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課“三段教學法”(2 / 2)

第二遍,了解結構,分析層次。猶如緩步其中,逐層觀景,重在“層”字。

第三遍,把握要點,記錄問題,猶如留連忘返,觀賞奇景,重在“要”字。

第四遍,前後貫通,探索內在聯係。猶如歸途回味琢磨,方知“理”在景中,重在“聯”字。以上四遍可簡稱作“全層要聯法”。

經過閱讀,學生對課文內容基本上了解了,有些問題已經弄懂。對於還沒有弄懂的問題,教師可進行適當的點撥,學生就會更認真地去聽講,從而為解惑階段奠定良好的基礎。這樣,就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二階段:解惑。

教師解惑不是給學生現成的答案,而是要打開學生的思路,幫助學生理解概念、原理,喚起學生對以往有關知識的回憶,給學生創造獲取新知識的條件。解惑也不是教師講,學生聽,而是通過提問和討論的雙邊活動,掃除學生獲取新知識道路上的障礙。解惑更不是麵麵俱到,而是從實際出發,對學生已經弄懂的問題少講或不講,要突出講重點,著力講難點。這一段所需時間的多少,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和問題的難易程度而定,一般需要15分鍾左右。常用如下幾種解惑方法:

1)層次分解法。就是對一些難點、難題,抓住關鍵詞語,進行分解化簡,層層剖析,然後概括。

例如:講法律概念,先分析第一層次,即“法律是一種行為規則”,它規定了人們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然後再分析法律這種行為規則同其它行為規則的差別是什麼,導入第二層次,揭示概念的種差。經過學生思考、討論,得出了法律同其它行為規則的差別:a、它是反映統治階段意誌的。b、它是由國家製定或認可的;c、它是由國家強製力來保證實施的。

2)劃句成分法。就是引導學生用語文課學過的語法知識來分析理解概念。

例如:講“我國的國家製度”,先讓學生分別找出這個概念的主語(中華人民共和國)、謂語(是……社會主義國家)、定語(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然後,抓住三個定語,引導學生逐個思考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什麼必須由工人階級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為什麼要實行人民民主專政?這樣,學生對“我國的國家製度”便有了全麵深刻的理解和記憶。

3)否定判斷法。概念的正確定義,都是用肯定判斷來表達的。教學時則用提出否定判斷的方法,去加深、強化肯定判斷在頭腦中的印象。

例如:講“犯罪是指危害統治階級的階級利益和統治秩序,並由法律規定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這一概念,提出:不危害統治階級利益的,不是犯罪;不受刑罰處罰的,不是犯罪;不是行為的,不是犯罪。

4)舉例說明法。講解概念、原理,必須遵循認識的一般規律,從學生的感性認識出發,這就需要采用舉例說明法。

5)對比列表法。就是對易混淆的概念或原理,通過對比列表,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幫助學生加深對概念、原理的理解。例如:對“拘留”與“拘役”、“行政製裁”與“刑罰”、“勞動教養”與“勞動改造”、“行政處分”與“行政處罰”、“罰金”與“罰款”等易混淆的概念均可進行列表對比。

第三階段:練習。

所謂練習就是使學生把閱讀、解惑階段所獲得的知識,進一步鞏固和深化,並轉化為能力。練習應根據每節課的要求,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從練習形式看,有閉卷與開卷相結合;書麵與口頭相結合;當堂與單元相結合等。從題型看:有鞏固基礎知識的名詞解釋、填空、問答、理解說明題;有培養能力的判斷改錯、辨別選擇,判斷分析、論述題。

在實際教學中,究竟采取哪種形式,才能使學生更好地鞏固所學過的知識,並轉化為能力,主要應具備以下兩點:

一是體現教材的重點和閱讀、討論階段出現的疑難問題,便於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並對知識進行查漏補缺;

二是具有典型性,以利於調動學生練習的積極性,做到舉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