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江河湖泊大觀(2)(2 / 3)

峽穀東部有處景觀叫“刀尖角”,是突出於峽穀之中的三角形半島,該地中途驟然收窄,直至成刀尖點。從刀尖角到對岸有三十多米的間隔,在1969年建有一座寬2米的小鐵橋用來溝通峽穀兩岸。鐵橋飛架在急流之上,名叫“刀刃橋”。這是一處令人心驚膽戰的最佳觀景點。漫天的巨濤從前麵撲來,萬丈巨崖都在抖動,不但壯麗,而且震撼人心。

居住在維多利亞瀑布附近的科魯魯族人,心中對維多利亞瀑布充滿了恐懼之情,都不敢靠近它。與之相反,鄰近的湯加族人則視瀑布為神物,他們每年都在其附近舉行活動。

恒河

從長度來看,恒河算不上世界名河,但她卻是古今中外聞名的世界名川。

她用豐沛的河水哺育著兩岸的土地,給沿岸人民以舟楫之便和灌溉之利,用肥沃的泥土衝積成遼闊的恒河平原和三角洲,勤勞的恒河流域人民世世代代在這裏勞動生息,創造出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印度文明。曆史學家、考古學家的足跡遍布恒河兩岸,詩人歌手行吟河畔。至今,這裏仍是印度、孟加拉國的精粹所在,尤其是恒河中上遊,是經濟文化最發達、人口最稠密的地區。恒河、印度人民尊稱它為“聖河”和“印度的母親”,眾多的神話故事和宗教傳說構成了恒河兩岸獨特的風土人情。在印度神話中,恒河原是一位女神,是希馬華特(意為雪王)的公主,為滋潤大地、解救民眾而下凡人間。女神即是雪王之女,家鄉就在對門山縹緲的冰雪王國,這與恒河之源——喜馬拉雅山脈南坡加姆爾的甘戈特力冰川相呼應,愈加帶有神話色彩。加姆爾在印度語中是“牛嘴”之意,而牛在印度是被視為神靈的,恒河水是從神靈——牛的嘴裏吐出來的清泉,於是便被視為聖潔無比了。

而根據宗教傳說,恒河之為“聖水河”乃是因恒河之水來源於“神山聖湖”。恒河的上遊在我國西藏阿裏地區的岡底斯山,岡底斯山的東南坡有一個大而幽靜的淡水湖,叫瑪法木錯湖,湖水來源於高山融化的冰雪,所以湖水清澈見底,平如明鏡。相傳,這裏的山中就是“神中之神”濕婆修行的地方,印度教徒尊它為“神山”。濕婆的妻子烏瑪女神是喜馬拉雅山的女兒,瑪法木錯湖是濕婆和他的妻子沐浴的地方,印度教徒尊它為“聖湖”,由於恒河水是從“神山聖湖”而來,所以整個恒河都是“聖水”。千百年來,虔誠的印度教徒長途跋涉,甚至赤足翻越喜馬拉雅山,到中國境內的“神山聖湖”來朝聖,到湖中洗澡,以祛病消災,益壽延年;到神山朝拜,以得到濕婆大神的啟示。

恒河是印度北部的大河,自遠古以來一直是印度教徒的聖河。其大部流程為寬闊、緩慢的水流,流經世界上土壤最肥沃和人口最稠密地區之一。盡管地位重要,但其2510千米的長度使其無論以世界標準還是亞洲標準衡量都顯得短了一些。

它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注入孟加拉灣,流域麵積占印度領土的1/4,養育著高度密集的人口。恒河流經恒河平原,這是印度斯坦地區的中心,亦是從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的王國至16世紀建立的蒙兀兒帝國為止一係列文明的籃。

恒河大部流程流經印度領土,不過其在孟加拉地區的巨大的三角洲主要位於孟加拉境內。恒河總流向是從北-西北至東南。在三角洲,水流一般南向。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曾經創造了人類曆史上著名的“恒河文明”。

印度人視恒河為聖河,曆史悠久,有著濃厚的民俗和文化色彩,即使經過千年的文明洗禮,恒河兩岸的人們仍然保持著古老的習俗。許多自古流傳的神話,使印度人民對恒河母親生起無限的懷想,烙下一個不可磨滅的情結。這一生中至少要在恒河中沐浴一次,讓聖河洗淨生生世世所有的罪孽。人們將恒河看做是女神的化身,虔誠地敬仰恒河,據說是起源於一個傳說故事。古時候,恒河水流湍急、洶湧澎湃,經常泛濫成災,毀滅良田,殘害生靈,有個國王為了洗刷先輩的罪孽,請求天上的女神幫助馴服恒河,為人類造福。濕婆神來到喜馬拉雅山下,散開頭發,讓洶湧的河水從自己頭上緩緩流過,灌溉兩岸的田野,兩岸的居民得以安居樂業。從此,印度教便將恒河奉若神明,敬奉濕婆神和洗聖水澡成為印度教徒的兩大宗教活動。

在印度教徒的眼裏,恒河是淨化女神恒迦的化身,而恒河裏的水就是地球上最為聖潔的水,隻要經過它的洗浴,人的靈魂就能重生,身染重病的人也可以重獲健康生命。每年都有眾多的朝聖者虔誠而來,在恒河水裏舉行自己重大的宗教儀式。更有甚者在恒河水裏自盡,以期洗去此世的罪孽和冤獄。於是,恒河上有時會漂浮著屍體。人們將屍體打撈起來火化後,會遵照死者遺囑將骨灰灑在恒河裏。就這樣年複一年,恒河水受到了嚴重汙染,成了印度汙染最嚴重的河流之一。可印度教徒依然我行我素,他們沐浴在此,飲用在此,卻很少中毒或者得病。不知恒河水是否因為其神聖而具有了某種自我淨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