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類及動物類中藥材 穿山龍野生變家種技術
穿山龍即。其所含薯蕷皂甙(甙元)是合成各種避孕藥和甾體類激素藥物的重要原料,近年來用量大為增加。
一、我國穿山龍野生資源的分布和生態環境
我國穿山龍野生資源主要分布在東北的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完達山林區,華北的太行山、燕山山脈及秦嶺。在疏林及以榛子為主的灌木林中最多,溝穀兩側土壤深厚的地段生長最密,坡向以半陽坡生長最好,此時根莖生長粗狀,產量也較大,而樹冠遮蔽度較大的地方則很少。
二、穿山龍的生物學特性
(一)穿山龍種子呈棕褐色、扁平、橢圓形,具膜翅,千粒重9.55g,發芽率45%~58%,發芽溫度為20℃~30℃,土壤濕度為17%~19%,約25~28天出苗。當溫度低於10℃或高於30℃時發芽不良。若種子經低溫層積處理(1℃~3℃處理30天)可提前9~10天發芽,且發芽率可提高至88%~91%。此外良好的光照對幼苗後期根莖的生長和薯蕷皂甙的形成亦有良好的作用。
(二)穿山龍的開花與結果
1.開花
用種子繁殖的穿山龍第2年春天開花,花株率約30%。無性繁殖者當年5月開花,花株率73%,2年以上者花株率100%,且開花較早。一般從現蕾到開花需10~23天。
2.結果
穿山龍從開花到結果一般以經曆85~95天為最好,短於此時限結果者果實成熟度差。
(三)根的生長特性
1.穿山龍根係的生長活動期為3~10月,約200天左右。8~9月生長最快,無性繁殖者當年增長率為170.3%,有性繁殖者增長較緩慢。但薯蕷皂甙的含量與有性、無性繁殖無關,且不同年齡的根莖間差別不大。
2.根主要集中於土壤上層,無性繁殖者1~2年根係垂直分布15~35cm。所以要提高穿山龍根莖產量,必須根據其生長發育規律和在土壤中的分布狀況,製定有效的施肥和耕作措施,確定合理的種植密度,才能獲得較高產量。
(四)穿山龍生長適宜的溫度、水分、光照和肥力
1.溫度 穿山龍對不同溫度的適應性較強,北京地區的生長溫度為8℃~35℃,生長初期約8℃~20℃,開花結果期需要15℃~20℃,溫度增高可提前開花並加速果實生長。在休眠期則需要較低溫度,低溫有利於根莖的休眠和翌春的生長。
2.水分 穿山龍生長期適宜的土壤含水量約為15%~20%,根係多分布在土壤耕作層,垂直分布不超過40cm,且根係發達,故耐旱性較強,但在春旱地區,特別是當年無性繁殖的穿山龍,應適當澆水,這對根莖成活和生長有益。植物生長後期,澆水過多,土壤濕度過大,常引起根莖腐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