展觀高瞻遠矚地做出英明的決定,給後人樹立榜樣。

那時候,全國各地各行各業掀起支援石油行業的熱潮。中國石油工人在鐵人王進喜帶領下,徒步進入鬆遼平原的大草原中,在沒有大型吊裝設備的條件下,硬是用肩扛人抬的辦法,把幾十噸重的設備抬上鑽井平台。1960年4月14日,新中國在後來被命名為“大慶油田”的地方打下第一口鑽井。在第一口井噴出原油那一天,舉國歡騰,中國終於甩掉了貧油的帽子。

接著,在華北、遼東、湖北相繼開發的大油田,為我國經濟穩定發展提供了保證。

能源危機逼近中國

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石油供給開始有一些節餘。一些主管人員興高采烈,滿以為中國的石油滿足國內需求還有多餘。他們忽略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由於向市場經濟轉型而引起的經濟高速增長,從而帶來對能源的強大需求。

大約在1980年前,我國主管經濟和能源的某部門突然發文給全國各省、市經濟主管部門,大意是,我國石油資源豐富,已生產的石油產品消化不了,要求各地盡快把燒煤的工業窯爐,包括煉鋼平爐、鑄造用衝天爐等改成燒柴油、重油或渣油。

於是,全國各地大小廠礦聞風而動,不管有沒有專用技術,紛紛上馬。與此同時,主管部門又要求外貿部門加大原油出口,去換取外彙。但是好景不長,僅僅過了兩年,80年代初,能源消耗成倍增長,石油產品供應逐漸緊張,各行各業紛紛告急。國產石油遠遠不能滿足需求。主管部門又趕快發文:立即停止“煤改油”工程,把已經改的盡快改回來。

這樣一折騰,經濟損失無法計算。好在整改及時,才沒把僅有的一點兒國產油給燒光了。無知和愚昧造成重大決策失誤,國家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究其原因,有人說是社會進步太快,計劃跟不上變化。實際上還是管理思想遲鈍和落後,主管人員缺乏必要的科學知識和科學發展觀,缺乏全球能源戰略思考和長遠目標,造成我國能源史上一大敗筆。

反觀老牌石油大國美國,明明地下儲存著大量石油,但是不開采,把大量油井封存起來,去奪取別國的石油,甚至不惜大打出手。為什麼?因為它有科學的發展觀,它知道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用一點兒少一點兒,總有一天會用光。現在乘國際石油供應充裕,大量儲備,以備不時之需。就衝這一點,我們不能不佩服美國的精明。

幸運的是,近年來一批年輕有為的知識精英步入政壇。他們大部分具有大學本科以上水平,有的通過國外深造掌握發達國家能源管理理念。他們結合中國國情,提出許多合理可行的建議。

近年來,我國能源法頒布和能源白皮書公布,說明開始從國際能源戰略的高度考慮能源發展方針政策。它必將引導我國各行各業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上順利前進。

四、化石能源就要山窮水盡了嗎?

化石能源的使用推動了人類工業文明的發展,但目前在化石能源需求高速增長和存量極其有限的雙重製約下,化石能源日趨稀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