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在研究廣義相對論時,連續搞了幾年卻進展不大,成果甚微。仔細查找原因,方才發現自己在大學讀書時,忽視了對數學的學習和鑽研,因此這門基礎知識的底子較差。為了研究成功廣義相對論,他隻得擱置起眼下的研究工作,重返學校再次補習了三年的數學課程。
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也有類似的教訓。他在自學高中課程時,時常犯急躁病,一個勁地加速,結果所學的知識成了“夾生飯”。這個教訓使他領悟到:片麵求快不符合讀書的辯證法,必須循序漸進。後來,他就寧肯比在學校裏學得慢些,練習做得多些,用五、六年時間才學完了高中課程。看起來高中課程學得慢了一些,但因為學得紮實,所以給後來學習大學課程帶來了方便。到清華大學沒多久,他就聽起了研究生的課。
智慧小課堂:
學習,一定要循序漸進。“愛因斯坦補課”和“華羅庚的夾生飯”就是兩個典型的例子。古人雲:“學者觀書,病在隻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向前,愈看得不分曉,不若退步,卻看得審。”這是很有道理的,就是說,學習、讀書要紮紮實實,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有時還要頻頻回顧,以暫時的退步求得紮實的學問。學習正如上台階和吃板一樣,一步跨十個台階和一口吃成胖子都是做不到的。我們隻有根據知識的內在邏輯程序,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學習,才能真正學到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