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節 偉大工程——修複工作(1 / 1)

秦始皇兵馬俑的修複工作是緊跟著考古發掘工作進行的,是考古發掘的進一步取證階段,是一項非常科學而又嚴密的工作。修複工作通過對文物、古跡進行進一步清理和整修,不斷發現、考證、研究,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考古發掘上的不足,使發掘過程中獲得的研究資料得到進一步的驗證和補充。

大家都親自或在電視上見到過兵馬俑坑中一排排、一列列雄壯威武的兵馬俑,但是大家是否知道,在剛出土時,這些威武的兵馬俑都是東倒西歪,甚至支離破碎的?

秦始皇兵馬俑坑建造時,兵馬俑是安置在棚木之下的,坑道與坑道之間有土隔梁,用來支撐棚木。棚木上方覆蓋著席,席上有兩米多厚的土。秦人這一係列的構造設計,均是為了保護棚木下的兵馬俑。不過世事難料,由於項羽等為代表的人為破壞與不可避免的自然破壞,最終有許多棚木與隔梁已經朽毀坍塌,底下的兵馬俑也都遭了殃。考古隊發掘時,隻能用小鏟子、刷子等工具,小心翼翼地將秦俑周圍的泥土除掉,對他們做記錄、繪圖、照相,根據每個陶片所在的位置把他們組合粘接起來,以恢複其本來的麵目。

秦始皇兵馬俑的修複工作非常複雜,因為一些坑道受項羽軍隊人為損壞嚴重,有的秦俑幾乎成了一地碎片,這給修複工作造成了極大的困難。但困難並沒有使考古隊員退卻,修複工作從未停止。現在,一號坑的一千多個陶俑、陶馬已經修複歸位,組成了一支氣勢磅礴的陶俑大軍。其他幾個坑的修複工作也都得到了很大收獲。雖然尚未全部修複完畢,但也已初具規模,就連損壞最嚴重的三號坑也修複了大批陶俑、陶馬。

現在我們就來說說修複工作的具體步驟。第一步,是要設法找到陶俑、陶馬身上缺少的碎片。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陶俑、陶馬的碎片有上萬片,在眾多套片中尋找合適的一塊,簡直猶如大海撈針。有時候修複人員為了找某一塊陶片,要汗流浹背地在潮濕悶熱的俑坑中反複翻找。

等陶片收集好後,就開始進行第二步,著手具體的修複工作。在具體修複前,先要用小刀和刷子仔細除去留在陶片上的泥土,任何縫隙都不能放過。除去泥垢之後,再將陶片進行清洗,之後,放在陽光下曬幹。如果天氣不好,沒有足夠的日光,也可將瓦片放在1000瓦左右的碘鎢燈活炭火旁烘幹。待將這些準備工作做好後,按照所找到的陶片的不同性質、形狀、厚度、紋路、色澤,用環氧樹脂把它們拚粘起來。

接下來就要進行逐步粘接。逐步粘接時要格外細心,否則粘接處很容易脫落,使前麵的工作付之一炬。為了防止膠體脫落,粘接過程中會將俑體分成若幹部分進行加固。各個部分的粘接,重要的是讓陶片順著茬口由下而上逐步粘接。陶俑的雙腿斷茬處要用鋼筋作暗支撐,陶俑體腔及足踏板要用切成小塊、塗上膠的裱布平展地貼於接茬處,陶俑的軀幹裂紋處要打扒釘,用尼龍繩加固。等膠幹後,再修補俑體外表的裂紋,最後再做舊,此修複步驟就暫告一段落。

不過,再細致的修複工作者也不能保證每一個秦俑都能完全恢複如初。坑道中一些經過修複站立起來的秦俑中,有個別身體上留有一些拳頭左右大小的洞,這些洞是因為一些陶片實在無法找到,隻能留有一些“瑕疵”。但正是這些瑕疵,也提醒觀看的人了解到修複陶俑工作者所付出的勞動與承擔的艱辛。

曾經讚譽秦始皇兵馬俑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法國總理希拉克,1978年參觀兵馬俑時,數百件兵馬俑僅東倒西歪的“浮出”地麵,尚未經過修複。可當1991年他再次來到中國陝西參觀兵馬俑時,驚奇地發現千餘件兵馬俑已經威武地屹立於一號坑道中。眼前的一切讓希拉克極為震驚,不禁讚歎道:“這是一個偉大的工程!”

約旦國王侯賽因參觀兵馬俑時,更是由衷地讚譽道:“古代創造它是偉大的勞動,今天修複它也同樣是偉大的勞動。這樣破碎的古物能修得完整無缺,了不起!”

法國總統與約旦國王的稱讚並不是客氣的奉承。秦始皇兵馬俑坑中的陶俑無一不是經過修複工作者的修複而恢複昔日的神采。秦俑的修複並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有時一個陶俑要經過幾個月才能修複好,還有的用數年時間都不一定可以站起來。看著龐大的秦始皇兵馬俑展示坑,就可以想象工作人員的工作量有多麼大,在整個修複過程中,他們又付出了多少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