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報告訪談結果時要誠實、準確和公正。
探查性訪談的最後階段是準備必需的報告或報道。回顧通過一次或多次訪談得到的信息或觀察資料,看看這次訪談是否獲得了要達到目的所必需的信息。這意味著要回憶與受訪者的交流、閱讀筆記,還要聽錄音看錄像。你可能必須從成百上千的語句、陳述、事實、觀點和感想中,過濾出那些最重要的東西,加入到你正在整理的報告或報道中。可能有必要與其他信息源核對信息,特別是在懷疑受訪者給出的信息不準確的情況下。
一旦你確認了訪談階段獲得的信息,編輯工作就開始了。如果報告是用於公開出版或傳播的、逐字記錄的訪談,那麼就要檢查是否存在語法錯誤、發錯音的單詞、髒話以及一些難懂的行話或俚語,還有習慣性的語氣以及口頭禪等等,還有重複的陳述、長而散亂的解釋以及一些明顯的無意識的口誤,諸如此類的都應加以刪改。讀者或聽眾可能會喜歡有瑕疵的報告,但是訪談雙方可能會因此很尷尬並有失威信。這樣與受訪者之間的關係就可能會被破壞到無法修複的地步,並且威脅到將來的訪談。
為使讀者或聽眾對訪談各方有一個清楚的了解,在報告前麵寫個類似編者按之類的東西也許很有必要。整理對相關問題的表述以使答案更切題更有意義。當需要從筆記或記憶中引用原話時,應力求準確。不要編造某些話並標明其出自受訪者。確保報告中包含一定量的限定詞。既不淡化也不誇大受訪者的觀點、態度、意圖和承諾。確保提問和回答都是在相應的語境中得以報告。
準備報告或報道的技術操作步驟不在本書範圍之內(本章的最後會介紹這方麵的資源),但是這裏有一些預先的提示:
●記住你認同的基本規則以及哪些信息不做記錄。
●違背協議會傷害雙方之間的關係並影響以後的訪談。
●要有耐心。
●做假定要謹慎。
●對每個事實和解釋說明都要力求準確和公正。
●仔細檢查原始資料和相關陳述。幾年前,杜克大學的前任體育評論員泰德·曼恩(Ted Mann)在早報上驚奇地發現了自己的死訊。這件事的起因是,記者的一個在營救小組工作的朋友告訴他,泰德·曼恩已經死了。記者打電話去曼恩家核實,接電話的女人說:“曼恩先生不在,他已經走了。”記者假定這種表述是對死亡的委婉說法,並且這個女人證實了曼恩的死訊。他根據這個錯誤的假設寫了訃告⑨。泰德·曼恩非常感激所有的對他的讚美,以及人們談論的關於他的美好的事情,但前提是首先刪掉那些失實的報道,強調他還活得好好的。類似的事件在中國也屢有發生。更值得注意的是,追求新奇的新聞記者往往根據自己的主觀臆斷,在獲取了一點新聞線索之後(而不管是一手的還是二手的),就從想象的邏輯出發來編寫故事,而忽略了對基本事實的求證過程,造成了虛假新聞滿天飛的現象。這也最終導致了新聞界社會公信力(或者說對訪談者信任度)的下降。所以,以上原則是任何訪談都必須堅持的。
探查性訪談中的受訪者
訪談類的書一貫都將內容集中在訪員身上,因為大部分讀者和學生都想學習怎樣有效地進行訪談。但是,我們所有人做受訪者的機會至少和做訪員的機會一樣多。那麼,讓我們轉移注意力,成為在訪談中更有成效的受訪者。
去了解訪員,就像訪員了解你一樣。
準備工作
在參加訪談之前,簡要而全麵地了解將要討論的主題,包括最近的大事件、意外事故、爭論、創新發明、決議和法律。你在這些事情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確保你理解自身所在機構的政策、定位和其中的複雜狀況,明確能在多大程度上擁有代表你所在機構說話的權利。在相關的主題上,有沒有一個知識更淵博或更權威的人更有發言權?更應該成為受訪者?盡可能地全麵了解訪員,包括年齡、性別、種族、教育程度和培訓狀況、特殊愛好和經曆。訪員對你、你的組織、你的職業和即將討論的主題的態度是怎樣的?
●友好/敵對
●信任/懷疑
●合乎禮儀的/不拘禮節的(正式/非正式)
●感興趣/不感興趣
不要假設訪員在某一領域沒有專業知識。例如,有些記者有工程學、管理學、經濟學或自然科學學位,或者在能源、艾滋病或對外政策等領域具有很高水準的專業知識;患多動症的孩子的母親可能會成為多動症方麵的專家;一個神職人員可能在進入神學學校前曾經是警察。訪員在公正和誠實方麵的聲譽如何?這個訪員具有哪些提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