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遊老樂山尋覓楚長城
從朝陽的山坳裏的竹林進老樂山,一踏進去便覺著了風雅和高潔。竹林好大一片,遠遠望去,一大團青雲似的,不知是竹靠了這山而蓊鬱,還是山傍了這竹而峻拔。忽而有縷縷輕柔的煙霧從竹林深處升起,逐漸漫延開去,漫過竹林,沿著山坳和山脊向山頂漫去……
清晨的煙霧是從竹的根部升出的。這竹是極普通的老樂山竹,但根沃而本固,體直而節貞。可別輕看了這片竹林,如果用心,你不僅會沉浸到王維“獨坐幽篁裏,彈琴複長嘯。林深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的絕妙意境裏,還會體味到鄭板橋“一陣狂風倒卷來,竹枝翻回向天開。掃雲掃霧真吾事,豈屑區區掃塵埃。”這唯有竹才具有的撥雲掃霧、驅塵逐埃的正氣與力量。
挾霧前行,透過越來越濃的山霧,我見到半山腰矗立著一座筆直的古塔,像一柄意欲刺天的長劍。近前來看,塔身滿是斑痕和煙塵,不見經傳,據說是唐塔。塔裏一定凝聚著許多動人的故事吧。這兒名叫“塔兒彎”,也一定是因這塔而來。“塔兒彎”的山腰裏蜿蜒著一條曲折的古長城,由石塊和石片堆壘起來,據說是楚人建的。楚人曾在這裏和敵人廝殺過;唐李塑雪夜入蔡州時曾在這裏屯過軍;民國時期農民起義軍首領白朗率領82名義軍戰士和北洋軍閥張敬堯的2000圍剿大軍在這裏血戰五天五夜,最後突出重圍……硝煙散盡了,呐喊沉寂了,恩怨隨著這縷縷山風化成霧、化成氣飄散得無影無蹤。我踏著腳下的路,像踏著一段沉甸甸的千年曆史,踏著幾經滄桑的多情而冷漠的歲月……
我站在楚長城邊尋覓著悠久的曆史。霧中的長城隱隱約約——曆史是這樣的神秘、含蓄和不可琢磨。沿長城走了下去,“嘩啦”!長城竟倒塌了一截——曆史也是這樣的脆弱和不堪一擊嗎?我忽然明白了:真正的曆史流傳在民間,埋藏在泥土,隱藏在森林,凝固在山嶽,彌漫在星空,流淌在江河,怒吼在呼嘯的大海之中。
一路登頂,兩旁的景色在霧中影影綽綽,別具風姿。在山頂古人留下的殘破山寨邊稍作盤桓,我便伴了山霧,沿著十八盤下山。蜿蜒的十八盤道邊長滿古柏、幽竹和金黃的山菊花,宛若一條金龍;山霧順著漫卷下來,攜著露珠、山風和遍山的幽香,仿佛一條銀龍;沿十八盤潺潺而下的是一股清醇的泉水,叫“九曲飛瀑”,諧和著鳥語、泉鳴的韻律,恰似一條玉龍。我就這樣裹著霧、聽著泉,九曲九彎地走出山來,回首望去,暮色中老樂山雲霧依舊,滄桑歲月、曆史遺跡、不老風光,一切似乎都在這無盡的繚繞雲霧中靜靜氤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