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珠法”教學
由甘肅清水一中王貴熙老師實驗的“串珠法”是一種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章節框題順序之局限性的教學方法。它要求教師把握教材的整體聯係、邏輯關係和結構特點,在授新課中經常溫故和延伸(即把學生還沒有接觸,但與本課內容有關的內容提前指出),並在溫故和延伸中,找出線索,區別體現內容之間的邏輯性、係統性,使分散的知識趨於集中,零碎的知識歸入係統、雜亂的知識構成條理。
“串珠法”教學是布魯姆“學科結構論”的具體運用,有利於“遷移”的順利實現。“串珠法”通過精通前後各章節的教材結構,為順利實現原理的遷移打下基礎。它不僅使學生全麵係統而又有重點地掌握了基礎知識。而且開拓了學生的認識領域,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自學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串珠法”教學的實施,需要建立在學生對教材內容全麵了解的基礎上。為此,須使學生通覽教材,在閱讀中提出可供串珠的內容,然後再行串珠。“串珠法”的關鍵在於選“珠”。所謂“珠”就是一個個具體的問題,它包括教材的重點、難點、要點和實際生活中有代表性的觀點等。選“珠”即要緊扣教材,又要 聯係學生的思想、認識和社會生活實際,恰到好處地選擇和設置具備貫通條件的“珠”。選珠精到準確,才能使串珠順理成章。而串珠就是教師或學生把精選之珠按照它們之間的內在聯係連貫起來。串珠的基本方式是敘述與圖表相結合,具體方式有以下幾類:
【順序串珠】
例:將A、資本積累;B、獲得剩餘價值;C、貨幣轉化為資本;D、勞動力成為商品:E、可變資本;F、不變資本;G、扣除工資和生產資料價值;H、擴大再生產;I、形成新商品價值等內容,按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順序排列。排列如下:
【數量串珠】
例:通過“<”、“>”、“=”符號,表示下列概念間量的關係:
【類比串珠】
例:社會勞動生產率越高,同一勞動在同一時間裏:
A、所創造的價值總量:(不變)
B、所創造的使用價值:(越多)
C、所創造的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越小)
【關鍵詞語串珠】
例:競爭在私有製條件下的作用:
A、決定資本主義再生產是擴大再生產;
B、刺激經濟和技術的發展;
C、迫使資本家改進技術和提高勞動生產率;
D、迫使資本家互相傾軋,以維持其壟斷地位。
【擴展串珠】
例:從資本主義再生產的特點出發,將其實現條件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表現、特征、實質、根源、後果層層擴展,可使資本主義再生產和經濟危機的基礎理論係統化、條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