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課改革思路探索
當前,研究如何進一步深化改革,提高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實效,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據此,湖南常德縣教研室劉建德老師探索並分析了一些改革思路。
(1)大的曆史背景變了,指導思想要明確,教育觀念要更新
當今時代是一個急劇變革和高速發展的時代。大至國際關係,小到家庭生活,無不處在深刻的變革之中。從國際關係看,隨著冷戰體製的結束,國際競爭呈現出新的特點。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處於低潮,新技術革命的浪潮席卷全世界。發展經濟,提高綜合國力,增強國際競爭的能力,理所當然地成為當今世界各國的重大課題。而經濟的發展,綜合國力的提高,關鍵在於科技發展的水平和國民素質的提高。從國內來講,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逐步建立,正在引起整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倫理道德等各個領域的一係列深刻變革。這些對於教育來說,既是一種挑戰和壓力,又是一種促進教育更快發展的機遇和動力。在這種挑戰與機遇同在,壓力與動力並存的客觀環境中,我們隻有提高認識水平,增強改革的主動性,才能根據社會發展的趨勢與要求,以戰略家的眼光來籌劃和部署我們今天的教育教學改革。
因此,大的社會曆史背景變了,我們的指導思想也應該變化,教育觀念要更新。就思想政治學科而言,當前麵臨著一個進一步深化思想政治課改革的問題。我認為在指導思想上:
首先,要明確“一個軸心”,即思想政治課的改革要圍繞“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這個軸心進行。目前,舉國上下,素質教育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片麵追求升學率已成為強弩之末。然而,從教育思想、觀念,到課程設置、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等在原有應試教育的道路上慣性很大。麵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新技術革命的挑戰,我們必須認識到:綜合國力的較量就是人才的較量,也就是國民素質的較量。就思想政治課來說,我們要培養的人才應該是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的情操和社會責任感,有社會主義覺悟和奉獻精神,有較強的競爭能力、社會適應能力、應變能力和創造能力,有競爭意識、創新意識、風險意識、效率觀念、民主法製觀念和拚搏精神,有辯證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質以及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的新型人才。從而實現人才素質的整體優化,使他們在未來社會中立於不敗之地,並有所建樹。
其次,要符合“三個麵向”,即思想政治課的改革,要符合鄧小平同誌“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教育思想。麵向現代化,一方麵是要根據現代化建設對人才的需要,使中學生在學校具備良好的道德素質、理論素質和心理素質,以便走出學校後,能夠模範地遵紀守法,能夠冷靜地觀察和思考複雜多變的社會現實問題,能夠積極投身於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之中。另一方麵,就是要改革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實現思想政治課自身的現代化;麵向世界,就是讓學生既了解國情,又了解世界;即會利用國內資源,又會利用國外資源;既會組織國內建設,又會進行國際交往,從而成為開放型、適應型的人才;麵向未來,就是要用21世紀的戰略發展觀點來指導我們今天的教學改革,我們不僅要考慮當前的需要,還要預見未來社會發展的趨勢,把現實的改革和發展與21世紀祖國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聯係起來。這樣,才能使我們在改革中,建立一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相對穩定的、科學的教材體係和教學體係。
(2)關於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改革
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調整和改革,從體係結構、範圍劃分,到組織形式,均受到主觀和客觀多種因素的製約,遵循著一定的規律。要從整體上來把握這一點,就要找準確立課程設置和選擇教學內容的著眼點。
第一,要體現《思想政治》這門課程的基本性質和主要任務,即要對學生進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基本常識和社會主義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在當前以至今後,要特別突出鄧小平同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