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原理在政治課教學中的應用實驗(1 / 1)

心理學原理在政治課教學中的應用實驗

一、實驗課題的提出

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體會到,將心理學原理應用於政治課教學有利於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有利於密切師生關係,樹立教師威信;有利於教學相長,提高教學質量。

二、實驗內容

(一)政治課教學離不開心理學

心理學作為一門教育的基礎理論,其原理廣泛適用於教育的各個方麵,對各門學科的教學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政治課教學也不例外有賴於心理學的指導。

大家知道,政治課的主要任務是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教育。它有目的、有計劃地教育引導學生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問題,為學生樹立無產階級的人生觀世界觀打下理論基礎。但任務的確定和任務的實施是兩回事。怎樣才能做到讓政治教育“入耳、入腦、入心”呢?怎樣讓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都能聽懂和愛聽政治課呢?這裏就有一個研究受教育者學習規律的問題,有一個研究中學生心理活動特征的問題。我國心理學工作者曾對部份中學生進行過調查,把學生對各個學科的興趣及其原因作了統計分析。當調查學生“最喜歡”的原因時,學生回答“老師講得好”的占最大比例(占34、2%);當調查“最不喜歡”的原因時,主要原因是“老師講得不好”(占23、3%)。如果每個政治教師都能了解學生的心理和評價標準,他將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講課水平多麼重要,他也將深刻地意識到作為政治教師將政治理論同教學藝術相結合是多麼必要。

教育是生產人才的特殊產業,其特殊在於主體是人而不是物。傳統的政治課教學的一大失誤恰恰就在這裏,“滿堂灌”、“填鴨式”,強迫學生死記硬背,搞題海戰術等等,無不表現出對學生作為人的漠視。中學生接受教育,既有生理特點,又有作為人的心理特點,特別是有中學階段的年齡特點,隻有承認和掌握了這些特點,才能為科學地實施教育提供方法上的保證。從理論上講,人的行為總是與人內在的心理活動相聯係的,是辯證地統一在一起的。心理學強調,行為是人內在心理活動的直接表現。它很明顯要受個人心理活動的調節和支配。依據這些原理,不難看出由於種種心理壓力而尋短見的青少年的悲劇,以及心理測查出相當一部份青少年存在種種心理障礙的情況,無不反映出“心病”的存在。在幫助學生形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方麵,政治教師責無旁貸。政治教師隻有掌握了青少年的心理特點,才可能做到教學前心中有學生,才能在心理學原理指導下產生種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這樣的政治教學才是有的放矢,針對性強,才真正是對“人”的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政治教師的經驗與心理學原理

實踐是理論的源泉。雖然經驗不等於理論,但理論是在經驗的基礎上的擢升。有過政治教學經曆的教師多少都有一些經驗,特別是廣大中老年教師,在教書育人上自有豐富的經驗和辦法。細究起來,這裏麵就包含有不少心理學原理的內核。比如,當一位政治教師信步走上講台,麵對一個剛開始的新班時,經驗會告訴他,這節課十分重要,應當盡力上好。這種感覺是對的,它包含了心理學上“首因效應”原理,但隻有經驗的提示是不夠的,經驗畢竟是不全麵、不深刻的。一個人隻有在完全了解其“所以然”後他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從而自覺做好那件事。“首因效應”原理從理論上揭示了自身的重要性:它具有“先入為主”的性質,給人以深刻持久的印象。但是心理學同時指出,伴隨時間的推移,“首因效應”的影響會逐步下降,最後將由“近因效應”來替代。這些原理啟示人們,要搞好政治課教學,並在政治課教學中獲得學生的尊敬,從而樹立自己的威信,僅靠第一印象是遠遠不夠的,應當持續不斷地努力,才能最終使得學生心悅誠服。

三、實驗效果

心理學認為,人的表現是寫在外表上的心理符號。人的語言、舉止、表情、眼神甚至發型服飾等等無不是心理特征的折射。經驗豐富的政治教師很善於觀察學生,一但抓準學生在某種環境下的特殊心理,就可以從容不迫地采取主動姿態,化解矛盾,解決問題。有位政治教師上課改講普通話。他從學生那竊笑的眼神和表情中弄懂了學生當時的心態,便不慌不忙地舉出一個事先準備好的重要事例來講解課文中的理論。他繪聲繪色講述將學生緊緊地吸引住了,學生居然“忘”掉了老師那不規範的語音形式,漸漸地習慣了。在心理學理論中就專門論述了人的“注意中心”與“注意邊沿”的關係。當刺激的興奮點強烈地集中於人的“注意中心”時,“注意邊沿”就會出現模糊以至被人“遺忘”掉,對於一個諳熟心理學注意原理的政治教師,一定會注意創造很多具體方法來維持或轉移學生的注意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