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三號坑是統帥一、二號俑坑的總指揮部。既然是指揮部,就應當有統帥,但是在三號坑的發掘過程中卻沒有發現統帥。那麼,當時秦國軍隊的調動大權歸誰呢?
當時調動軍隊必須要用虎符作為憑證。虎符傳說是西周時期的薑太公所發明的,是君主授予臣屬兵權、調動軍隊的憑證,其外形呈老虎的形狀,所以稱為“虎符”,也稱作“兵符”。
1973年在陝西西安出土的戰國時期秦國青銅虎符被稱為“杜虎符”,是左半個虎符,符有錯金(用金銀絲在器物的表麵上鑲嵌成花紋或文字)銘文40個字:“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才(在)杜,凡興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毋會符,行也。”
戰國晚期秦的新郪虎符,其錯金銘文也是40個字:“甲兵之符,右才(在)王,左才新郪。凡興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王符,乃敢行之;燔燧事,雖母(毋)會符,行殹(也)。”這兩個虎符的出土證實,史書中關於秦國法律的記載是可信的。秦律規定:除了戰爭時期,調動50人以上的軍隊,必須持有虎符。
根據杜虎符的銘文可以得知,如果軍情非常緊急,發出烽火的警訊,統兵的將領不必等待符的兩半相合,可以立即調兵采取軍事行動。虎符被分成兩半,左邊的歸統兵之將,右邊的由國君掌管,兩半合攏才能征調一支軍隊。虎符是軍隊指揮權的標誌,它使所有的秦軍都控製在國君一人手裏。
從三號俑坑中可以看出,秦代軍隊的指揮機關在戰爭中已經獨立出來,並且位於整個戰陣布局的西北方向。通過考古專家分析,這個地理位置有利於統帥將領觀敵布陣,製定嚴密的作戰方案,又有利於保護統帥將領的人身安全。
離兵馬俑坑1公裏左右,秦始皇就安葬在那個巨大的土堆下。作為秦國軍隊的象征,兵馬俑隻能有一個最高統帥,那就是長眠於1公裏外的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