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向世界的觸角
1984年9月22日,邁克爾·艾斯納和弗蘭克·韋爾斯正式上任,分別擔任迪士尼工作室的董事長和總裁。艾斯納上任時,迪士尼工作室正處在內外交困的危急時刻。小羅伊對新上任的艾斯納和韋爾斯提出兩個要求:一是管理好工作室,保證工作室不被收購或低價賣出;二是必須盡快振興迪士尼公司的動畫電影。
艾斯納加入迪士尼工作室後,還帶來了他在派拉蒙電影公司的親密夥伴弗瑞·卡森伯格。他在1975年來到派拉蒙公司,成為巴裏·迪勒的助理。他精力旺盛,很有想法,很快被提拔為派拉蒙電影公司的主管。艾斯納接手的迪士尼工作室散漫低效,恰好卡森伯格擁有的旺盛精力和雄心壯誌是迪士尼最缺乏的,也正是艾斯納最需要的力量。以前,卡森伯格把上司艾斯納視為傳奇人物,對於艾斯納的邀請,他義無反顧地追隨,很快就來到了迪士尼工作室。
艾斯納、韋爾斯和卡森伯格三人完美的組合,揭開迪士尼工作室的複興序幕。
20世紀80年代,迪士尼動畫部已經成為整個工作室的“雞肋”部門,留著沒有利潤,裁了可惜,艾斯納打算關閉該動畫部門,集中優勢主攻真人電影。這個建議遭到了小羅伊的堅決反對,因為這是沃爾特和羅伊共同辛苦創立的,該部門不僅是用來掙錢的,而且是迪士尼的心髒和靈魂,是迪士尼家族不可或缺的根基。一直以來,小羅伊都把振興迪士尼動畫當做一項特殊使命,裁掉動畫部,小羅伊絕對不允許。
小羅伊和艾斯納進行了協商,兩人達成了協議:真人電影和電視部門由艾斯納、韋爾斯負責,動畫部門由小羅伊和卡森伯格負責。卡森伯格認為動畫是迪士尼吸引人的特色所在,要堅持此特色才有出路。小羅伊看重了他的銳氣,於是把他安排在自己身邊,共同為振興迪士尼動畫而努力。
小羅伊是迪士尼動畫部的“精神領袖”,他有一雙發現優秀人才的眼睛。彼得·施奈德曾策劃過洛杉磯奧林匹克藝術家的藝術節目,小羅伊發掘了這個管理天才,聘用他到迪士尼動畫部,負責具體事務的管理。施奈德上任後,巧妙地解決糾紛,協調工作,同時解決了動畫部內部嚴重的內耗問題,使得動畫部的製作周期明顯縮短,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貝克街的巴茲爾》是英國作家伊娃·蒂塔斯的小說,這個故事構思精妙,引人入勝,分明是“老鼠版”的福爾摩斯探案記。小羅伊和卡森伯格很喜歡這個劇本,動畫部立即投入製作。
最後,艾斯納把《貝克街的巴茲爾》改名為《妙妙探》。之所以改為這個名字,是因為他覺得英國作家筆下的“巴茲爾”太英國化。這是迪士尼首次大量采用計算機動畫製作的電影。艾斯納把他在派拉蒙電影公司的經營理念帶到了迪士尼公司,他有一個從來不會放鬆的基本原則,就是削減預算,控製成本。他竭盡所能地控製《妙妙探》的成本,最終耗資1400萬美元製作完成。
1986年,《妙妙探》首映,取得了很高的票房收入,達到3800萬美元,這完全出乎艾斯納的意料。影片的成功有重大意義。首先,平息了以前想裁掉動畫部的一些人的想法,讓大家看到了動畫部不是迪士尼的“雞肋”。其次,艾斯納自己對動畫界有了更深入、更直觀的了解,態度也因此轉變了,接下來會全力以赴地支持迪士尼動畫的複興。
當艾斯納決心複興迪士尼動畫後,他不像小羅伊那樣對動畫部采取保護措施,而是開始大規模地裁員,裁掉一些濫竽充數的動畫家,同時從派拉蒙公司挖來一些身懷絕技的人才。他還對動畫部進行了徹底的調整,改變了以前從構思到情節再到製作都由動畫家說了算的模式,采取分離創意部門和製作部門,讓整個製作流程更像一個工業化生產線。動畫部在艾斯納的管理下,有條不紊地運行著,經過大調整之後,迪士尼動畫片一部比一部精彩,動畫部從根本上獲得了新生。
同年,美國廣播公司負責人倫納德·戈登森買回了每周黃金時段播放沃爾特·迪士尼係列節目的權力。這套節目就是自1983年已經停播的迪士尼樂園係列節目。戈登森認為艾斯納為人隨和,舉止溫柔,微笑憨厚,很適合上電視鏡頭,於是讓艾斯納得到首次上電視的機會。在沃爾特去世後的最初20年中,艾斯納似乎是迪士尼電視節目第一主持人的最佳人選。
複興之作:“兔子羅傑”
米勒時代曾經根據小說《誰審查過兔子羅傑》進行改編,采用了真人與動畫相結合的模式拍電影,艾斯納和卡森伯格對這種電影形式很有興趣,於是便想邀請大導演斯皮爾伯格來製作“兔子羅傑”係列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