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她身上,看到了我當年的影子。我也是從小就喜歡寫作,小學3年級時,寫了《趕集》一文,有一千多字,寫了整個趕集的過程,集市上的各種商品分布、買賣場麵,得到老師表揚,從此興趣倍增,看到、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包括用英語寫文章、用學過的一係列曆史史實證明西藏自古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駁“讀書無用論”等,到了大學就寫經濟論文和散文、信件,參加工作後就寫農機市場形勢分析預測文章、企業經營管理文章、時政評論文章和散文,一直到憑借寫作的優勢通過公開招考進入省委宣傳部工作。所以,我感覺以孟祥寧同學的寫作功底、悟性和勤奮,持之以恒,肯定能寫出文學創作的新天地,寫出她人生曆程的新風采。
祝孟祥寧同學學習進步,文學寫作上湧現更多好作品。
從她身上得到啟發,我感覺,別的同學們,也可以以寫作的方式,Hold住自己青春飛揚的心路曆程,為文學創作、為自己的人生,增添一份寶貴的財富。
七絕·讚少年作家孟祥寧
劍舞聞章
?????????? 壬辰初月,由河北省散文學會、省市作家協會舉辦的孟祥寧作品研討
??????? 會在石家莊市凱旋金悅大酒店舉行。
一
花季少年靚麗行,陽光自信展輕盈。
祥和寧靜鳴聲遠,三部新書助早成。
二
蝶飛蜂舞日新晴,花季少年靚麗行。
波動風搖無限景,抒情達意寫心聲。
三
學業優良磨礪精,潛心創作誌欣誠。
放飛希望圓長夢,花季少年靚麗行。
?
????????????????????????????????????????????????這注定是個新時代
阿平
一陣微風吹來,抬眼望去,冬青的葉子真綠啊!細細觀察,發現一些舊的葉子,依然綠著,卻被更新的葉子替代,舊的隻好落在了地上。這就像80後,不經意間就這樣過去了。
這注定是個新時代。不管你做好沒做好準備,該來的已經來了。
90後女孩孟祥寧就這樣甜甜美美,一臉陽光地站在那裏。
春天來了,她就站在春天裏。
我打開孟祥寧的《希望你不要知道,知道也請你忘掉》、《曬曬自己發黴的心》、《健忘症》、《750分把青春變成750歲》四篇小說,透明的語言,飛揚的青春,一切是令人熟悉的,但對我又似乎有點陌生了。仔細一想,離開校園有些年頭了,但校園的一些情情景景又似乎非常熟悉。
我的青春畢竟在校園裏開過花,盡管這花今天看來,開的不怎樣。但我還是喜歡開花的青春。“希望你不要知道,知道也請你忘掉”。讀著這樣的句子,我會心一笑,多好的孩子,多好的句子,多好的小說。
為了更好地接近孟祥寧小說的本質,我們需要靜靜地沉下去,繞到文字背後,去看這個陽光的、略有點倔強的女孩,看她自顧自地在陽光下跳躍著,行走著。也許她隻顧前行,有時竟忘記看一下四周的人群,這就像一個鋼琴演奏家,她把自己的鋼琴擺放在劇場的角落,然後演奏起來,別人聽的懂聽不懂,是別人的事,對於她來說,生活裏有陽光,可以演奏,這,已經夠了,換句話來說,就是我要一路成長。
成長就是風景,就是一種文本,一種看似熱鬧,其實獨立的文本。她的小說就是這樣的呈現。我們知道一種生活狀態必然會影響一種寫作姿態,作為一個內心有著豐富方法的重點中學的優秀學生,她寫點什麼,有時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標本意義。
這方麵,80後的一些暢銷作家已經說明了這個道理。
就目前而言,90後,還隻是一些小草,一片春天的小草,柔軟但力量強大,多大的石頭都擋不住她。
這是我期待的。
這是我推薦她的原因。
什麼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 讀孟祥寧小朋友《我的初中生活》有感
文/穀嶽峰
????????? ?節前的一日,接到了文友孟勝利久違的電話,說他有東西要送給我。
??????? 聽到老孟的聲音可真的是令人詫異的事兒,因為這哥哥早在N年之前,就從一個天天用酒肉“炮打”兄弟們的文學圈交際高手一夜之間(就這感覺,突然的)變成了吃茶學經的居士了。
?
??????? 當時,其實挺不解的,懷疑這家夥受了啥刺激。但是,當手上捧著他家千金孟祥寧小朋友的《我的初中生活》翻閱的時候,才一點點悟到了老哥哥這些年的一番用心良苦。
??????? 正如孟祥寧自己在書中交待的一樣,這丫頭一直學習成績蠻優秀的,從來沒有跌出班級的前五名。按道理說像這樣的一個小朋友是沒有多餘時間研究寫作並且發表大量的文字的,甚至於還在16歲時候加入了河北省作家協會,成為河北省最年輕的省級作協會員!
?
???????? 在這本書中,你隨處可見國學給予孟祥寧的滋養與影響,當然還有現代流行音樂的元素夾雜其中,不管你是否願意討論這個問題,九零後文學青年已經用他(她)們的文字告訴我們:一個嶄新的時代已然來到我們的麵前,讓你不得不麵對,不得不思量。
???????? 我曾經在無意中看到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校長王定新先生的《走進人文的教育:對新世紀我國基礎教育價值取向的思考》,他在文章中明確提出“反思我們的教育,走過的是一條忽視人性追求的‘不見人’的教育路徑。在新世紀裏,要使教育真正涵蓋學生的生活、生命、人性、價值諸層麵,最終塑造出具有健全人格和主動發展精神的人,我們就必須——走進人文的教育”的呼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