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喀什湖
巴爾喀什湖位於亞洲中部,是一個內陸冰川堰塞湖。流經中國新疆的伊犁河,接納了大量的來自天山的冰雪融水注入巴爾喀什湖西部,占總入水量的75%~80%,而湖東部因缺少河流注入,加之湖區氣候幹旱,遠離海洋,湖水大量蒸發而使湖水含鹽量增多,因而形成了西淡東鹹的一湖兩水現象。而產生這一罕見奇特現象的原因,得從巴爾喀什湖所處的地理位置來看,該湖地處中亞心腹地帶,氣候極度幹燥,降水稀少,蒸發旺盛,本應形成內陸鹹水湖泊。
但是,巴爾喀什湖有其特殊之處。
其一,在湖泊西半部,發源於天山山脈的伊犁河自東而西注入該湖。伊犁河源遠流長,水量較大,構成巴爾喀什湖主要水源,平均含鹽量僅有1.48譯。
而湖泊東半部僅有湖東岸的巴爾喀什湖盆地與阿拉湖盆地接壤處;北岸同哈薩克丘陵毗連,是岩石高地,有古代階地的痕跡;南岸是低凹的沙地,蘆葦叢生,中多小湖沼,經常被湖水淹沒,日益沙漠化。卻沒有大河注入,其蒸發量大大超過河水補給的數量,平均含鹽量也達到10.42譯。這是造成巴爾喀什湖東、西兩半部鹹淡明顯不同的根本原因。
其二,巴爾喀什湖是一個東西狹長的湖泊。從地圖上量算,東西長約600千米,南北最窄處隻有十幾千米。這就影響湖水水體的交換,東部的鹹水和西部的淡水間無法很好地相互交流。這是巴爾喀什湖水東、西兩半部不同的又一個原因。因此,巴爾喀什湖在世界內陸湖泊中是一種十分罕見的湖泊。
伊犁河從南麵注入湖的西半部,占總流入水量80%~90%,直至20世紀末一項水電計劃,減少了河水流入的水量。此外還有卡拉塔爾(Karatal)、阿克蘇(Aksu)、阿亞古茲(Ayaguz)等小河流入湖的東部。由於西半部注入水量多,因此湖水常年自西向東流。西半部湖水清澈,東半部含鹽分較高,兩湖之間有一狹窄的水道相連。北岸是岩石高地,南岸是低凹的沙地,蘆葦叢生,中間有許多小湖沼,經常被湖水淹沒。
整個湖區屬大陸性氣候。
西部年平均氣溫10益,東部9益,年降水量430毫米。11月底到4月初湖麵冰凍。湖區地層多碳酸鹽沉積,20世紀70年代以前動物繁多,之後因湖水遭到汙染而減少。20世紀70年代之前湖中有20種魚類,有6種是這裏的特產,其餘是人工養殖的,包括鱘、東方鯉、狗魚和鹹海四須魚等。20世紀30年代起在湖中養魚,發展漁業,湖上有貨輪來往。煉銅廠建立後,巴爾喀什城在湖北岸興起。1970年伊犁河上建成卡普恰蓋(Kapchagay)水力發電站。水庫蓄水後,1970~1987年巴爾喀什湖的水位降了2.2米。湖水也日益鹽化,並遭到沿岸存放燃料庫外泄以及采銅和加工之汙染。現在大部分的魚類已禁止捕撈。湖泊附近的森林及濕地棲息地範圍也縮小了。20世紀90年代初期,並無采取行動挽救生態環境的破壞。
巴爾喀什湖區地層多碳酸鹽沉積,動物繁多,特別在蘆葦叢中有大量鷗、野鴨和鸕鶿,此外多天鵝、鵜鶘、雉和鷓鴣。野獸有野豬、狼、狐狸和野兔等。
湖的北岸為著名的銅礦帶,巴爾喀什是重要的煉銅中心,與哈薩克斯坦和中亞重要城市有鐵路連接。南岸伊犁河下遊農牧業(種植水稻、養牛)發達。1970年,伊犁河上建成卡普恰蓋水電站,水庫蓄水後,巴爾喀什湖的水文狀況有了巨大的變化。主要湖港有布魯爾拜塔爾和布爾柳托別。巴爾喀什湖中國古稱“夷播海”,一名巴爾喀什池。地處中亞腹心地帶,是位於中亞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東南部的內陸冰川堰塞湖,是世界第四長湖。它東西長約605千米,南北寬8至70千米,西部寬74千米,麵積1.83萬平方千米。湖區海拔340米,呈狹長狀,湖水很淺,平均水深6米,最深達26米,蓄水量為112立方千米。以湖中部的薩雷姆瑟克半島以北的烏澤納拉爾湖峽(寬約3.5千米)為界,把湖水分為東、西兩半:西半部廣而淺,東半部窄且深。西湖寬27~74千米,水深不超過11米,湖水清澈,顏色淺淡,伊犁河自南岸注入湖中。東湖寬10~20千米,湖水蔚藍清澈,入湖河流有卡拉塔爾河、阿克蘇河、列普薩河等河。湖區是哈薩克斯坦旅遊療養地。東、西兩端湖濱有鐵路幹線通過。湖沿岸蘊藏有銅礦和鐵礦。湖中產蘆葦和鯉、鱸等魚類。
黃果樹瀑布群
黃果樹大瀑布是黃果樹瀑布群中最為知名的瀑布,它位於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城關鎮西南約25千米,東北距貴陽市150千米。最新測量結果表明,黃果樹瀑布高為66.8米,寬達81.2米。因此,黃果樹瀑布水量充沛,氣勢雄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