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琦是著名的華裔美籍物理學家。1998年,因發現分數量子霍耳效應,與科學家勞克林和施特默一起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是繼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之後,第6位華裔諾貝爾獎得主。
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崔琦含著熱淚回憶起難忘的童年時光和母親對自己的深刻影響:“小時候,我在鄉下耕田、割草、放牛,能從中學畢業已算幸運;但是,我的母親有遠見,自己不識字,卻堅持要我上學。”
崔琦的母親王雙賢是河南省豐縣人,娘家是附近有名的富戶。但是,由於家裏固守著“女子無才使是德”的古訓,不讓她接受教育。王雙賢雖然識不了多少字,但這並不影響她有著不同於常人的遠見卓識和博大胸懷。
王雙賢一共養育了一男三女四個孩子。不管生活多艱難,都堅決要求自己的兒女跟著舅舅讀書。崔琦的3個姐姐正是在母親的堅持下,先後從大學畢業,這在當時曾是轟動方圓數百裏的特大新聞。
1949年,崔琦高小畢業,由於當地沒有中學,他隻好輟學在家。一晃兩年過去了,這可急壞了王雙賢。1951年,王雙賢毅然決定讓崔琦去外地讀書。這年秋天,崔琦在已移居澳門的三舅和已在香港定居的二姐幫助下抵達香港,進入香港培正中學讀書。
崔琦在香港讀書期間,因為語言交流不便,以及生活艱難等諸多原因,強烈思念在家鄉的母親,兩次寫信給母親,不願求學,要求回家。王雙賢收到信後,通過別人轉告兒子:不要想家,好好讀書求學才是對父母的最大報答;沒有學到知識,隻能讓母親失望。
就在崔琦刻苦攻讀,靠全額獎學金完成中學學業,並於1958年獲得美國全額資助,進入伊利諾斯州一所教會學校讀書時,他的父親不幸身患重病,臥床不起。作為唯一的兒子,崔琦本應回國為父盡孝,但王雙賢卻始終對兒子隱瞞了這件事,直到1959年夏天父親去世,王雙賢都沒對崔琦透露一點兒消息。
在這以後的9年間,王雙賢年老體弱,行動為便,但決不因自己而影響兒子的學業。正是母親這種決不讓孩子輟學的博大胸懷,成就了一位傑出的科學家。
智慧小課堂:
營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並不意味著家庭要提供多大的物質方便,更重要的是要創造一個精神上的輕鬆空間。讓孩子安心讀書、有時間讀書和讀得起書,這都是一種環境的支持。我們的父母也許沒有多大學問,也許沒有多少財富,但他們給予我們精神上的支持,將會勝過一切。