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政治課教學實效(1 / 2)

提高政治課教學實效

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實效性,要比其他學科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難得多。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就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等教育的過程,它比其他學科教學過程更具複雜性。首先,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由不知到知,由知之較少到知之較多,會發生新知識與舊知識的矛盾,學生已經形成的觀點、信念、習慣等,有的可能是接受了新的教育的基礎,有的則可能和新的教育相矛盾。因此,同樣的教育,在不同的學生身上或不同的情況下,就可能產生不同的甚至相矛盾。因此,同樣的教育,在不同的學生身上或不同的情況下,就可能產生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效果。其次,政治教師對思想政治課教學效果(或作用)的控製比其他學科教學效果(或作用)的控製困難得多。在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是重要的,可是其教育效果受到家庭、社會等因素的製約,當家庭教育或社會現實與思想政治課所講的觀點、理論發生矛盾時,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效果(或作用)就會受到嚴重的幹擾以至被抵消。另外,在當前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某些落後的、腐朽的東西也會隨之而來,給思想政治課教學帶來新的問題,增加教學難度。

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實效性,是一項“係統工程”,需要從教材建設、教學方法的改革到育人環境的優化等多方麵著手。本文從學校教育的角度談一點不成熟的看法。

一、不僅要使受教育者“窮理”,更要“篤行”

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過程,同樣是知、情、意、行的發展過程,即由不適應到適應和由不平衡到平衡的矛盾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最主要的是知與行。知,就是對馬列主義的基本觀點、基本理論的理解和掌握;行,就是“做”和“行動”,也就是將所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改造社會、改造自己的實踐中去,這是衡量一個人的思想覺悟、道德品質的最重要的標誌。知是行的前提、基礎,行是知的目的。任何割裂知和行的辯證關係的教育,都不可能有好的成效。無知而行,是失敗的教育;僅停留在知的教育,是一個不完全的教育,同樣也是不成功的教育。正如毛澤東同誌曾深刻指出的,“對於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要能夠精通它、應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於應用。如果你能應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觀點,說明一個兩個實際問題,那就要受到稱讚,就算有了幾分成績,被你說明的東西越多,越深刻,你的成績就越大。”當前,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成效還未達到應有的要求,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師在升學壓力的驅使下,隻能把精力放在講清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思想品德方麵的知識上,而很少對學生進行行為養成訓練。

在知和行的關係中,行(即實踐)是更有決定性意義的。因為隻有把認識轉化為行為,才能在實踐中直接體會到社會現實對他們的要求,從而擺正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才能直接體驗到改革開放帶來的深刻變化,克服對形勢看法的片麵性;才能感受到勞動的艱辛,逐步樹立艱苦創業的思想。也隻有這樣,才能加深對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總之,隻有在實踐中才能認識社會,完善自我,走上正確的成長道路。為此,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必須克服重“知”輕“行”的傾向,不僅要使學生“窮理”,更要使學生“篤行”。

當然,要讓自己“篤行”,一心一意地以馬列主義來指導自己的行動,按共產主義道德要求去做,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目前情況下,往往不是學生自覺地“篤行”,而是由教師“督”行。問題出在哪裏呢?我們認為,從學生方麵來說,除了對馬列主義理論學習存在著心理學上所說的“意義障礙”(即學生不願意接受或不理解教師所講的理論知識和提出的共產主義道德要求而出現的認識障礙),以及由於學生內心的消極體驗而產生的情感障礙外,還有兩個原因:一是惰性,由於在日常生活中養成了“不規範”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要轉入正軌,需要克服很多困難,而他們自身又缺乏堅強的意誌和毅力,往往邁不出第一步;二是偏激,有的學生認為馬列主義理論、共產主義道德要求與“自身利益”相衝突,與自己的“需要”相矛盾,特別是在市場經濟和西方價值觀的影響下,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把“利己不損人”作為自己的生活準則,講求個人實惠。據學校1991年對高中部622人開展的“社會文化與特區學生”的調查表明,41、5%的學生把“利己不損人”作為自己的信條;50、61%的學生在個人理想上隻追求“工作舒適,經濟寬裕,家庭美滿”,或“有個輕鬆而又賺錢的職業”,或“有個人的名譽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