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斷現代“愁絲”(1 / 3)

割斷現代“愁絲”

心理疲勞的防止和消除,能讓一切——變得更美好我是一名事業單位的幹部,長期從事行政工作。由於工作頭緒多,任務較繁重,我思想緊張,思維遲緩,情緒低落,並且帶來工作效率降低,出錯率上升等現象。我大概是患了心理疲勞症。該如何防止和消除心理疲勞症?心理疲勞是影響工作和學習的主要因素。要防止和消除心理疲勞,主要通過心理調節,可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

(1)明確活動目的。無論從事什麼活動,首先要弄清活動目的,並確立行動的小目標,這樣才能了解活動的成效,使自己不斷獲得激勵,以便維持較高的興奮水平。有些工人在工廠裏工作了許多年,還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在整個生產過程中起什麼作用。其實隻需上幾堂課和參觀一次整個工廠就能使他了解自己的工作在生產中的作用。工人一旦明確了工作的意義和價值,就能增強他們的自豪感,增強工作動機和對單調工作的忍受力。

(2)培養活動興趣。興趣的形成與大腦皮層的興奮中心相聯係,並伴有愉悅的積極情緒體驗。人們對某一事情培養出濃厚的興趣後,強烈的求知欲和工作熱情便會使人再也不感到它是望而生厭的了,甚至可以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

(3)使活動豐富化。枯躁、單調、重複性的工作和學習,易使大腦皮層產生抑製。例如從事持續單調操作的工人,大多數在上午上班後一小時和下午上班後半小時就開始進入心理疲勞狀態,工作效率逐漸下降,而這時正是一天工作中體力最佳的時間。這也說明單調活動給人們心理上造成的疲勞和對工效的影響,遠遠先於和大於生理疲勞所帶來的影響。活動豐富化可以減少單調感和厭煩感,使工作成為人們的一種享受和需要,而具有內在的激勵作用。豐富化的主要之點是在工作中增加更有興趣和更有挑戰性的內容,通過工作發展個人的成就感和創造力,這樣,工作中的單調感和厭煩感便自會減少。改善工作環境對諸如噪音、照明、顏色、音樂等因素予以適當的重視,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減少從事單調工作的厭倦情緒。

此外,合理地安排工作和學習,進行積極的休息,保證充足的睡眠,加強營養,保持健康,適度的運動等都是預防和消除心理疲勞的科學而有效的方法。

煩惱太多防斷腸——生活中煩惱的防治我自認為我遇事想得開,生活得無憂無慮。可最近不知怎麼了,煩心事時常繞心頭,甚至幹任何事情都打不起精神來,我該如何消除生活中出現的煩惱?煩惱是指雖然知道自己和自己的周圍環境有問題,但不知道解決的方法,或即使知道了解決方法卻不能實行,而產生的一種不愉快不穩定的情緒狀態。生活中誰都有過煩惱,從某種意義上講,人的一生就是產生煩惱,克服煩惱,又產生新的煩惱的一生。因為生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喜怒哀樂的總和。有喜有樂,就必然會有怒有哀。“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生活中的痛苦和悲傷,有些是自然規律決定的,如生老病死等;有些是客觀生活規律所決定的,如悲歡離合、生活條件的起伏變遷等;有的則是人人都會碰到的各種摩擦、糾紛、失意,如此等等,都會使人不愉快,甚至產生極大的煩惱。

雖然在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沒有煩惱,但煩惱的多寡、煩惱時間的長短、煩惱程度的深淺及擺脫煩惱的速度卻是不同的。我們不能采取“一醉解千愁”的方法去逃避現實,而要正確地對待它,把煩惱降低到最小程度,而且可以使煩惱轉化為歡樂。消除煩惱的方法有:

(1)對症下藥法。這種方法是針對煩惱產生的原因,暫時加以解除。煩惱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美好的願望不能實現,在生活中發生事與願違的情況。因此,為避免煩惱,在確定自己的願望時,要實事求是,對自己不要估計過高,要有自知之明。不要確定那些經過自己努力也無法實現的目標,免得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煩惱越重。煩惱發生後,對症下藥提出解決的辦法,譬如因人際關係不好而煩惱,就要分析和他人關係不好的原因,不要以為責任都在對方,自己沒有責任。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自然可與他人搞好關係。不要回避使你煩惱的事情,要正視煩惱之事,平心靜氣地去考慮,積極努力地去解決。對所能預料的事,確定一個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對不能預料的事,做好思想準備,以飽滿熱情和充分信心去迎接它。

(2)轉移注意法。就是不把眼睛隻是盯在自己的“傷口”上,而把注意力轉向其他事情或新事物。煩惱的事總是在腦際纏繞,使你無法擺脫。這時,你可以轉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使惱人的事情在頭腦裏淡漠。例如當你陷入嚴重的煩惱時,應有意識地換一換環境,看看電影戲劇,逛逛公園,或適當地向親人和好友吐露,都可以減輕煩惱造成的壓力,使心情好受一些,甚至使心情平靜。

(3)“合理化”法。就是尋找煩惱事情發生的“合理”原因,以補償和減輕心理上的損傷。因為那些引起煩惱的不順心、不愜意的事,僅僅是我們生活中的一小部分;而在我們的生活中,卻有那麼多歡樂和幸福的事情,我們為什麼不去注意它們,而要對自己的一些創痛念念不忘呢?在煩惱襲來時,總覺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倒黴的人,誰都比自己強。其實事情並不完全是這樣,也許你在某一件事上是“倒黴”的,但你在其他方麵依然是很幸運的。與那些最不幸者相比,你可能還是一個十分幸運的人。而且生活中有些痛苦和磨難並不都是壞事。一帆風順、事事如意的生活,往往使人安於現狀、耽於享受;而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難,卻能使我們受到磨煉和考驗,變得堅強起來。“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痛苦和磨難,不僅會把我們磨煉得更堅強,而且也擴大了我們對生活的認識範圍,使我們對生活的認識更加深刻。

心中永遠的朝陽——愉悅心情的營造

“我曾擁有過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有丈夫相伴,愛女相依,其樂融融。可自從我們的愛女患重病以來,我時常長籲短歎,愁眉苦臉,甚至整天憂思恍惚,常以淚洗麵,痛苦異常。我該怎麼辦?憂愁,是一個人麵臨不利境遇時,對於目標難於達到、需要得不到滿足所產生的一種不愉快的情緒體驗。它是一種沉重的精神壓力,主要指對現狀或未來前景的擔憂、苦悶、發愁。年輕人雖然生活樂觀,但憂思愁緒也會不時來“造訪”,帶來情緒上的不快和精神上的幹擾。

由於憂愁產生的原因以及個人的情緒修養不同,對逆境的態度及心理承受力也不同,因而憂愁的表現方式和程度也就不一樣。有的人憂傷時終日沉悶,不聲不響;有的則長籲短歎,愁眉苦臉,嚴重的則會整天憂思恍惚,以淚洗麵,痛苦異常。

憂愁,尤其是長期的過度憂愁以人的危害極大:長期鬱鬱寡歡者在生理上會導致內髒器官功能及內分泌係統功能的失調,造成氣血不和,身體消瘦,嚴重的會導致諸如神經衰弱、抑鬱症等病變;心理上,憂愁是一種盲目的自我精神折磨,易使人自憐自愁,自卑焦躁,性情孤僻,還易使人膽怯、懷疑、妥協、逃避、自暴自棄,胸無鬥誌,使人反應緩慢,注意力不集中,神思恍惚,嚴重影響正常的工作效率和生活秩序。所以長期過度的憂愁無異於精神鴉片。

年輕人如初升的旭日,應敢於並善於與命運抗爭,盡量擺脫無益的憂愁,其方法如下:

(1)培養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和良好的個性品質。年輕人應對生活充滿信心,意誌堅強,不要患得患失,過分敏感,多愁善感,自尋煩惱,對於生活中的挫折、失敗也應持樂觀態度,不輕易被困難壓倒,樂觀、開朗的微笑常常是憂愁的最佳“止痛劑”。

(2)針對致憂的具體原因,找出切實有效的解除方法“對症下藥”。憂愁的根除僅靠盲目的樂觀是不行的,還必須采取措施,改善條件,加倍努力,爭取改變現狀。

(3)采取一定的心理調節法進行暫時控製。如用自我暗示:“隻知發愁最無用!”來強迫自己不要沉入憂愁之河,望洋興歎;還可以用情緒轉移法,環境轉移法等引發自己的積極、歡樂情緒的產生,如唱唱歌,與好友聚會、打一會兒球等都可適當淡化憂思愁緒。

(4)確定合適的人生報負水平,要求不宜過高,也不能過低。

(5)注意加強體育鍛煉,培養廣泛生活興趣,開闊視野,擴展胸襟。

總之,我們提倡積極有效的消愁法,切忌消極回避的做法。英國作家薩克雷有句名言說得最好:“生活是一麵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它哭,它就對你哭。”所以,還是笑比哭好!

風物長宜放眼量——勸君牢騷勿太盛

“我是位中年人,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稍有遇到不滿之事,總愛說說道道,抱怨責怪一番。在別人看來,認為我愛“發牢騷”,我該如何避免牢騷?牢騷,就其實質來說是一種怨氣,是人們對不公平、不合理事物的不滿或對自己需要未能得到滿足的一種不愉快的情緒體驗。發牢騷一般要采取向人傾述、抱怨的方式,來表達心中的不滿和發泄滿腹的氣憤,以求內心得到一種平衡和滿足。發牢騷的具體方式很多:有背地裏報怨,也有當麵的直接挖苦;有表達委婉、含蓄的指責,也有過分的攻擊、謾罵。

發牢騷本是我們生活中常有的事,遇到不滿之事,說說道道,抱怨責怪一番,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是發泄不悅之情的一種手段,而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一些正義的或正常的牢騷體現了一種希望,一種對現實可得到的東西的渴望,如果再加以正當的途徑和行動就可以實現發牢騷的積極功能。但是,牢騷太盛或牢騷不斷的人就成了不善或不能控製、調節自我情緒的人。這種稍有不滿就牢騷滿腹的情緒已經成為一種不良情緒,它的持續或反複往往會使人人陷入庸俗和無能的境地,反而會帶來消極影響,從而使自己越發難以擺脫不快心境。發牢騷如果沒有一定限度和分寸,往往還會使簡單的問題變複雜,使有理變為無理,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再有,過度的牢騷往往會使自己失去理智和公正,如果再采取一些不正當的手段如諷刺、謾罵或“添油加醋”式的攻擊,則不僅會降低自己的人格、情操,損害自己的“形象”,而且還很可能失去局外人對你的同情、理解和支持,反而會令人生厭,退避三舍。

青年人情緒控製力不很強,遇事易衝動,再加上年輕氣盛,考慮問題欠周全,又特別不能容忍不公平合理之事,所以容易對社會中、單位裏的不公事情或領導、同事、父母的不良或不恰當的言行產生強烈不滿而常愛發發牢騷。但過盛的牢騷對年輕人的成長和發展很不利,不僅浪費時間精力,而且易使自己喪失進取的銳氣,日久天長就會變成“牢騷客”,在別人心目中也留下不好的印象。

青年人控製牢騷情緒除了要加強情緒修養,提高自身認識的廣度和深度外,還可嚐試從以下幾方麵入手:

(1)爭取通過正當途徑,采取切實有效的方法和行動,盡快或改善致使自己發牢騷的不滿因素、不利條件。年輕人應該是充滿正義感和朝氣蓬勃的社會進步的推動力量,麵對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和生活中的不利環境、條件,不應隻是充當一個抱怨的“勇士”,而是應當做一個行動的強者。采取積極的態度和有效的方式去爭取公平,獲得滿足是醫治牢騷病最有效的“良藥”。

(2)加強自我修養,自我反省,多看到自己的不足麵,不要過多埋怨客觀條件的不利或他人的不公。年輕人應立足於完善和提高自身的修養和素質,變失望不滿為前進的動力。常言道:改變自己是容易的,改變別人是困難的。如果我們人人都能在抱怨、不滿之時學會冷靜、客觀地分析一下自身的缺陷或主觀努力的不夠,就會有效地抑製過盛的牢騷。

(3)注意加強自我暗示等恰當的心理調節法,自覺控製牢騷情緒。①自我暗示,自我排解法。即通過自我提示、自我安慰、自我分析等方式,使自己能明智地接受現實同時鼓勵自己積極找出不滿的根源,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②聽取規勸、意見法。即通過廣泛聽取各方麵的看法、評價,使自己能公正、客觀地看問題,跳出完全從個人意願出發考慮問題的主觀狹隘意識,尋求真正的“公平”,保證自己能心境平和。

生活中不發牢騷是不可能的,但少發牢騷是完全做得到且是有益於己的。年輕的朋友應切記:勸君牢騷勿太盛。這並非提倡大家逆來順受,而是希望大家都能做情緒的主人。

無遺忘即無幸福——學會忘記我是一個有過苦難經曆的人:自幼喪母,長期寄人籬下;生活和工作中有過過失;在十年動亂中又無端挨過別人的整……如今這一切都已成為過去,可那些噩夢般的日子卻經常縈繞在我的腦海中。我常常自責、自悔:為什麼這麼“命苦”?為什麼犯錯誤?也常常清楚地記得當年人們對我的白眼、冷遇和傷害……它使我憂鬱和痛苦。我多麼想忘掉這一切,卻總忘不了……“無遺忘即無幸福”。這是法國文壇聞人安德烈·莫洛亞說過的一句話。作為優秀的傳記作家和曆史學家,莫洛亞曾畢業潛心研究許多名人生平和一些國家的曆史,並且出版了像《雨果傳》、《巴爾紮克傳》這樣許多廣為人知的巨著,然而他卻不主張對自己的“過去的事作過分深長的沉思”,特別是反對“對個人受到的損失,遭逢的傷害,聽到的流言,總之對一切無可補救的事情,加以反複不已的咀嚼。”

人的一生,總難免要犯些錯誤。犯錯誤沒什麼要緊,重要的是從中汲取教訓,不再重犯。英國有句諺語:“不要為打翻牛奶而哭泣”。牛奶既已打翻,下次注意就是了。後悔、哭泣,有什麼用呢?

如果說,過失、錯誤主要是由於個人主觀原因所造成的,那麼,苦難和不幸則常常是由於客觀原因,像社會動亂、家境衰落、親人亡故、個人疾病乃至一些意外事故,都可以導致個人的苦難和不幸。沒有人喜歡苦難生活,但苦難生活能鍛煉人,造就強者。一位外國作家說得好:“倘若人的生活沒有艱難,幸福沒有災禍,舒適沒有煩惱,那麼生活就不成其為生活。”這就是說,苦難是人生的老師。通過苦難,走向歡樂,這樣的生活更為珍貴。如今,你的苦難已成過去,又何必感歎“命苦”,作繭自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