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母豬分娩率的因素分析
母豬生產的目的是生產數量多、個體重大、健康良好的仔豬。在母豬數量一定的條件下,母豬的分娩率直接影響仔豬的生產數量。提高母豬的分娩率,就能提高仔豬的生產數量。
一、分娩率的概念
在通常情況下母豬的分娩率可用以下方法計算:
分娩率(%)=分娩母豬數/配種母豬數×100
根據一個豬場平均分娩率的高低,我們可以了解該豬場繁殖豬群的效率。一個豬場可以接受的分娩率指標數值是多少呢?一般認為目標分娩率:全群85-90%,頭胎母豬75-85%,經產母豬85-95%,新豬場75%。
對於因死亡、疾病或跛行導致高淘汰率的豬群來說,可用“矯正分娩率”來矯正非主動淘汰數。
矯正分娩率=分娩母豬數/(配種母豬數-非繁殖原因淘汰母豬)×100
二、影響分娩率的因素
可造成低分娩率的各種因素。一般認為,低分娩率問題是因受胎失敗或妊娠失敗造成的。配種失敗屬於常規返情,妊娠失敗是非常規返情。
(一)受胎失敗
受胎失敗是由精子未能使排除的卵受精造成的。如圖1所示,許多因素都可造成受胎失敗。受胎失敗可看成是配種後18-24天或39-45天時重新發情(常規返情)的母豬比例增高。18-24天返情與39-45天返情的比率約為5:1。這一比例高於5:1則表明發情鑒定做得非常好,大多數第一次返情都被檢出。
(二)妊娠失敗
妊娠失敗可發生在受精之後的任何時候(受精發生在首次配種後24小時的時候)。如果妊娠失敗發生在妊娠35天之前,那麼死亡的胚胎通常被機體吸收,因而妊娠失敗可能看不到。受精卵形成的胚胎在最初12-14天內,是自由漂浮在子宮內的。到妊娠12-14天左右時,胚胎適當分開排列在整個子宮中,並且開始在子宮內表麵附著。附著的過程要到受精後28天左右完成。因此,建議在妊娠3-28天之間不要對母豬進行混群或轉群。
妊娠失敗可看成是非常規返情增加。常規返情與非常規返情的比率應為5:1或更高。可將21天返情數加上42天返情數然後除以非常規返情數而算出這一比例。因此,每5次受胎失敗,就有一次妊娠失敗的情況。
三、影響分娩率的主要因素分析及措施
(一)公豬因素
1、使用過度:公豬使用過度的直接後果是公豬的精液變稀,不成熟精子比例升高,精子密度降低。從而獲能精子減少,降低受精能力,造成配種失敗。因此公豬每周使用次數應在3-4次或更少一些,具體情況視公豬的月齡而定。
2、繁殖障礙:公豬繁殖障礙主要體現在公豬生殖器官異常發育。雖然在公豬選擇時,隱睾、單睾已被淘汰,但是陰莖短小等因素往往不容易發現。從而造成配種時精液不能到達受精部位,造成母豬不能受胎。有些皮特蘭公豬就很容易發生此類現象,從而造成母豬不能受胎。解決這類問題的辦法是通過檢查精液發現並淘汰不能產生正常精液的公豬,對陰莖短小、精液質量正常的公豬采用人工授精的方式配種。
3、疾病:有很多疾病可危害公豬的精液質量和性欲。細小病毒病、乙腦病毒病、藍耳病等均可嚴重影響公豬的精液質量。
4、溫度:環境溫度過高(>30℃)會降低公豬的性欲和精液質量。夏天,高溫對公豬的影響是人所共知的,其直接後果是公豬精液中死精子的百分率提高,從而使受胎率降低,還會影響到窩產仔數。因此早晚涼爽時配種是較好的選擇,一般在早晨6點前,晚4點以後進行比較合適。
5、營養:公豬營養不良會降低性欲、精子質量和射精量。精子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此過程大致需要60天的時間,所以精液中精子的質量與60天時公豬的營養和此後的營養情況有較大的關係。因此,準備60天以後使用的公豬,從現在起就必須加強飼養。
(二)母豬因素
1、疾病方麵:有多種疾病會降低母豬的繁殖力和受胎率,如鉤端螺旋體病、豬細小病毒病、豬繁殖和呼吸綜合征以及尿生殖道感染(大腸杆菌感染,鏈球菌感染,棒狀杆菌感染)。因此預防和控製這些疾病是提高分娩率的重要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