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化”教學實驗模式探索(1 / 2)

“四化”教學實驗模式探索

一、實驗背景

在大變化、大動蕩、大洗禮的新的曆史發展時期,思想政治課教學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新矛盾。突出的矛盾是教學實效與教者的初衷相背離,學生對思想政治課往往“學而不信,知而不行”。我們認為,造成思想政治課教學低效的原因,除了社會大氣候的影響導致學生厭學外,最主要的在於思想政治課教學本身。

近些年來,許多教師用時間加汗水來應付教學,熱衷於滿堂灌、題海戰,從而導致高耗低效。思想政治課教學要跨過誤區,衝出低穀,擺脫困境,開辟全新的教學天地,出路在於深化教學改革。我們根據近幾年的教學改革實踐,逐步摸索出一種新的教法——“四化”教學模式。

二、實驗內容

(一)“磁化”是前提

所謂“磁化”,就是增強教學的吸引力。一首好歌,能使聽者耳濡目染;一出好戲,能使觀者悅目賞心。思想政治課教學何嚐不是如此。有些教師一開講,仿佛有許多看不見的磁力線把他同幾十名學生聯結在一起,師生之間便產生奇妙的“電磁感應”。我們一直認為,如果發現自己的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缺乏興趣,與其責怪學生,不如反問自己。要使思想政治課教有實效,要緊的是把學生的心“磁化”過來,使學生產生一種孜孜以求、鍥而不舍的學習欲望。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總是精心設計好小插曲:謎語、故事、名言、短詩、奇聞、俏皮話、名人軼事等,以吸引學生,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集中指向教學內容。如,教學“工業的產生”時,我們風趣地說:由於工業是從農業中分離出來的,因此在社會生活中才有“農民伯伯”、“工人叔叔”的稱呼。一句俏皮話,盡管不十分貼切,卻頗能自圓其說,學生聽後擊掌稱妙。又如,教學“資本主義國家多黨製”這一內容時,我們設計了這樣一段導語:有一個家庭,小孩很多,有丈夫前妻的小孩,也有妻子前夫的小孩,兩人結婚後又生了小孩。孩子們打架了,結果妻子對丈夫說:你的孩子和我們的孩子聯合起來打我們兩人的孩子。說到這裏,我們突然停住。從學生期待的目光中,我們覺察到他們還想了解打架的結果。我們又說:至於孩子們打得怎麼樣,暫且不論,我們想借這個例子來說明多黨製的致命弱點。西方實行多黨製的國家,不就像這個複雜的家庭嗎?我們這樣導入新課,同學們學習這一內容的興趣就濃了。大家以近些年日本政局動蕩為例說開去,課堂氣氛十分熱烈。

(二)“變化”是關鍵

所謂“變化”,就是根據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的特點,變換各種教學方法,以求得最佳的教學效果。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巴班斯基說過:“每種教學方法就其本質來說都是相對辯證的,他們都既有優點又有缺點。每種方法都可能有效地解決某些問題,而解決另一些問題則無效。每種方法都可能會有助於達到某種目的,卻妨礙到另一種目的……”。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目的、任務是多方麵的,教學過程是由許多環節組成的,不能在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使用一種教學方法。要全麵地完成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目的、任務,就必須善於把多種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從不拘泥於一種教學模式,而是力求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有時重情感的熏陶,有時重理性的分析,有時重思維的訓練。如,遇到社會熱點或學生思想上的疑點,我們往往采取討論法,以此去發展學生無限的思考力,把學生引進積極思考的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