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類及動物類中藥材 地鱉
地鱉蟲是野生昆蟲,以往靠捕捉為藥物來源,近些年來由於舊房翻新,油房、糧倉等木地板改為瀝青、水泥地坪以及除四害講衛生列入日常工作,使地鱉蟲失去了自然孳生場所,因此單靠捕捉自然生長的蟲子遠遠不能滿足國內藥用和出口的需要,為了廣開藥源,近年全國許多地方進行了人工飼養,取得了顯著效果,人工飼養的地鱉是可以大量繁殖的。實踐證明,人工養殖地鱉蟲是一項成本低,收益高、管理方便,設備簡單,食料廣泛,繁殖力強,適應性廣,不與糧棉爭地,不同作物爭肥,利國利己的副業項目,集體、家庭和個人都可飼養,很有發展前途。
(1)生活習性
人工飼養的地鱉主要為中華地鱉(Bupo1yphagasinensisWalker),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地鱉蟲為不完全變態昆蟲,完成一個世代要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階段,曆時約需一半至兩年半。在中國南方地區,每年4月上、中旬氣溫上升到100C以上時,開始出土活動到11月中下旬當氣溫下降至100C以下時逐漸入上停止活動,進行越冬。除雄成蟲外,其他各蟲態均能越冬。雌蟲的產卵期從5月上旬起至11月中旬止,以6~9月為產卵盛期,6月底、7月上中旬開始孵化。凡是8月中旬以前產的卵,當年11月中旬都可以孵化,8月下旬至越冬前產的卵要到翌年6月下旬或7月上旬才開始孵化。雄若蟲生長發育期約280~320天,雌若蟲約500天左右。地鱉生長發育、產卵繁殖的速度,與溫度、濕度、食物等有密切關係,它的活動適宜溫度在15~35℃之間,最適為25~35℃,如果低於0℃或高於38℃,就會引起成蟲、若蟲大量死亡。適宜的相對濕度為50~80%。
雌蟲交尾一次就能陸續產卵,未經交尾的雖亦能產卵,但不能孵化。雌蟲交尾後7天左右產卵,以後每隔4~6天產卵一次,一頭雌蟲一生可產卵鞘30~40塊。氣溫在26℃時卵需經兩個月孵化,30~35℃時一個月左右即可孵化。初孵若蟲白色,形如臭蟲,8~12天後脫第一次皮,脫皮時不食不動呈假死狀,經1~2天後恢複活動,以後每隔25大左右脫皮一次,一般雄蟲一生脫皮7~9次,雌蟲一生脫皮9~11次,長大力成蟲。
地鱉蟲多生活於陰濕的鬆土中,怕陽光,常見於潮濕溫暖和富有腐植質的紅苕窖、地窯、灶腳、倉腳及牆腳的鬆土內,柴草堆、豬圈、牛棚馬廄近旁的鬆上中,白天入土潛伏,夜晚出來活動、覓食或交尾。雌雄蟲的區別為胸背部3條橫紋的第2、3條弧成月牙形,弧角700左右的是雌蟲,弧角400左右的是雄蟲;腹部有4條橫紋的是雌蟲,6條的是雄蟲;腹末端尾須之間有一條橫紋連結的為雄蟲,橫紋離尾須較遠的為雌蟲;爬行時,雄蟲六足豎起,姿態較高,雌蟲六足伏地,姿態較低。在飼養過程中,務必根據上述特征來鑒別雌、雄若蟲,以利雌雄成蟲的搭配、交尾和殺雄。
(2)捕捉
一是捕捉野生的,二是從其他飼養者引種。
1)人工捕捉:在夜晚將地鱉蟲棲息處的堆積物輕輕移開或將其經常隱蔽的鬆土慢慢扒開,發現地鱉蟲時,即可用手或廣口瓶將其捕獲,如有卵鞘也應一起收集。
2)餌料誘捕:在大口瓦罐或其他光壁容器裏放人炒過帶香味的米糠麩皮或豆餅屑等作誘餌,將罐埋在地鱉蟲經常出沒的地方,罐口要與地麵相平,其上可放幾根稻草或麥秸,等傍晚地鱉蟲出來取食時,嗅到香味爬入罐內而無法爬出,即可將罐取出,捕獲蟲種。
(3)飼養管理
把地鱉蟲由野生變為人工養殖,需要安排一套與其生物學特性相適應的飼養設備和管理技術才能把蟲養活養好,同時通過飼養實踐,不斷加以改進,才能使人工飼養地鱉蟲逐步達到穩產高產。
飼養地鱉蟲所需用的設備,要因地製宜,因陋就簡。根據飼養蟲口的多少和具備的條件不同,設置不同的設備,有專門建房造坑的,也有利用空屋及牆角牆邊造池(坑)的,也有缸養的或櫃養的,大小不拘,形式繁多。總括起來可分為飼養缸、飼養坑(池)、地下道、飼養櫃四種。
1)飼養缸:是進行小型飼養地鱉蟲的一種飼養設備,就是家庭常用普通的缸,大的小的都可以,有裂縫的缸,隻要用石灰或水泥修補一下也能用,缸的內壁要光滑,以防止地鱉蟲外爬,一般以口徑60cm,高45cm的缸為好。初養的,因數量較少,一般宜用缸養。
2)飼養坑(池):一般砌在屋內的牆邊牆角,不占用主要場地,坑可大可小,一平方尺、二平方尺、三平方尺均可,長者10~15尺或更長一些,寬2尺,坑內再分格,坑不論大小,深度均為0.8尺左右,坑底要夯平打實,坑的四周用磚砌成,高出地麵1尺,全高1.8尺。坑的內外用石灰或水泥刷平,要求平整光滑,坑麵要用蓋。
3)地下道:地下道坑是解決飼養場地困難的一種辦法,即利用住宅內的地下,掘深0.8尺的坑道,坑底也要夯平打實,四周用磚砌成,內壁要光滑,長度可根據需要或住宅的大小而定,寬度可根據安裝的蓋板的寬度而定,每隔一塊固定蓋板,做一塊1尺左右寬度的活動地板,作喂料和檢查之用。地下道坑也可分格飼養,每天晚上睡前拿去活動板,讓地鱉蟲自由出入。這樣的地下道坑,白天照樣可以在上西行走。為了防止老鼠,螞蟻等敵害,房屋四周門縫等處的大小孔洞要嚴密堵塞。
4)飼養櫃:象多層的兔籠一樣,多層(2~6層等)立體形,形狀似櫃,所以叫飼養櫃。這是充分利用室內的空間麵積,進行大麵積飼養,解決飼養場地困難的最好辦法。在室內靠牆壁處修建多層飼養櫃,除靠牆一邊外,其它三麵或每層台底可用薄水泥板或磚砌成長方形,平麵麵積為3~10平方尺,可砌成4~8層,每層高6~8寸,每層還可以分成若幹小格,每格要留有能喂食並可通氣的活動門。
飼養實踐證明多層飼養櫃的平均溫度比飼養坑高,所以地鱉蟲的食量顯著提高,生長發育也明顯加快,因此,多層飼養櫃比一般坑養的地鱉蟲從卵一若蟲一成蟲完成一個世代所需要的時間可大大縮短,年產量也有明顯提高。
5)蜂鱉聯合飼養器:在飼養地鱉蟲過程中,如能控製適宜的溫度和濕度,就能加快繁殖,提高產量。為此,可根據地鱉蟲繁育的最適溫度是25~350C,相對濕度是70%的要求,利用蜂箱內的常溫(34~35℃)以及相對濕度為80%左右的有利條件,製備養鱉器,在蜂箱內進行聯合飼養。有瓶式孵化器、框式飼養器、繼箱式飼養器等。
瓶式孵化器:用高23cm,瓶口直徑為16cm的廣口瓶(大小以能放入蜂箱為準),在瓶蓋上穿一些透氣孔。主要用於卵鞘孵化,瓶底放入一層濕度相宜的鬆土,把由飼養池內揀出的未孵化的卵鞘放入瓶內,並與鬆土拌和,土麵加少量飼料,每周檢查1次,觀察孵化情況,將已孵若蟲取出,放在另備的飼養器內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