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與溝通
溝通傳遞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和需要,從而使相互間產生合作的願望。因此說,合作離不開溝通,溝通促進了合作。
一、真誠和信任是合作的基礎
共同的目標促成了信任。人們期望來自他方的協助,同時也信賴他人,也就是說,人們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協助他人。由於期待獲得和給予協助之情,人們流露了意念和感覺,貢獻意見和資源,同時要求援助而且他們能夠將阻礙進步的東西找出來。這樣的互動帶來了友誼、團結,以及高度的道德感。
卡耐基曾說過,他最喜歡的話當中,有一句總結了良好人際關係和人生成功的關鍵所在:“人們知道你是否關心他們之後,才會在乎你是否了解他們。”無論你有什麼本領、特長、受教育程度有多高,都不如真心實意的關懷更能給人深刻的印象。事實上,當你是某個人的上司時,如果你不首先讓他知道你關心他,你是不大可能對他有正麵的影響力的。
統計數字表明,這個觀點是對的。美國《華爾街日報》最近發表了一家名叫“國際出發點”的調研公司所作的一項研究的結果。在對1.6萬名公司主管人員所作的調查中,被列為“最有成就”的13%的主管人員對人的關心跟對利潤的關心一樣大。如果你想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你首先要關心你與之打交道的人。
沒有什麼比得上了解和記住別人的情況更能產生積極效果的了。認真了解別人,是你關心別人的明證。這能創立一種良好而持久的關係。
曆史上的最好例子是拿破侖·波拿巴與他的下屬的關係。拿破侖叫得出手下全部軍官的名字。他喜歡在軍營中走動,遇見某個軍官時,用他的名字跟他打招呼,談論這名軍官參加過的某場戰鬥或軍事調動。他不失時機地詢問士兵的家鄉、妻子和家庭情況。這樣做使下屬大吃一驚,他們的皇帝竟然對他們的個人情況知道得一清二楚。
因為每個軍官都從拿破侖的話和所提問題中感到拿破侖對自己感興趣,這就不難理解他們對拿破侖為什麼那麼忠心耿耿了。
人是感情動物。合作中千萬別忽視感情這一點。如果你想跟別人建立成功的合作關係,就要考慮到別人的感情。正如保羅·帕卡所說:“在與人交流中講感情比講理性更能成功。”
例如有個故事,說的是一位女士進一家鞋店買鞋。鞋店的一位男店員態度極好,不厭其煩地替她找合適的尺碼,但都找不到。最後他說:“看來我找不到適合你的,你一隻腳比另一隻腳大。”
那位女士很生氣,站起來要走。鞋店經理聽到兩人的對話,挽留住那位女士,男店員看著經理勸那女士再坐下來,沒過多久一雙鞋就賣出去了。
女士走後,那店員問經理:“你究竟用什麼辦法做成這生意的?剛才我說的話跟你的意思一樣,可她很生氣。”
經理解釋說:“不一樣啊,我對她說她一隻腳比另一隻腳小。”
經理也把那位女士兩隻腳不一樣大的真相告訴了她,但他考慮到她的感情,而且跟她說話時講究技巧,又帶著尊重。他從那位女士的角度看問題,所以成功了。看出別人的感情,然後以尊重的態度為別人考慮,這種本領真是十分有用的。正如小說家約瑟夫·康拉德說的:“給我合適的字眼,合適的口氣,我可以把地球推動。”
二、各方“同欲”是合作的動力
登山名家艾德蒙·海拉利和他的向導登上艾佛勒斯峰,為登山史留下一筆偉大的紀錄。但是在他們下山的途中,卻發生一件鮮為人知的插曲。原來海拉利差一點失足滑下山崖,是他的向導及時把斧頭插進冰壁中,拉緊繩子,兩人才逃過一劫。
事後,這名土著向導拒絕接受任何表揚。他並不認為救人之舉是什麼異乎尋常的事,而隻是把它當作他的職責的一部分。他說:“登山客總是會互相幫忙的。”
多麼簡單而偉大的哲學!遺憾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似乎沒有意識到這個哲學的重要性。可是現在你知道了,也許你可以從今天開始將它付諸實行,因此利人也利己。隻要有越來越多的人實踐互相合作的真理,我們的世界就會越來越好,而這一切都是可以從你從我開始做起的。
在研究之初,我們曾要求安道公司的執行副總裁比爾·佛蘭尼根,說說他這輩子自己覺得最得意的事。在沉思了一會兒之後,佛蘭尼根表示他無法回答。吃驚之餘,他們問他為什麼。佛蘭尼根說道:“我不曾有過覺得最得意的事,有的隻是大家覺得得意的事,是‘我們’而不是‘我’。”
在超過580個已研究的個案中,人們發現沒有任何一個表現優異的個案不是集合眾人之力完成的。後續研究的案例亦是如此。成千個不同的故事,不論各行各業,發生在世界的哪一個角落,人們總是如此地告訴我們:“凡事不可能獨力完成,除非集眾人之力”。
在這些研究個案中我們發現,非凡的成就表現並非來自團隊成員彼此的競爭。相反的,成功來自團隊之中的人際互動,尤其麵臨挑戰和緊急情況的時候。我們的研究對象都認為,非凡的成果來自大家的群策群力。
合作已被證實,是追求持續卓越表現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書店裏充斥了許多有關跨功能小組、專案執行、網絡的書。越來越多的書強調創新企業再造、世界級品質、工作知識、電子通訊,還有大量探討全球聯盟或區域合作的著作。這些書都證實了,在這日趨複雜的世界,創業者所奉行的策略是“我們”,而非“我”的哲學。
想要改善表現成果,讓合作淩駕於競爭之上,是各類創富者必須時刻謹記於心的。競爭幾乎不可能達到最佳成果,惟有合作才能達成卓越目標。
作家亞飛·孔恩如此說道:“競爭為什麼無法獲致成就,最簡單的解釋就是‘努力做到最好’和‘打敗別人’是兩回事。”前者令人向上,後者令人自虧。前者是代表一種成就,後者使人屈從。真正的領導人會為客戶創造價值、為學生奉獻智慧和技能、關懷病人、讓人民有尊嚴。
競爭往往無法使資源像在合作時被好好利用。的確,競爭實際上是包含著多重目標,它需要比合作擁有更多的資源,因此競爭越多,合作便越少。也許這就是我們最近越來越常看到策略聯盟之故,因為合作會達成良好的企業共識。
沒有人喜歡被強迫購買或遵照命令行事,我們寧願覺得是出於自願購買東西,或是按照我們自己的想法來做事。我們很高興有人來探詢我們的願望、我們的需要以及我們的想法。
威森為一家專門替服裝設計師和紡織品製造商設計花樣的畫室推銷草圖,一連三年,威森先生每個星期都會拜訪紐約一位著名的服裝設計家。“他從不拒絕接見我,”威森先生說,“但他也從來不買我的東西。他總是很仔細地看看我的草圖,然後說:‘不行,威森,我想我們今天談不攏了。’”經過一百五十次的失敗,威森終於明白自己過於墨守成規;於是他下定決心,每個星期撥出一個晚上去研究做人處世的哲學,以發展新觀念,創造新的熱忱。
不久,他就急於嚐試一項新方法。他隨手抓起六張畫家們未完成的草圖,衝入買主的辦公室。“如果你願意的話,希望你幫我一個小忙,”他說,“這是一些尚未完成的草圖。能否請你告訴我,我們應該如何把它們完成才能對你有所幫助?”
這位買主默默看了那些草圖一會兒,然後說:“把這些圖留在我這兒幾天,然後再回來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