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光照 強光對穿山龍出苗及幼苗初期生長有不良影響,栽種後應以稻草和農作物秸杆遮蓋為宜,否則常引起葉片幹枯死亡。但對於後期幼苗及成年植株,良好的光照對薯蕷皂甙元的積累起良好的作用,因此,選擇穿山龍栽培地區時,必須有良好的光照。
4.土壤肥力 穿山龍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格,以中等肥力的沙壤土最好。該品種耐旱,故適宜山區坡地種植,且不與糧食爭地。
三、穿山龍的無性繁殖
1.選地整地
穿山龍在我國東北、華北和華中均適宜栽培,選地以中等肥力的弱酸或弱堿性沙壤土為宜,在土壤肥沃、土質疏鬆、排水良好的壤土上生長更好。一般需深耕30cm左右,然後整平耙細。
在比較貧瘠的地塊栽培,應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如堆肥、廄肥、草木灰等,每畝可施10~20m3。但有機肥必須充分腐熟,以防病蟲害發生。
在整地前,還要施入殺蟲劑、殺菌劑,進行土壤消毒。可用50%多菌靈,15g/m2,拌合2~5倍細土,均勻撒於地麵,淺耕10cm,以充分混勻。應在播種前15天進行,才能減少根腐病危害。
另外可用60%的棉隆作消毒劑,但需在播種前3個月進行,方法是10g/m2,與土壤充分混勻,然後整平作畦待種。
2.穿山龍的人工栽培
穿山龍的無性繁殖宜在春季或秋季進行,華北地區以3月中旬~4月初為宜,東北地區則在4月末~5月初為宜,華中地區可在2月末~3月中旬進行。春末夏初,穿山龍萌芽後可再分根繁殖。這樣雖對薯蕷皂甙元含量無明顯影響,但穿山龍根莖產量則明顯下降。
3.種莖的選擇
選擇2年生幼嫩的穿山龍根莖,將根莖的幼嫩段和中間段截為3~5cm長的小段作種莖(幼嫩部分出苗成活率最高為95.5%,中間段為89%,老根部分為45%)。小段種莖用草木灰撒拌消毒,以防栽後斷麵腐爛。大量種莖小段短時間內不能栽完,應堆放在陰涼處,上麵覆沙土,並適量撒水防止幹壞幼苗,早春夜間要覆蓋草席及塑料布以防凍害。
4.穿山龍栽種的行距、株距及深度
整平作畦待種的地塊按行距60cm開溝,溝深以5~8cm為宜,然後按株距25~30cm擺放截好的小段種莖,覆土稍壓實,幹旱時澆水。23~28天可出苗。每畝需種莖50~60kg,平均5000~5500株/畝。
四、穿山龍的采收與加工技術
穿山龍薯蕷皂甙元的含量與生長年齡沒有明顯關係,但栽培1年的穿山龍產量較低,第2年較高,第3年產量最高。采挖以每年5~6月之前為宜,此時穿山龍薯蕷皂甙元含量最高,約比秋冬采挖者高9倍左右。采挖後去淨泥土直接曬幹,炕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